邓小平为报刊题词寄深情

作者: 孟红

传媒机构除了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对信息的传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对新闻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收集和反馈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来。

最能代表和体现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新闻工作重要作用的论述,是他1980年1月16日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提出的“思想上的中心”说。他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他从全党和全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大局出发,明确提出,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使报刊真正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邓小平重视和关心报刊新闻工作的体现之一,便是热忱为众多报刊题词,言简意赅地指导和鼓励报刊提升质量、办出价值。他为报纸题写报头,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他较多地题写报头,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一批中央级的全国性报纸的报头,几乎都是他题写的。他还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海南等省(市)的地方报纸题写过报头。一些大学的校报,也借用他题写的校名做报头。他题写的这些报头刊头以及相关题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报业兴旺发达的体现。

《人民日报》《人民空军》等报刊是他最早题词的报刊

邓小平最早题词的报纸,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这其中,凝结着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它的重视与支持,邓小平曾4次为该报题词。

第一次是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创刊之际,邓小平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他把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题赠报社,指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办报宗旨。

第二次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1周年之际,邓小平提笔题词:“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全力击败蒋介石,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最后胜利!”

第三次是1985年3月,邓小平为即将于这年7月1日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题词:“向海外朋友问好!”

第四次是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邓小平题写“人民日报四十周年”,表达对《人民日报》的厚爱和期望。

邓小平最早题词的刊物,是《人民空军》。

邓小平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刘邓大军曾经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主力部队之一。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已深深地感受到空军的威力与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空军建设非常重视。为此,1950年4月,邓小平为《人民空军》杂志创刊题词:“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陆军结合起来,我们将是无敌的!”

1989年10月,中国空军迎来40周年庆典活动。原来的《人民空军》已易名《中国空军》,而中国空军部队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支能抵抗一切敌对力量的现代化空军部队,40年中国空军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代国家领导人倾注的心血,离不开邓小平数十年如一日的关怀与鞭策,在此特殊的日子里,空军党委特意邀请邓小平为《中国空军》题词。邓小平接到邀请时显得很为难,因年事已高且已在考虑辞去中央军委主席一职,而当时中央刚发布严格控制国家领导人题词的文件。

为争取邓小平再次为《中国空军》题词,空军司令部联名向国务院办公厅请示题词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对此很重视,在向邓小平请示后,回复说:请邓小平同志题词的事难以办到,因他原则上已不再题词。

空军首长再次与国务院商议:恳请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空军》题词。

邓小平为报刊题词寄深情0

鉴于《中国空军》是我国空军部队的机关刊物,在中国空军建设迎来40周年庆典时刻得到他的亲笔题词是《中国空军》全体工作人员的最大心声,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又专门给邓小平打电话。邓小平终被感动,于1989年10月23日欣然题下“中国空军”4个大字,寄托了他对中国空军事业的殷殷嘱托。

《重庆工商》是邓小平较早题词的刊物。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1950年4月,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平在该会创办的《重庆工商》创刊号上欣然题词:“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十六字经济政策,给了重庆市乃至西南工商界人士以极大鼓舞。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在工商界座谈会上,具体解释了这十六字的主要内涵、目的及其意义。他说:各位反映的问题很迫切,很重要,但是,我们解放重庆,解放西南,并没有带多少钱来,现在拿不出大家需要的钱。当然,我们也不是空着两只手来的。我们带来了比钱更宝贵、更重要、更有力量的东西——“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1952年1月,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从此,新生的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引导广大工商业者“听党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私营工商业恢复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和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新自贡报》的报头是邓小平题写的最早的报头。该报于1951年3月3日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最早出版的一家市委机关报。邓小平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他题写的这一报头,一直用到1958年10月1日该报改名为“自贡日报”止,使用了7年多时间。现今的《自贡日报》报头,仍是根据邓小平手迹略经修合而成。

1951年5月1日,中共川东区党委机关报《川东报》在重庆创刊,邓小平为该报题词:“报纸要做到真正成为加强领导和联系群众的工具。”7月1日,他再次为该报题词,勉励大家“永远跟着毛主席走”。他也曾为西南《新华日报》多次题词,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他当即挥毫为该报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1952年8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创刊,邓小平亲笔题写“发展生产,交流城乡,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的题词。

众多题词题字体现他对传媒机构的重视和肯定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更是愉快地接受各方之请,挥毫精心书写了众多报头刊头。从1983年起的10年间,他几乎年年都会受到热忱邀请为报纸和期刊题写报头和刊头。

1983年4月6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人民政协报》在北京创刊,它的报头就是由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题写的。

《人民政协报》的创刊,要追溯到1978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政协恢复活动,爱国统一战线进入黄金时代,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李维汉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就想办一张宣传统一战线的报纸,可终未如愿,现在很想实现这个愿望。当时主持统战部和政协日常领导工作的刘澜涛一直以来都很赞同李维汉的想法,二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全国政协“应该办一份自己的报纸”。经过全国政协机关党组的研究讨论,办报事宜初步确定,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筹办准备工作。

1982年,《人民政协报》开始筹备创刊。最初的筹备工作主要是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和听取意见,商讨办报的方针、内容、人员,也通过查看和搜集各种资料为创刊做准备,不久确定报名为“人民政协报”。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关于创办《人民政协报》的请示,明确提出《人民政协报》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努力把报纸办好”。初创时报社只有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委,暂无下设工作机构,定为周刊,工作人员也不多。

为了更好发挥《人民政协报》的影响力和发挥政协宣传阵地的作用,1983年3月9日,全国政协秘书长彭友今、副秘书长孙起孟致信恳请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题写报名。此信发出不久,全国政协办公厅就收到邓小平题写的报名,他对该报发展寄予厚望。看着邓小平题写的“人民政协报”5个苍劲有力和行云流水般的大字,大家都感到精神振奋、备受鼓舞。1983年4月6日,《人民政协报》创刊号面世,对开四版,每周三出版1期,首期发行量3.5万余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且步伐加快之时,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在这形势大好的春风吹拂下,《中国教育报》应运而生,这是当时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

1982年,教育部多次研究办报问题,认为教育战线很长,队伍很大,任务很重,要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仅仅靠惯常的开会和发文件等形式和载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工作部署等,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全国各地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动态与经验也要有一个及时交流的平台,因此,决定办一张全国性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报纸。8月23日,教育部党组向中宣部递交报告,提出出版《中国教育报》的意见。9月14日,中宣部批复同意,《中国教育报》筹备工作开始。

筹备期间最振奋人心的是提请邓小平题写报名。1983年1月11日,教育部以何东昌的名义给邓小平专门写去一封信,恳切请求邓小平为即将出版的《中国教育报》题写报头。仅过了半个月,1月27日,何东昌就收到“小平同志处”送来的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的是邓小平在宣纸上用毛笔写好的报名。当这一原件送到报社时,大家见到这5个遒劲有力的“中国教育报”醒目大字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既感到邓小平对教育事业和对广大辛勤的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怀,更感到办报者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3月3日,《中国教育报》试刊第一期出版,并正式发表邓小平为该报题写报名的手迹。7月7日,《中国教育报》正式出版。当日清晨,由邓小平亲笔题名的《中国教育报》带着新鲜的油墨气息,来到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战线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之后,《中国教育报》新闻战线的同志们齐心协力,扛起如山的责任,紧随时代的步履,紧扣教改的脉搏,讲述中国教育的精彩故事。

邓小平为报刊题词寄深情1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中国最大的消息总汇,也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为全中国、全世界的媒体和非媒体用户提供新闻信息产品,在新闻信息的收集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高瞻远瞩,很早就认识到新华社在信息收集与传播方面的重要功能。1957年2月,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讨论新华社工作时就指出,新华社可向世界性的大通讯社的方向努力,要有这样的雄心。但是,不要勉强,不要急躁,要努力工作,要闯,但不是靠人海战术。

为了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1981年3月14日,新华社社长曾涛、副社长穆青把新华社关于创办《经济参考报》的报告和试刊第一期呈送邓小平,也将试刊送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仅一周,3月21日,邓小平就批示“赞成”。陈云于次日亲笔致函曾涛、穆青同志说,这种刊物对经济工作的干部很有用处。该报纸当时的定位是“沟通信息,传播知识,探讨新问题”。

1984年,鉴于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华社开始酝酿将《经济参考报》由四开四版扩至四开八版,编委会提出了请小平同志为报纸题词的设想。当年6月25日,该报总编辑李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邓小平写去一封信。信中汇报了工作情况和开办经济信息专线的构想,恳请他题词给予指导和鼓励。邓小平欣然应允,很快为报纸书写了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以表重视,以资鼓励。9月18日,《经济参考报》在头版发表了邓小平这一题词。这12个字的题词,不仅成为《经济参考报》的办报宗旨,也成为新华社下更大决心做大做强信息事业的助推剂,更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