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三在苏联二三事
作者: 方朔萧三(1896—1983),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人,原名子暲,又名爱梅。“萧三”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他是新民学会会员,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时,周恩来和李立三在巴黎发起成立中共党支部,1922年,他成为共产党员。同年,他从法国巴黎出发经德国柏林到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1924年,萧三回到上海,和瞿秋白等一起领导上海工人革命运动。1928年,萧三到莫斯科,用中国的民歌和唱本的形式写了许多诗歌,有的被译成俄文在苏联报刊上发表,有的被译成别国文字在其他国家刊物上发表。
1930年,萧三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中国左联”),出席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这一时期,他任教于莫斯科东方学院,参加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工作,主编了《世界革命文学》(后改名《国际文学》)中文版。
其间,萧三结识了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阿·托尔斯泰、卢纳察尔斯基和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还有美国的史沫特莱、哥尔德,法国的罗曼·罗兰、阿拉贡、巴比塞等著名作家、诗人。此时的萧三创作了很多诗歌,不少结集在苏联出版,如俄文版《萧三诗选》《湘笛集》《血书》《几首诗》《诗歌》《拥护苏维埃中国》,中文版《萧三的诗》等,都深受国外读者欢迎,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国际诗人”,但他谦虚地说自己不是诗人,只是一名革命需要的文学工作者。
这一时期,我的父亲方未艾在苏联列宁学校学习。他生前多次向我提起他和萧三在异国相识相知的往事。
他们最初结识于1934年深秋。萧三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会后他和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代表苏维埃作家联盟,从莫斯科前往远东举行报告会,传达大会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经中共党组织批准,由法捷耶夫介绍,萧三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任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
列宁学校当时有教师、学员300余人,设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除招收中共党员、团员学生,还招收中国的进步工人学生,根据培养目的又分为政治班和师范班,主要学习社会发展史、国际阶级斗争史、联共党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问题、中国革命问题、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知识等课程。
萧三的作品,方未艾是在列宁学校的报刊上看到的,如诗歌《棉花》《南京路上》《上海三个摇篮歌》等,多是反映中国人民疾苦和歌颂人民革命的诗歌。
萧三虽身居异邦却心系祖国,创作了许多热情洋溢又深沉的诗歌。这些诗歌有的寄回国内发表,有的则由苏联汉学家翻译或自译,以埃弥·萧的笔名,陆续刊登在苏联一些重要刊物上。他写的大量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被译成俄、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1923年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萧三与陈乔年一起翻译《国际歌》歌词,《国际歌》在中国几经重译、修改,但当时由萧三最初翻译的副歌歌词“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一直传唱至今没有改变。
萧三在苏联的第一部作品是《萧三诗选》,1932年由莫斯科国家出版社出版;第二部作品是诗集《血染的信》。后来,萧三又致力于毛泽东传记写作,这更引起苏联各界的兴趣,萧三在当时的苏联非常有名气,一些大城市举行文艺晚会,经常有著名诗人、演员朗诵萧三的诗歌,苏联听众每次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萧三在列宁学校的大会上,详细地传达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和会议精神,特别宣布要成立苏维埃作家联盟远东中国作家支部。
会后,萧三和法捷耶夫召集当地和学校的文学作者、爱好者,成立了文学组织。方未艾在中国哈尔滨时就是中共党员,又在《国际协报》做文艺副刊编辑,于是被选为苏维埃作家联盟远东中国作家支部(以下简称“中国作家支部”)委员,并担任《太平洋》(中文版)文学月刊杂志的编辑。
中国作家支部的主任委员是丁山,委员有史米道维奇、王海漫、铁牛、周松源等。当时在伯力有中文版的《工人之路》报,由屈公、梁多伏、野赤、曹大风、李必新等负责编辑。中国作家支部成立后,中文版的《太平洋》和《工人之路》在远东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
1933年秋,方未艾到列宁学校,他所撰写的一些新诗和散文,在学校的墙报和《工人之路》(中文版)报纸上发表,也曾有人译成俄文在苏联的其他俄文刊物上发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莫斯科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开始招收中国革命进步人士入学。1925年,莫斯科建立了中山大学,专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1929年,在这两所学校的影响下,为了培养中共党员和中国共青团员,苏联共产党远东党组织决定成立以中国的苏兆征命名的中国苏维埃党校。
萧三多次找方未艾谈话,方未艾详细向他介绍列宁学校等情况时,他都很用心听。其实,他对这里的情况,比方未艾知道得早、知道得多。他知道方未艾是从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来的,特别关心东北的形势和人民的状况,因此让方未艾多讲一些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事。

方未艾详细地介绍了他在张学良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的生活;讲了九一八事变时沈阳当夜的情况;讲了和萧军加入东北军进行武装抗日失败的经过;讲了在哈尔滨党组织培养下,团结进步青年在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的情况;讲了东北人民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一些情况。萧三一边认真听,一边认真记。这些内容日后有的就在他写的诗歌、散文、小说中出现。
萧三和共产国际太平洋秘书处的斯达干诺夫,列宁学校的校长张锡俦,教授丁山、杨兴顺和讲师王海漫都很熟悉,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话、宴会,一起外出旅游。
1935年春,列宁学校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二次代表大会。萧三和少数民族指导员马丁诺夫主持了大会。会议讨论了中国新文字拼音要以北京普通话为标准,还讨论了新文字的词速写问题及北京普通话的词尾“儿”字的应用问题。
萧三很少讲自己的私人生活,哪怕是被认为很荣耀的事。
列宁学校有两位俄国女教师,一位是鲍茨德涅娃,一位是玛罗斯金娜。她俩都是列宁格勒东方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是经苏联少数民族教育部部长、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亲自接见并分配到这个学校的。她们热爱中国,在校课余时间负责指导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当时,方未艾在课余担任学校图书馆外文图书登记和整理工作,常和她们一起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一些人物和荣、宁二府的一些故事都很熟悉,有时讲起来津津有味。她们读过很多萧三的诗歌,对方未艾讲了许多萧三的情况。
方未艾这才知道,萧三初到苏联时,见过列宁,也多次见到斯大林,并和斯大林谈过话。在苏维埃作家联盟工作期间,经常和著名作家高尔基、绥拉菲摩维奇、阿·托尔斯泰、萧洛霍夫、西蒙诺夫等在一起。这些事别人都认为是很幸运和体面的事,而他只是讲这些苏联作家的思想和作品,从不以此而炫耀自己。
萧三在苏联出版过一本《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这是他根据自己和毛泽东在一起的生活和自己了解的事情写的。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谈话,回忆他在湖南省读书时曾说到有两个同伴特别知己,“有一个现在已成为作家住在苏联”,说的就是萧三。
萧三有一个很幸福美满的家庭。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934年夏天,萧三正在苏联的避暑地索契疗养,23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德国姑娘耶娃来到这里观光。耶娃用俄语与人谈话很吃力,精通德语的萧三就主动为这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当翻译。
当耶娃知道这位被称为“埃弥·萧”的翻译,不但是位中国作家、诗人,还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家,心中顿生敬意。通过交谈,耶娃得知萧三出生在中国湖南,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经越南革命者胡志明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在列宁逝世时,正在莫斯科学习的萧三作为中国代表向列宁遗体告别;在苏联,“埃弥·萧”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歌手”“苏维埃中国的诗人”。耶娃对萧三愈加敬重。耶娃在德国也是倾向革命的,俩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不久便结婚了。耶娃后来还申请加入苏联国籍。
方未艾和萧三的最后一次见面,是从郊外的疗养院坐火车回校途中。
此后他们再没有机会相聚。
1983年2月4日,萧三逝世。2月9日,苏联作家协会发来唁电,唁电中说:
他一生有很多年是在苏联度过的,埃弥·萧和我们一同在莫斯科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创作了许多出色的诗篇,歌颂祖国和中国人民,描写了他为争取自由和社会解放所进行的坚定不移的不倦的斗争。
埃弥·萧和他的诗作一直受到苏联读者的热爱,享有盛誉,并广为流传。请接受我们深切的哀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