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地下联络站往事

作者: 饶甘棠

在景色绚丽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下律屯(又称“庆乐七队”),有一处非常值得瞻仰的建筑物——太平镇地下联络站旧址,是庆乐村群众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太平镇地下联络站负责人黄寿云、王仙玉而修建的一所纪念馆。

我年轻时,就在庆乐村附近一所学校任教,所以,我一直把庆乐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退休后,我常回乡探亲,乡亲们告诉我,太平镇地下联络站旧址是在七队黄寿云烈士旧居的原址上,按原貌恢复的一处建筑物:低矮的房舍,土夯的外墙,松木搭成的屋顶檩条,房顶上盖的是黑色的汉瓦。纪念馆内的家具,保持着当年的摆设,如松木板做成的双人床、橱柜、台桌,泥砖垒成的锅台上放置着一口大鼎锅,农具房里整齐叠放着各式农具。

地下交通线的一处红色地标

地处大明山脚下、天井岭旁的庆乐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据《武鸣文史资料》记载,莫瑞兴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建立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一文中写道:“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党的‘革命同盟小组’,就一直坚持在这一带开展活动,领导当地群众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进行了英勇顽强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包括庆乐村在内的武鸣各族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庆乐村与周围许多村屯,已是我党领导下“抗征团”游击队的稳固游击区。

广西区政协原副秘书长覃桂荣曾在武鸣南区一带领导地下斗争,他在总结包括庆乐村在内的武鸣南区形势时曾题词:“不堪压迫起民间,出没无常据万山;组织工农联志士,红旗指处灭凶顽。”新中国成立前夕,武鸣南区革命根据地已形成,1947年7月初,新华通讯社在一篇广播稿中提道:“坚持广西西南部敌后游击战争的人民解放军滇桂黔区纵队一部,半年来获得很大胜利与发展,人民游击战争已遍及左江、右江的龙州、万承、武鸣、果德、靖西、镇边等20个县。”并指出:“斗争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形势鼓舞下,日益迅速发展,达到空前高涨的阶段……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至今,人们依然称颂庆乐村群众当年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加入了中共党组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庆乐村有12位优秀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是:黄和日、黄华信、黄寿云、王仙玉、黄英扬、黄荣祖、黄荣茂、黄汉漠、黄成通、黄肇日、黄发京、黄宝清。直至今日,英烈们的浩气,一直在当地的绿水青山中荡漾;英烈们的英勇斗争事迹,一直在当地群众中流传,鼓舞着后人永远奋发向前。1980年,庆乐村群众把这12位先烈的遗骨和同在庆乐村牺牲的文坛村陆君正及解放军长江支队廖志民烈士,合葬在庆乐村南的红色广场上,并建成一座高7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志怀念。

值得一提的是,从地域上看,庆乐村是新中国成立前南宁通往果德、万承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那时,为了适应武装斗争中发动群众、筹枪筹粮、传递情报,接待过往部队和领导人的需要,中共武鸣地下组织建立了90多个地下交通联络站,形成从南宁市郊的安吉到伊岭,再由伊岭上双桥、太平、邓广,过三和,至里建通锣圩淝衡,去四塘往果德;或由双桥新周,过河到大皇后,上里建、锣圩、四塘到果德的地下交通联络网,从而能与中共右江地委、果德中心县委保持密切联系,为武装斗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当时太平镇的地下联络站设在庆乐村地下党员黄寿云家中。

过去,地下党在天井岭开设游击队医院,庆乐村和周围乡村的群众积极参与医治、看护受伤的游击队队员,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重返战场。地下党的一些领导同志,如余明炎、李东明、石怀瑜、洪田、赵世同等到广州、香港等地开会,也在庆乐村交通站停留一段时间,其间,一直得到黄寿云夫妇的热情款待。

一对宁死不屈的坚强夫妻

黄寿云,1918年生,壮族,自幼父母双亡,靠姐姐抚养成人。地下党在庆乐村开展活动时,爱憎分明的他积极靠拢,于20世纪40年代末加入中共党组织。

王仙玉,1928年生,壮族,原籍马山。她家境贫寒,7岁丧母,10岁时,被卖到武鸣一梁姓的财主家中为奴。1947年,财主起了歹心,要娶相貌出众的王仙玉做第五房小老婆,王仙玉坚决不从。

太平镇地下联络站往事0

此时的华夏大地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但仍垂死挣扎,盘踞在南疆的桂系地方政权对人民群众实施“征兵、征粮、征税”的“三征”暴行。中共武鸣地下党组织及时地向各游击队作出反“三征”的指示,各游击队按照上级指示,认真地布置反“三征”的斗争。

一天,地下党员黄元汉、黄大甫在武鸣发动群众时,当地群众把王仙玉的处境告诉了黄元汉、黄大甫。他们决心帮助王仙玉脱离苦海,先是通过熟人去做王仙玉的思想工作,帮她逃离魔掌来到庆乐村;随后,安排王仙玉在庆乐村一户可靠的群众家里住下;紧接着,又去做黄寿云的思想工作,极力牵线搭桥。最终双方结为夫妻。

1948年农历正月下旬的一天,根据上级指示,黄元汉召集庆乐、文坛两个村的地下党工作人员,在黄寿云家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黄元汉、黄开庆等,当时武鸣地下党的领导洪田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一支武工队,队长由黄寿云担任,会议还决定成立地下联络站,站址就设在黄寿云家中,联络站由王仙玉负责。

获得新生的王仙玉工作积极,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头,平时除了把联络站工作搞好,还组织本村妇女站出来,反对国民党的“三征”,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是一名朝气蓬勃的地下工作者。当时的武工队缺少武器,王仙玉想到梁财主家里有一支步枪和一支手枪,可以设法弄来给游击队。1948年2月初的一个晚上,由王仙玉带路,武工队10多人连夜来到梁财主家。王仙玉先进去侦察,把大黄狗引出大门外,才带同志们进房,原来,梁财主这天正好走亲戚去了。王仙玉和武工队的同志来到财主放枪的房间进行搜查,搜得一支步枪和几十发子弹,手枪却找不见。此次搜枪行动,十分成功,王仙玉勇敢、有计谋,受到上级表扬。

梁财主回到家里,发现枪不见了,暴跳如雷。他断定一定是王仙玉带共产党游击队来要的,便马上密告国民党武鸣县政府。 1948年4月21日清晨,武鸣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覃兴率领100多人枪来到庆乐村,把黄寿云家包围住,耀武扬威地叫嚣着开门。

此时的黄寿云夫妇紧顶大门。敌人一边用机枪疯狂扫射,一边狂叫着让黄寿云、王仙玉快投降,否则就将房子烧毁。黄寿云夫妇沉着应对,敌人靠近了,他们就开枪射击。情况非常紧急,黄元汉、黄和日、黄大甫等率领10多人枪去援救,兵分两路,慢慢摸进敌人阵地,和敌人鏖战1小时,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撤退。

太平镇地下联络站往事1

第二天,敌人又调来200多人,匪徒覃兴的气焰更加嚣张。黄寿云夫妇在危急关头毫不动摇,更加沉着应战,这正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寿云点发的枪弹,几乎枪枪命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当晚,武工队再次前往增援。几位武工队战士连续投出几枚手榴弹,一阵轰隆声中,炸伤了几个敌人,匪兵惶恐不已。随后,双方继续交火,敌人用机枪猛烈扫射,武工队亦不甘示弱,英勇还击,但最终还是难以接近黄寿云的房屋。此刻的黄寿云夫妇在家中顽强抵抗,宁死不屈,反动派无可奈何。随着天快亮,武工队怕暴露我方兵力情况,再次主动撤退。

这样僵持到了第三天,敌人认为黄寿云的子弹打完了,就冲上去,妄图打开黄寿云家的大门,但遭到黄寿云夫妇手持竹竿有力回击。敌人无计可施,最终下了毒手,他们把庆乐村各个农家的禾秆都抢来,堆到黄寿云房屋四周,洒上煤油,点火烧房。房屋很快被大火吞没倒塌。此刻,黄寿云夫妇弹尽力竭,被烧成重伤,敌人残忍地将他们杀害。年仅30岁的黄寿云和20岁的王仙玉光荣牺牲。

英烈不朽浩气长存

黄寿云夫妇牺牲后,乡亲们含泪收殓了他们的骸骨。反动派的疯狂施暴,没能吓倒庆乐村群众,反而激起人民群众的斗志,他们与周边的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以黄寿云夫妇为榜样,增强了和敌人斗争的决心,参加革命的青年越来越多,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游击队队伍迅速得到扩大。

最近,我又去庆乐村瞻仰太平镇地下联络站旧址,遗憾的是没看到黄寿云夫妇的照片。事后,我特地走访了旧址附近的庆乐村中心小学,和该校师生畅谈了自己的参观收获。

庆乐小学是壮族山歌传承基地、武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全区壮汉双语教学点。该校一直注意运用本地的红色资源,认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全校师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成千上万的先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黄寿云夫妇的英雄壮举,生动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贞,革命的理想之光不灭、信仰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黄寿云夫妇虽然已离开我们70多个春秋,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的英雄气概至今仍在壮乡的青山绿水间纵横激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