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横州的红村与革命者

作者: 黄予淑 谢献茂

革命时期横州的红村与革命者0

广西横州市(2021年以前称横县)人民富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清道光、咸丰年间,横县人李文彩(又称李七)率众起义,并联合永淳县(今属横州)峦城、六景、良圻、平朗、石塘等13个屯的农民组成抗租斗争队伍,攻占横州城和南宁府城,斗争持续12年之久。清末,横县石塘镇高石村韦云卿(原名韦有力)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参加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英勇牺牲,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26年春,在毛泽东主持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带来的革命新气象下,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筹备处,揭开了横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横县涌现出一桩桩标志性的革命事件、一座座知名的红色村庄、一群群无畏的革命英雄。

2013年1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横县“革命老区县”光荣称号,肯定了横县革命斗争对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作出的贡献。

革命浪潮在横县大地翻涌

1926年冬至1927年春,横县的农民运动形成高潮,成立了蒙村等21个村(乡)农协会。

1929年3至4月,中共党员李克清(横州街人)、麦锦汉(横县水上船民、海员工人)先后从外地回到家乡横县开展党的工作,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培养革命力量。6月,麦锦汉等共产党人宣布成立横县第一党支部(即中共横县支部)和横县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至此,中国共产党在横县有了组织机构。1930年春,横县全县发展党员27名,并在云表、陶圩、百合城区、马毕村等地成立党小组,中共的革命斗争开始往农村推移。1931年8月,中共横县县委发动地方民团起义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到处通缉中共党员,许多中共党员骨干因被严密通缉而走避。11月14日,麦锦汉、谢承元在长寨路店被捕,12月19日,在县城英勇就义。此后,县内为数不多未暴露的农村党员留在原地继续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但因无人领导,组织日趋涣散。这是中共横县地方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到的第一次严重破坏。

1936年夏,出走广东的地下党员李蔚梁、陈湖光回到广西横县,开展恢复党的工作,8月起,陆续吸收到新的党员。11月,中共横县县委决定成立横中支部、公教人员支部、工人支部,农民党员成立党小组,横县党组织向纵深推进,停止活动4年之久的横县党组织得到有序恢复。

1937年3月,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横县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中共广西省工作委员会工作决定》,明确了广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工作方针。9月,因特务刘锋民(时混入宾阳县委担任书记)向国民党广西省政府告密,出席郁江区党代会的各县代表相继被捕,未被捕的县委委员和党员被迫外出隐蔽,中共郁江特别委员会(1931年,中共广西特别委员会改称中共郁江特别委员会)被彻底破坏,横县的党组织再度陷入瘫痪状态。这一事件史称“横县事件”。

此后,受国民党当局的武力破坏袭扰,中共横县党组织几经沉浮,党员骨干几经退离隐蔽后又归来重建组织,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39年11月,侵华日军从钦州湾登陆,第一次入侵广西,横县、永淳县先后遭日军军机袭扰轰炸。中共横县县委安排党员分头深入广大乡村,组织群众向山区转移,并组建抗日自卫队抗击日军入侵。

1944年秋,侵华日军发动湘桂战役。11月,侵华日军沿湘桂线南下,第二次入侵广西,横县危在旦夕。中共横县特别支部派出党员到乡村动员民众组织抗日自卫队保卫家乡,横县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自卫队、突击队、游击队和敢死队等抗日武装力量有约9000人。12月11日,一支侵华日军的船队从贵县(今贵港市)溯江而上,企图入侵横县。12月13日,横县抗日自卫司令部决定在伏波滩下游即镇江乡附近据险截击侵城日军,派出县自卫第一大队370人、东区自卫联队376人,以及镇江乡、北区自卫队,把守两岸伏击。12月15日晨,侵城日军船只抵达并侵入横县境内的新村河面,自卫军奋起抗敌,打响镇江之战。经过4天4夜激战,横县抗日自卫队取得重大胜利,共计歼敌80多名,其中敌大队长被击毙,击沉敌船7艘,缴获大批战利品。

1945年1月5日,侵华日军一部经宾阳入侵横县,发起进犯县城的侵略战争。横县抗日自卫队分别在陶圩谢村、龙头圩村、马岭山岭脚、四排岭等地抗击侵城日军,著名的四排岭抗日阻击战由此打响。参加四排岭阻击战的县抗日自卫队共计4380人,经历7个昼夜,击毙侵城日军百余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及其他物资。县抗日自卫队牺牲28人,负伤46人。四排岭抗日阻击战是广西没有正规军参战,由中共横县地方组织带领横县广大民众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大规模战斗,沉重打击了侵城日军的嚣张气焰,载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册。

在镇江之战和四排岭阻击战中,由成千上万名村民组成的自卫队用勇毅和热血谱写了雄壮的抗日战歌。

在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时,1947年4月7日,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横县陶圩六秀村同乐馆小阁楼内召开中共广西地下党各地区负责干部会议(史称“横县会议”),会期8天,会议通过了关于游击战争、农民运动和城市、党务、宣传工作等决议。横县会议是在人民解放军即将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是中共广西地下党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对推动广西革命斗争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从6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中共广西地下党在桂东、桂北、左右江地区、桂中南、桂中、桂南等地20多个县组织6.5万余人发动武装起义。同年9月,在中共横县县委的领导下,横县人民举行了震撼桂系政权的横县起义,建立了成建制的革命武装,标志着横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征程。1949年12月4日,横县广大军民与南下人民解放军团结协作、英勇斗争,解放了横县全境。

据不完全统计,在战争年代,横县参军、参战人数达11431人,牺牲人数573人,支前人数达1.7万人;为支援革命战争,1947年冬至1949年冬,全县各村后援会共捐献大米约50万公斤、枪支1000多杆、衣服500件等。

蒙村成为横县革命活动前沿阵地

蒙村是由十几个自然村联结组成的古老的大自然村,国民党统治时期划分为龙首、小岭、江头3个行政村,有1200多户六七千人。

因其属横县附城村,有地缘优势,加之人口众多,又逢毛泽东倡导大力开展农村运动之势,天时地利人和使得蒙村成为横县革命活动的前沿阵地之一,成为龙首上谢村“革命三兄弟”等众多横县本土革命者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蒙村革命与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同步1926年春,蒙村籍青年蒙鸿燕和雷广才从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由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广西第一次国共合作合署办公机构)分派回家乡横县工作,他们先后到下北区的站圩、东圩、云表、石卡,中区的蒙村、长寨、清江村,以及下南区的中黎、颂美、什鸦、碑塘等50多个乡,宣讲成立农协会和组织农民运动的重要意义。1929年6月,中共横县支部成立,支部成员蒙村人陈湖光经常回到家乡开展地下党工作,革命火种在蒙村点燃,此后诞生了不少优秀的蒙村籍革命领导骨干,如英勇就义的农运领导人谢承元等。陈湖光也由普通党员成长为中共郁江特委书记。

1929年春末,中共党员麦锦汉回到家乡横县建立党组织,先后吸收了蒙村籍青年谢承元等人入党。1930年夏,谢承元接受党组织安排,先后到马毕、浩堂、岭脚、六凤、木祥、长淇、石井等村开展农运和建党工作。随着他的地下党工作经验日渐丰富,1930年底,谢承元任中共横县委员会第一任县委书记。1931年12月,被反动团警逮捕关押长达4个月之久的麦锦汉和谢承元两位横县革命运动先驱英勇就义,中共横县地方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蒙村地下党工作也在这一动荡中深受影响。

1938年春,横县地方党组织得以恢复,蒙村地下党员韦志翠、雷树本以蒙江乡(今属横州镇)中心校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其间,韦志翠培养了在该校读书的高年级学生雷进楠、雷正中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3月,雷树本介绍雷进楠、雷正中入党;11月,雷树本3人在龙首村小学办公室按照“三三制”原则成立党3人小组,即蒙村党小组。在韦志翠和雷树本的努力下,蒙村的革命火焰重新被点燃,并聚微火成炬,蒙村成为横县地方党组织开展地下工作的主力阵地之一。

蒙村成为军事情报站点中转站1942年和1943年相继发生了桂林“七九”事件、南宁“一·一五”事件(也称桂西南“一·一五”事件),中共横县特别支部遭到破坏,蒙村党小组未被事件波及,得以保存组织力量。1944年8月,在抗战接近尾声的关键时刻,蒙村党小组受命建立秘密交通联络情报站(以下简称“蒙村情报站”),由中共党员麻修己负责。蒙村情报站的主要任务是侦探收集和传送县城军政动向情报,与周边村落如鹿鸣、长寨等交通情报站交接,转运县里的军事物资到西区游击区。

横县起义前后,中共蒙村情报站由雷进楠负责。1947年,距离蒙村5000多米的龙田村交通联络情报站负责人何华锦,组建100多人的武工队(后编入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第十九团),联结蒙村地下党领导人雷进楠领导的武装力量,为发起横县起义做准备。9月上旬,横县起义爆发。起义爆发后,雷进楠按照上级领导作出的留在原地坚持革命活动的指示,回到蒙村继续开展秘密交通联络站的工作,担任站长,主持工作。蒙村距离县城城北仅2000多米,因地理优势便于情报联络员入城掌握和收集伪军、伪政府的行动情报。雷进楠作出安排,由党的地下工作者、小学教师雷任铨在莲塘圩租一间店作为联络点,单线与龙田村联络站联系,联通蒙村—龙田—莲塘—陶圩,形成秘密交通情报联络阵营。蒙村情报站还被指定可与县城的惠南理发店、建国文具店、艺峰照相馆情报联络点联系。蒙村情报站相继在谢清波、雷普生、雷平生、雷立兴、雷有生、雷新生、雷明轩、雷安兴、雷钰生、雷正中、雷同生、雷仕铨、雷喜平、蒙元饮、雷家模、雷祖意等地下工作者的家中设立情报联络点,他们各自担任其情报联络点的联络员,形成隐秘安全的蒙村情报联络网。上级指定蒙村中共党员雷安兴担任蒙村通往横北游击区各地交通联络站的专职交通通信员,他经常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执行任务万无一失;雷钰生以乡户籍主任之便,顺利获取伪政府的军政情报。蒙村情报站作为联络周边农村交通情报联络阵营的核心站点,又与县委驻地、粤桂边区党委活动地鹿鸣村相邻相通,使之与鹿鸣村情报联络更加紧密,利于将收集到的情报传送给上级党组织。蒙村情报站建立后,蒙村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愈发蓬勃,其作为横县军事情报核心中转站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保持到横县解放之时,为横县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蒙村革命武装的中坚作用1944年冬,侵华日军进犯横县县城,中共横北特支书记陈清源派麻修己从横北带领20多个主力游击队回到马毕、木祥、岭脚一带村庄,反击侵城日军,雷进楠在蒙村组织一支由3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抗日自卫队参战。

为配合武装斗争,赢取胜利,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司令员杨烈提出要建立两面政权,派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机关、学校工作,建立中共阵地,搞“白皮红心村”隐秘斗争。1949年夏,蒙村按照上级领导指示,组织开展“白皮红心村”的斗争。蒙村地下党3人小组负责人雷树本担任国民党乡第十六区分部书记,龙首村小学教师兼任副村长的雷进楠为民选议事,二人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职务,为蒙村开展“白皮红心村”的斗争开先路,后又任用中共党员雷秉忠、闭健才、雷正中,让他们分别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蒙江乡乡长、县教育科长、蒙江乡中心校校长,并授命雷正中以蒙江乡中心校校长之名聘用党的骨干入职各村小学担任教师,组成蒙村“白皮红心村”斗争的核心队伍,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以合法的社会职务作掩护,更为顺畅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48年12月,龙(田)圣(山)游击区领导人何华锦同蒙村情报站站长雷进楠商定成立武工队,把蒙村老一批的情报联络员和新发展的联络员组成一支30多人的武工队,雷进楠任队长,成员有雷同生、雷有生、雷立兴、雷平生、雷进栋、雷钰生、雷明轩、雷芝廷、雷安兴、雷祖意、雷祖杰、雷家模、雷朝辉、雷昌璇、雷太镜、雷有然、雷家好、雷昌亭、雷心成、雷论泳、雷心聪、雷新生、谢立本、谢清波、谢清河、谢影春、谢其卓、莫伟、谢立根、雷有进、雷春华、雷庸平等人。武工队成立后,何华锦对雷进楠提出要武装武工队,他说,蒙村的武工队是一支带枪的宣传革命道理的武工队,一是要用口头的“枪”,二是要有真枪实弹的枪,武工队要成为游击战争坚实的后备力量。为了配置枪械,武工队员在生活极度拮据的情况下毅然出售家里的猪和鸡鸭来换钱买枪;队长雷进楠卖掉位于九曲塘的水土质好的田地,购买了1支日式六五步枪、1支24发驳壳枪和相应的弹药。随后,蒙村武工队编入何华锦领导的第十九团莲圣区武工队。不久,第十九团莲圣区武工队编入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第十九团,刘一贞任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