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事 盐事 航事

作者: 方文

从历史人文和社会发展的视角研究平陆运河,对我们认知平陆运河,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兵事侧记

平陆运河,起点在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终点在钦州市钦州港。在平塘江口的不远处,有伏波庙、伏波滩、乌蛮滩;在钦州港的不远处,有乌雷、横山伏波庙。

横州市伏波庙,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阯、平定叛乱、定疆界、在乌蛮滩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始建于东汉时期。现存的伏波庙为清嘉庆年间重建,建筑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是广西仅存的5座明代木结构建筑之一,是岭南地区纪念马援的古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在郁江平塘江口,为什么会有伏波庙的存在?

伏波庙的存在,得从2000多年前说起。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一向太平无事的交阯郡突然爆发大规模的二征叛乱,东汉地方军队溃不成军,叛军很快就攻占了岭南四郡——日南、交阯、合浦、九真65个城池。光武帝闻迅后龙颜大怒,下旨命马援将军率2万将士前往交阯平叛。前往交阯平叛的道路非常遥远,从中原到岭南要跋山涉水。据史料记载,马援将军从中原率部南下,前往交阯平息征侧、征贰叛乱,是通过灵渠行船过来。

横州郁江不是马援将军平叛的主战场,却在横州郁江乌蛮滩修建伏波庙。

东汉时期,今广西之地设有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乌蛮滩所在地为郁林郡安广县,郁林郡、交趾郡当时均属交州。马援征伐征侧、征贰叛乱的途中路经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乾隆《横州志》记载:“伏波庙在乌蛮滩。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驻兵于此,后人立庙祖之。”《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述了伏波庙宇修建的缘由,“东平王苍观图,言于帝曰:‘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帝笑而不言。至十七年,援夫人卒,乃更修封树,起祠堂。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唐桂管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简称桂官)李翱在《准制祭伏波神文》(见于《李文公集》卷第十六·祭文·十四首)亦载,“遗德不忘,爱留社里;筑庙以祭,人敬其鬼;久而若新,千岁不毁!”亦可印证。

但凡立庙都有其历史原因。钦州乌雷村、横山村和南宁平西村都有伏波庙。乌雷是钦州犀牛脚镇的一个渔村,是当年马援部队进入北部湾后的驻扎大营,平叛交阯胜利后还在乌雷休整了2个月才班师回京。横山是钦州康熙岭镇的一个小村,曾是马援将军另一支部队的驻扎地。清朝乾隆年间,康熙岭一带的老百姓为纪念马援将军的功绩,在横山村建一座伏波庙,庙门有联:波徵薄海,光照横山。光绪年间重修伏波庙,因兼祀法神华光,改称“波光宫”;民国年间,宫里又增祀玉霖,变成“一宫祀三神”,仍称“波光宫”。近年村民集资重修斯庙,复称“伏波庙”。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前后6天,当地都要举行“游神”祭祀仪式,伏波将军是主祭神,百姓们把伏波将军、玉霖大帝、华光大帝神像请进神轿,抬出庙宇,巡视乡里,保佑四方百姓平安。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记载:“征侧等寇乱连年,诏长沙、合浦、交阯具车船,修道桥,通障谿,储粮谷,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南击交阯。”“通障谿”指的就是消除路障、开挖运河。

平陆运河起始点平塘江口的伏波庙、伏波滩、乌蛮滩,钦州乌雷、横山伏波庙等纪念建筑,见证马援南下讨伐交阯二征的路线和行军事迹。

盐事话古

明崇祯十年(1637年)八月,徐霞客游览广西山水,从贵县乘舟入横州境,“经乌蛮滩、麻埠、谢村、清江、白沙堡。15日抵横城,并游宝华山寿佛寺。16日早饭于宝华,下山五里,出大路,又五里,出峒前岭。望东北凤凰诸石峰在三十里外,令人神飞。而屡询路远,不及往返。17日平明发舟,雨色凄凄,风时顺时逆。舟西南行三十里,江口有小水自江南岸入,江名南江。舟转北行,又十里抵陈步江。在江南岸,通小舟。内有陈步江寺,亦建文君所栖”(朱惠荣、李兴和译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徐霞客在陈步江(即平塘江)码头看到舟船如鲫穿梭不停,询问身边船工才知晓答案,于是在日记中记录“钦州盐俱从此出”。

平塘江口古时候是个非常繁华的盐埠,晋朝时曾为宁浦郡管辖涧阳县的县城,是钦州海盐经“邕钦盐道”运往广西各地的中转枢纽。明清时期,南宁府曾在平塘江口设立盐税关卡,驻兵把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修建西津水库,江口街大部分淹没水中,平塘江口便失去“邕钦盐道”的功能。

钦州从南朝齐时,就开始生产海盐。在南宋时,广南西路有白皮等7个盐场。钦州白皮盐场主要在今犀牛脚镇的沙角、船厂一带,生产海盐是用晒沙沥卤煮盐,盐质纯白不染,比浙淮盐质量好。元明期间,钦州白皮盐场逐步扩大到今犀牛脚镇洗牛、大灶、鹿耳、平山、金鼓一带。

兵事 盐事 航事0

清初,战乱频紧,盐业难做。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广西盐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朝廷将白沙、白皮、白石3个盐场合并成立白石场盐场,盐场范围扩大到今大番坡镇水井坑村一带。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白石盐场因辖区太宽,管理不便,遂分为白石东场(属合浦)和白石西场(属钦州)。白石西场共有盐灶200座、沙田513正,池漏200个,盐仓79间。

民国《钦县志》记载:“各盐场先由海舶运至钦尖山上下,再过驳船转运。熟盐斤数过秤,照数纳税。生盐驳船到中屯埠,查验用铁尺度仓高低广狭,计算斤数。光绪初,生熟盐每万斤,均纳税钱二十二千文。光绪二十四年(1898),加税每万斤税钱三十千文。庚子一役,赔款甚巨,以盐税作按,我国盐政归外人监督,设立稽核所管理。其后,每万斤又增税钱六十千文。完税后驶船运到陆屋,再有旱路运至平塘江口,分发西省各埠。”

据钦州文史专家罗礼烈回忆说,钦州尖山镇确有一盐埠码头,应是建于清代,与当时存储食盐有关。在盐埠码头,因做盐生意的商人很多,在码头附近形成一条盐埠街。钦州市博物馆在盐埠码头遗址岸边立1块带有“钦州盐仓码头”字样的石碑,对盐埠码头遗址进行保护。

根据以上考证,平陆运河在历史上曾经是一条盐道。

航事述今

平陆运河是航道。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对钦州的区位优势作了详尽表述,对钦州港建设成中国南方二类港进行了构想,提出在钦州港开挖一条“深水道”的设想:“改良钦州以为海港,须先整治龙门江,以得一深水道直达钦州城。其河口当浚深之,且范之以堤,令此港得一良好通路。此港已选定为通过湘、桂入粤之株钦铁路之终点。虽其腹地较之福州为大,而吾尚置之次位者,以其所管地区,同时又为广州世界港、南宁内河港所管,所以一切国内贸易及间接输出入贸易皆将为他二港所占,惟有直接贸易始利用钦州耳。”(孙中山《建国方略》)。

平陆运河能立项有依有据。

兵事 盐事 航事1

首先是有天然河道可以利用。平陆运河从平塘江口至钦州的沙井港,全长约135公里,在钦州陆屋北边的分水岭需开挖6.5公里,其余就是利用原来的河道进行疏浚,便可打通从平塘江口到钦州沙井港的航道,郁江西津水库的水面和海平面之间大约有65米的落差,只需要建设3个梯级船闸来解决落差问题,便可实现船舶的连续航行。

其次是经济效益显著。平陆运河建成后,将成为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全新快速通道,西南地区货物经此出海,相比从广州出海可缩短入海航程约560公里,预计每年可节省运输费用52亿元以上。平陆运河以发展航运为主,兼供水、灌溉、防洪、改善水生态环境等功能。

三是平陆运河建成,将为钦州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钦州市将依托平陆运河的通道运输和牵引功能,构建石临港优势全产业链,打造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集群。

四是融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打通平陆运河,北部湾港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口,配合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方式联运,贵州、云南等地的煤炭、有色金属将以更快捷的方式运往北部湾港,出口至东盟国家。同时,东盟国家的水产品、坚果、水果等也可以经北部湾港,由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方式深入西部腹地。

平陆运河,千年积淀,兵事、盐事为其增添厚重的历史底蕴,而今的航道建设彰显其独一无二的战略功能。平陆运河是一条沟通古今、通江达海奔流不息的文化之河、经济之河。文

(作者系钦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任钦州市天涯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