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关怀暖人心

作者: 罗伟才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特殊的石牌——《大瑶山团结公约》石牌。该石牌历经岁月洗礼,已是斑驳开裂,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这是1951年8月,在中央民族访问团的指导下,大瑶山5个瑶族支系的代表一致协商后,按传统的“石牌制”形式,饮血酒立誓,将共同制定的《大瑶山团结公约》刻碑树立,70多年来,瑶山人民信守不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为广西乃至全国民族团结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央民族访问团走进广西瑶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华夏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时代。为了贯彻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则,1951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先后组织4个中央民族访问团,分赴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北、内蒙古等各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疏通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

1951年2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瑶山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消灭了大瑶山土匪,以瑶族为主体的金秀大瑶山真正获得了解放。

为了帮助瑶胞尽快恢复生产,改善生活,1951年6月至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担任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分团走访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区。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分团到广西后,通过10多天的集中学习,又分为3个分团。其中,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分团第一分团(以下简称“访问团”)团长由清华大学教授费孝通担任,副团长由中央民委干部金晓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陈岸担任。中共广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配合访问团的工作。

6月下旬,访问团北上桂林,访问龙胜、三江后回到柳州(费孝通教授留在龙胜协助指导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工作)。8月中旬,访问团带着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以及中央首长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题词和大批粮食、食盐、布匹、毛巾、丝线、药品等,乘车来到修仁县。8月20日,访问团在梁华新副县长的陪同下,从大瑶山脚下的黄洞村进山,经金龙河往六段村行进。大队伍走到六段附近时,六段一带的瑶族同胞早已身着民族盛装,扶老携幼赶来迎接,当他们隐约见到访问团的旗帜时,便欢呼雀跃起来,接着锣鼓震天,铁铣、鸟枪、唢呐齐鸣,他们用本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礼仪迎接党中央毛主席派来的访问团。进山第一夜,访问团就住在六段,并与当地村民进行了联欢活动。

21日,六段的瑶胞依依不舍地把访问团送到杨柳村,杨柳村的瑶胞接待访问团后也热情地将他们往下一村送,就这样一村接着一村。23日,访问团到达金秀村附近,金秀沿河各个村寨的瑶族同胞和各县工作队早早便在那里迎候,村民们热情迎接,纷纷上前抢过访问团团员们身上的行李背在自己肩上,团员们被瑶胞的诚挚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晚,访问团宣传组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在金秀期间,访问团不仅组织人员到附近村寨巡回演出和放电影,还免费给群众治病、举办卫生知识短期培训班。

24日,金秀天高气爽,彩旗飘扬,上午11时,访问团访问大瑶山开幕式开始了。各族代表和当地群众千余人都穿上节日盛装,在会上唱瑶歌、跳瑶舞,热烈欢迎访问团的到来。茶山瑶唱起香哩歌(对朋友唱的歌,歌首末句一般以“香哩”为尾音,由此得名);盘瑶唱起盘王歌。昔地屯的茶山瑶妇女陶玉仙等人吹起了木叶笛子。茶山瑶跳起师公舞、道公舞,坳瑶跳起黄泥鼓舞、白马舞,花蓝瑶跳起甘王舞,盘瑶跳起盘王舞、长鼓舞,山子瑶跳起香火舞、踩竹竿舞等,开幕式现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表演文艺节目后,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陈岸代表访问团讲话。他说,访问团是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和广西省人民政府派来的。主要任务是慰问大瑶山的瑶族同胞,了解大瑶山各族人民,特别是瑶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情况;贯彻中央民族政策,解决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他表示,他这次来大瑶山,除了完成中央访问团的任务,还要完成广西访问团的任务:要贯彻好中央民族政策,实行大瑶山区域自治,订立大瑶山团结公约,搞好民族团结,努力恢复生产,改善生活。

陈岸讲话后,举行赠旗、赠礼仪式:访问团向大瑶山各族人民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人民画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画像,还有布匹、大米,日用品、生产工具等当地缺乏的生活物资。在分配礼品过程中,出现了“长毛瑶”主动谦让“过山瑶”的情形,体现出民族团结的好兆头。

最后,金秀瑶族5个支系的代表分别发言。他们说,有史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党、这样好的军队、这样好的政府,没有解放军消灭土匪,瑶族同胞就不可能翻身当家作主。他们坚决拥护毛主席、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访问团带有摄影队,拍摄了开幕式全过程,记录下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片段,之后制作了《中央访问团在大瑶山》(1951)、《中央访问团在西南》(1951)等纪录片。当天晚上举行文艺晚会,访问团里的文艺人员表演了歌舞,访问团放映组放映了纪录片《开国大典》,金秀人民第一次通过会动的画面影像看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倍感兴奋。

召开大瑶山各族代表会议

8月25日,大瑶山各族代表会议在金秀开幕。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平乐、梧州、柳州3个专区的荔浦、蒙山、平南、桂平、象州5个县所辖瑶区12个乡(金秀、团结、崇义、岭祖、古朴、平竹、罗香、罗运、木山、双花、东南、东北),共246人,其中盘瑶代表111人,山子瑶代表18人,茶山瑶代表59人,花蓝瑶代表9人,坳瑶代表19人,汉族代表30人。

访问团副团长金晓邨和陈岸分别在会上发表讲话,在讨论发言中,盘瑶、山子瑶的代表们纷纷提出要求自由开荒、谁种谁收,不再向“长毛瑶”和汉人交纳地租等意见。访问团领导们有意识、有组织、有步骤地引导大家讨论。六定村的茶山瑶头人苏公判和六拉村的茶山瑶头人陶玄天等当即表示放弃“长毛瑶”的各种特权,实行各族系之间一律平等,允许“过山瑶”上山打鸟、下河摸鱼、进山烘笋和种植香草、香菇;盘瑶和山子瑶的代表也表示不再计较过去的恩怨是非,要像亲兄弟一样和茶山瑶、花蓝瑶、坳瑶搞好团结关系。

陈岸在参加汉族组讨论时作了发言,他强调汉族干部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团结开展工作;要尊重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干部不一定要改装,可以穿着本民族服饰工作,不要强求一致;汉族干部要有在当地做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陈岸的讲话针对性很强,把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具体化,给大瑶山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汉族干部搞好工作的信心。陈岸叮嘱汉族干部,到民族地区工作要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防止出现骄傲自满情绪,要忠诚为少数民族服务,支持瑶族干部的工作。

在认识取得基本一致的基础上,8月27日下午,大会选出11名代表,在访问团的指导下,组成了大瑶山各族人民团结公约起草委员会。28日上午,各组讨论了起草委员会撰写的《大瑶山团结公约草案》,在广泛听取代表们意见的基础上,当天下午便提交大会表决,代表们一致举手通过。之后,领导决定由修仁县工作队的蒋庆禄将公约全文书写在石碑上,请石匠马上雕刻。

8月29日,金秀方圆数十里的群众都穿上民族节日盛装前来参加《大瑶山团结公约》树碑仪式。整个仪式基本按照瑶族传统石牌形式举行,会场设在六拉和昔地村对面山坡的一个平缓处。主席台前摆着一个盛满米酒的大缸,在鸣放铁铣和鸟枪数百响之后,由当时的金秀瑶族干部金宝生提起一只大公鸡,当众割鸡颈,将鸡血滴入酒中,并先喝一碗。然后,全体代表列队经过主席台前,一一端碗喝鸡血酒。平南县政府民政科科长李香庭、平竹乡乡长张世杰、罗运乡乡长黄尔冠有幸作为平南县代表喝下鸡血酒,共同表达了要遵守公约的决心。

代表们都喝下鸡血酒后,鞭炮声、礼炮声响起来了,中央文工团跳秧歌舞,瑶胞们唱瑶歌、跳瑶舞,盛大的群众文娱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真是“月亮圆圆望十五,全瑶团结在今天”。

大瑶山各族代表会议胜利闭幕后,访问团在金秀休整了两三天,便开始在山内的罗梦、平竹、罗香、白牛、罗运、滴水、长垌等村寨进行访问活动。访问团所到之处均受到瑶族同胞热情而真挚的接待,访问团把党中央和毛主席对瑶族同胞的关怀和温暖带到金秀瑶山,送进瑶族同胞的心坎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中央政府就派出如此大规模的访问团到各民族聚集的地区访问,这是中国共产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成功实践,访问团向各民族地区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密切了党和人民政府与各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消除了民族隔阂,改善了民族关系,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祖国大家庭的团结,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的民族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大瑶山团结公约》的订立,既是大瑶山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标志,更是全国第一个瑶族自治县成立的基石。1952年5月28日,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级)正式成立,从此,大瑶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合着全国人民的步伐,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新大瑶山而奋斗。该公约的制定有力促进了瑶族内部支系、瑶族和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改善,是大瑶山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文

(罗伟才:来宾市党史专家、金秀瑶族自治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