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过山瑶”今昔

作者: 张莉 梁雪敏

金秀“过山瑶”今昔0

1949年之前,生活在金秀大瑶山的盘瑶、山子瑶因为生活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普遍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方式,旱地农作物产量低、品种少,生活极端穷困,正常年景都难以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遇到灾荒之年,更是食不果腹,只能靠吃野菜度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耕山吃山,吃完一山又过一山,逐山而生,无法定居,长期游耕于高山深谷之中,因而被称为“过山瑶”。盘瑶和山子瑶当中,盘瑶人口众多,“搬家”最频繁,在“过山瑶”中较具代表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百年来在大瑶山中不断迁移和散居的“过山瑶”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史籍中盘瑶的历史过往

盘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尤”。关于盘瑶的原籍与迁徙的历史过往,可从一些古籍里得到还原。《大戴礼记·用兵篇》载:“蚩尤,庶人之贫者也,或云蚩尤古之诸侯。”《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蚩尤,古天子。”《国语·楚语》注:“九黎,蚩尤之徒。”《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君子也。”蚩尤是和黄帝、炎帝同一时期的著名人物,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九黎”联盟的名称。一些长期研究民族的学者认为,“蚩”是今天苗族的自称,“尤”则是瑶族的自称,蚩尤是当时苗族部落和瑶族部落联盟的称谓。又据《逸周书·尝麦篇》载:“九黎宇于少昊,以临四方。”也就是说蚩尤住在原来少昊氏的地方,即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一带,史籍也不乏蚩尤统领的百姓就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一带活动的记录。

后来,盘瑶因故举族迁徙,经历了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的艰苦跋涉,来到一处被石壁自然分为上下两段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一部分住石壁分界的上段,另一部分住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盘瑶分成了两个宗支,住上段的叫“石壁面勉”,住下段的叫“石壁底勉”。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盘瑶祖先又离开石壁,再次迁移,来到位于现湖南江永、广西灌阳一带的千家峒。这是一片渺无人烟而又土地平旷、水草丰美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建家立业,辛勤劳作,逐步丁财两旺,林茂粮丰。

千家峒瑶民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后,在统治当局的威逼下,盘瑶族人又被迫迁徙。流传在广西苍梧县沙头地区的清光绪丙午年间抄本《过山文》中,有如下文字:

盘古开天立地,置立江山人民……盘王在南京十宝殿坐位。壬子年,天下反乱,逼着漂洋过海,到南海八万乡登岸,后来又到千家峒居住。寅卯年间,差官打我瑶山地主,一十二姓瑶人四散逃命,各走各乡。

由文字可知:千家峒盘瑶族人原本安居乐业,之后遭到官兵攻打,只得集体逃离。

在逃出千家峒时,十二姓盘瑶聚集罗平庙,把一个白牛角锯成十二节,分发每姓一节,以此作为曾住过千家峒的凭据,希望有朝一日盘瑶的子孙们以牛角为据,重返千家峒生活。从千家峒逃出的盘瑶曾聚集在茅坪垌小住数月,后因茅坪垌地域窄小、气候恶劣,实在无法生存而离开,从此以后,盘瑶便分散各地谋生,一部分盘瑶迁入了广西大瑶山。

今天的广西大瑶山,史上称大藤山。盘瑶初来时,称之“大青山”。森林里野兽遍布,他们开垦荒山,种植粮食作物以取得微薄的收成,常常食不果腹,而且还需要与山猪、豺狗甚至虎豹等野兽作斗争,生活困苦且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有关这段历史,盘瑶的《迁徙信歌》如此描述:

一片乌云罩四方,官府征兵又征粮,虎狼当道哪罗离兵马乱,瑶人难住又难安。瑶人难住又难安,齐共商量把家搬,众亲姐妹哪罗离同伴走,拖儿带女离家乡。拖儿带女离家乡,万水千山路途长,行过平乐哪罗离到荔浦,不知流落到何方……

“过山瑶”的历史变迁

由于历史的原因,先来到大瑶山的茶山瑶、花蓝瑶、坳瑶等瑶族支系占据了大瑶山区的大部分土地、山林,这些土地、山林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之后来到大瑶山的盘瑶先民为了维系生存和发展,只得租种其他瑶族支系的土地、山林,由此经常与其他支系瑶族发生纠纷,矛盾重重。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的实地调查,历史上茶山瑶对土地、山林的经营方式主要有自营和出租两种,其出租对象主要是不占有土地的盘瑶,因此作为“山主”的茶山瑶和作为“山丁”的盘瑶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茶山瑶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种自收的同时,还可坐收盘瑶所交纳的地租。茶山瑶《历史故事歌》唱道:“盘瑶交租去种山,山租按理三分开,‘长毛瑶’一盘瑶二……”家住长垌乡道江村屯西屯的85岁盘瑶老人赵成任还记得当年的情形:“种得10把谷子,给地主交完租,自己只剩一两把。”

由此可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盘瑶一直没有土地,为了生存被迫向“山主”租种山地,而且绝大多数也只能耕种土质贫瘠的荒山野岭,加之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技术,所垦荒之处地力耗尽时,又被迫举家迁移他处另租地开垦,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游耕生活。

为了能租种地质较好的山地,多打粮食,能吃饱饭,1884年至1885年,住在共和(地名)一带的盘瑶联合起来,发动了“甲申”“乙酉”武装攻打“山主”的斗争。坤林屯赵成堂老人说,上一辈人告诉他,盘瑶先民和“山主”斗争后,“山主”们为了缓和矛盾,曾一度允许盘瑶租种土质较肥沃的林地,但都是较偏远的老山和一些阳光不足的山冲田、高山上狭小的“望天田”。尽管如此,盘瑶还是获得一定收益,慢慢有了一些积蓄,但对于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盘瑶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仍无法得到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翻身当家做主人。为了解决大瑶山各瑶族支系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平等问题,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和中央民族访问团的指导下,大瑶山各族代表于1951年8月共同订立了《大瑶山团结公约》。公约规定,瑶族各支系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经济,盘瑶耕种的山地,谁种谁有,不用再种树还山,加上国家有关的土地政策,盘瑶拥有了固定的土地所有权。

当年,一位盘瑶青年曾写下这样一首诗,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无限深情:

站在瑶山望北京,一轮红日眼前升;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

此后,盘瑶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翻身当家做主人,分到了土地,大瑶山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盘瑶同胞眉开眼笑,歌声嘹亮:

大瑶山呀好地方,旱禾苞米满山岗;

各族团结搞生产,改善生活喜洋洋!

盘瑶姑娘在辛勤劳作中用歌声表达她们的喜悦心情:

四月采茶雨纷纷,雨水淋湿娘头巾,

茶叶青青不能采,不得新茶转回程。

五月采茶茶树荫,拨开茶叶摘茶心,

手快就像鸡叮米,娘捧茶篮笑盈盈。

六月采茶艳阳天,邀娘一同进茶园,

茶园里面歌声起,句句山歌绕山间。

七月采茶绿茵茵,风吹茶叶轻盈盈,

手攀茶枝把茶采,片片茶叶谢党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金秀大瑶山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盘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对盘瑶地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盘瑶同胞和各族同胞一样,也以满腔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全面投入生产,在粮食基本得到自给,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盘瑶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盘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瑶山人把家安在“幸福里”

至2020年底,金秀大瑶山各族群众共有264户搬迁入住“金秀·幸福里”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约六分之一是来自大瑶山区的“过山瑶”。在新时代,大瑶山的盘瑶人民沐浴着党的光辉,砥砺奋进,将他们所有居住的村庄都打造成了“幸福里”,他们身在“幸福里”,心在“幸福中”。

金秀“过山瑶”今昔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瑶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单一种植结构和经营模式,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瑶族地区特色经济,优化种植业结构,农林牧业、第三产业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现在的瑶族地区,各类竹、木加工,茶叶加工、瑶医药、民宿以及各种农副土特产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各类企业的兴起带动了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呈现出经济结构多层次、产业多元化、收入多渠道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瑶族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今天的盘瑶,正守着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面貌已展现在大瑶山之上。

长垌乡道江村屯西屯是一个盘瑶聚居的自然屯,该屯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寒山上,全屯33户145人,2007年前公路尚未修通时,一条不足1米宽的崎岖小路便是全屯的交通命脉,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及生姜、八角、甜茶和杉树等农产品全靠马驮肩挑上山下山,出行及运输成本极高,生产生活相当困难。然而,屯西人不等不靠,以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自力更生,从2003年开始,历时4年的艰苦奋战,动手修建了一条出山公路,解决了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从此,屯民大力发展种姜,生姜迅速成为该屯的支柱产业。为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屯西人将眼光瞄准山外,主动拥抱现代文明,通过网络学习及各种技术培训,拓宽致富门路,2022年,全屯经济总收入近250万元,人均纯收入1.72万元。全屯33户人家全部建起砖混楼房并进行了民族化装修,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彩电入户率100%,户拥小车达90%。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饮水困难解决了,村内巷道全部硬化,篮球场、舞台、公厕、垃圾池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一个山村致富传奇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寒山上传颂,成为金秀大瑶山闻名遐迩的富裕山村“幸福里”。

金秀“过山瑶”今昔2

金秀镇六拉村奋战屯也是一个盘瑶村寨,虽说距离金秀县城只有4公里,但交通条件差、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生产方式落后等成为奋战屯瑶族同胞致富道路上的“绊脚石”,85%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党的扶贫政策惠及瑶山,也给奋战屯带来了红利,2013年,通屯砂石路拓宽并铺成了水泥路,随后屯中巷道得到硬化,配套建起篮球场、戏台、村卫生室、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目前全屯59户,通过自筹或政策补助,均建起了砖混楼房,错落有序地伫立在大山之中,全屯面貌焕然一新。出去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如创办生态大鲵养殖示范基地、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开设民宿、经营餐饮与休闲娱乐项目等。2016年起,屯里自行组建了一支业余文艺队,主打盘瑶“嫁郎”民俗演出,发展民俗旅游,曾经的“过山瑶”同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普照下,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都居住在“幸福里”,享受着更高的幸福指数。

巍巍大瑶山,清清金秀河,见证了大瑶山的过去和现在,见证了瑶族新旧两个社会不同的生活风貌,见证了金秀大瑶山从恶水穷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现实。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瑶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贫穷、落后被富裕、文明所代替,乡村振兴的愿景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过山瑶”“山丁”屈辱的称呼正渐渐被遗忘,盘瑶、山子瑶与县内其他民族一道,正以大山之子的情怀,奋斗于新时代的建设之中。文

[张莉:金秀瑶族自治县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兼);梁雪敏:金秀瑶族自治县政协机关四级调研员,县总工会副主席(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