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让大瑶山红遍全国的年画
作者: 恽圻苍2022年11月,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由政协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金秀记忆》(广西人民出版社)问世,书中记录了金秀70年发展中经历的风雨历程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拿到这本书时,我心潮澎湃,爱不释手,书中的一篇文章《一张年画让大瑶山走红全国》,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1953年,我听说在广西有一个刻在石碑上的“法度”,也称为“团结公约”,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级),恰逢当时全国开展首次基层普选运动,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主地行使当家作主,赋予人民民主权利”的运动,我萌生了去广西大瑶山参加这次意义重大的基层普选活动、寻找创作灵感的想法,恰与好友刘政德的想法一拍即合,我们便结伴向广西出发。
在前往广西大瑶山时,途经桂林,我们对“桂林山水甲天下”早有耳闻,欣赏了桂林神奇的山水,对神秘的金秀大瑶山更是充满了好奇,于是加快了脚步,花费几天的时间,终于到达金秀大瑶山脚下一个以汉族为主的镇子。我们找到当地的干部咨询基层普选活动以及大瑶山的情况,据他介绍,基层普选活动可能要再过大半个月的时间才开始。大瑶山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路上常有毒蛇、猛兽出没。1949年之前,居住在大瑶山的瑶族各个支系的瑶族群众之间交往不多,与山外平原地区的汉族群众往来更少,故显得有些神秘,其中最原始的一个支系的瑶族人还佩戴长刀。我们听闻这些介绍,既有些紧张,又增强了好奇心,不知道山里的瑶族群众对我们的到来是否会存有戒心或敌意。
我们希望在普选开始前,先找个不太偏远但特色较强的地方转转看看。当地人大概指点了方向,我们便带着浓浓的好奇心进山了,途经几个寨子,遇到的瑶民都很友好,还接待我们搭食,很快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我们不断爬山,不断深入,路上遇到令人害怕的毒蛇和蚂蟥也全不在乎。
我们最先在三角区六定乡住下,这是个茶山瑶大村,周边还有古朴、仙家槽、老板塘、古否等盘瑶村落。六定村民居以泥房为主,大多用树皮盖屋顶,也有几户砖瓦房;盘瑶则绝大多数住篱笆茅草房,少有泥房,很明显可以看出谁是“山主”、谁是“山丁”。我们之前听说“山主”和“山丁”是少有来往的,除非是交租的时候,“山丁”交完租即离开,现在看起来并不是,大家来往很平常,乡里还有盘瑶的干部。
六定和六段两个乡是全县普选的试点乡。我们在六定很快就认识了下乡工作队的主要领导陈亚东、金宝生。陈亚东,40多岁,广东省番禺县人,他是部队南下的干部,曾在延安听过朱德总司令的报告,任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级)首任县委书记。金宝生是地道的金秀瑶人,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级)首任区长,很会唱山歌。他们两人都是工作认真、平易近人的干部,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跟着他俩在山村瑶寨、田间地头奔忙。
开展普选工作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要深入盘瑶群众当中,他们大都住在半山腰或山顶,几乎都缺乏文化知识,也从未当过什么干部,要游说他们参加选举,当代表、当干部为大家服务,他们的顾虑很多。针对瑶民的顾虑,陈亚东书记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一天,我们随金宝生来到一个盘瑶族的村寨——仙家槽,组织村里的群众在地头开会,金宝生看到大家的穿着都比较破旧,有些人还光着脚,就很和蔼地说:“看大家生活这么穷苦,我这个当县长的就很难受。过去你们没有田地,常常搬迁,种完一山过一山,日子比较艰难。制定《大瑶山团结公约》以后,你们也有了土地,也定居下来,大家都是瑶山的主人了,和其他支系的瑶族同胞是一家人了,公约规定公私荒山谁种谁收,没人要哪个交租了,大家只要多挖地开荒,努力搞好生产,生活很快就会好起来。”
群众见县长随和亲切,立刻就把困难提了出来:“谁不想生活快点好起来,我们知道共产党要带领我们过好日子,我们也憋足了干劲,可现在我们的锄头、刮子都没几把,苞米种、旱禾种也非常缺!”“所以我说要大家都积极参加普选运动,尽快选出自己的代表,要是村里也有代表参加县里的大会、小会,或者有人当上干部,问题不是可以尽快反映和解决了吗?”金宝生抓工作总能围绕重点,相机行事。他接着提到农具问题,鼓励大家共同努力,承诺政府肯定会帮助大家解决困难的,大家也要想办法自己解决一点,比如向亲戚借或者赊。
地头会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
在山里的工作是艰苦的,但走在山间林下,可以一面欣赏着大瑶山的美景,一面听着金宝生县长幽默风趣的话语。他随口就能唱出几句山歌,“一人单干苦连连,二人互助心最甜,拿甜比苦苦更苦,拿苦比甜甜更甜”,使大家在一起非常快乐,消除了疲惫感。当走到一片水田处,金宝生唱道:“共产党好比稻田的水呀,瑶民好比稻田的鱼,今日鱼儿得水救呀,鱼儿跟水不分离。”有一次,我们要下一个又陡又长的斜坡,大家都得身体向后仰,双腿一直打弯,相当辛苦紧张,金宝生就唱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连情容易退情难,连情虽要妹同意,丢情却要割心肝!”紧张的气氛顿时缓解,无论走到哪里、见到什么,他都能张口成歌。

瑶族是个山地民族,擅长打猎捕鸟。我们到过一个瑶族寨子,正赶上当地人要去打野猪,经再三请求,他们勉强答应带上我们一同前往。他们出发前先拜神,有庄重的仪式感,然后爬过几座山,到目的地后,人员分散埋伏在几个山路出口,由主要的“跟脚手”(善于寻找野兽足迹的人)沿着野猪走过的路线慢慢走近它们。野猪发现有人,并不是一哄而逃,而是躲在草丛深处,慢慢地移动,一旦发现有突破口,就会飞快地突围。“跟脚手”发现它们后,发出一种类似鸟声的暗号,根据野猪移动的方向通知某山口做好准备。当“跟脚手”鸣枪驱赶野猪时,埋伏的枪手便在出口两边对准出逃的野猪射击,往往有所获。后来,刘政德根据这次体验,创作了一件雕塑作品《青年跟脚手》,1956年发表于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通过一个多月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普选试点乡的工作圆满结束,接着,全县的普选工作随之展开,至1953年11月15日,全自治区(县)完成了42个乡的人口普查(全县人口25640人)、选民登记和乡级政权选举工作。1954年7月4日至10日,大瑶山瑶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金秀县城胜利召开,大会选举金宝生为区长、赵春安为副区长,选举金宝生、李佩珍、赵启廷为出席广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县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村村寨寨都以最隆重的仪式欢送自己选出的代表去开会。
这次难得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见证了大瑶山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挺起胸膛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变化。他们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纯朴的民族风情以及秀美的大瑶山景色,深深触发了我和刘政德的创作灵感,我们决意用自己的画笔向世人展示大瑶山历史变革中的动人情景。
创作有了明确的立意后,我们马上画下大量人物和环境速写,以备最后的构图所用。回到武汉,我们顺利地创作完成一幅名为《唱着山歌送代表》的画作。该画运用传统工笔重彩的线条和色彩,突出表现瑶寨村民唱着山歌,吹着木叶笛、竹笛,欢送人民代表的幸福情景。画中,一位茶山瑶男代表和一位盘瑶女代表胸前戴着光荣花,在乡亲们的簇拥下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地走出山寨,去县城参加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整幅画作主次分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苍松翠柏、河水弯弯,人与景相互映衬,色彩浓淡相宜,生动地再现了瑶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
画作一经发表,好评如潮,同年入选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展。湖北及北京的出版单位看中此画的鲜明主题和艺术品位,将画作印成单张年画和精美的挂历,由新华书店向全国大量发行。人民出版社社长曾到武汉找我,说这幅画深受瑶山人民欢迎,每次运到都会抢购一空,是当时出版社再版最多的作品。因为那些山水、服饰、人物,他们都非常熟悉、太有感情了。
这是一幅能唤醒人们记忆的画作。1955年,《唱着山歌送代表》被编入《伟大的祖国》画册,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57年,《荣获“武汉市向科学文化进军优异成绩奖”;1959年,入选全国性权威刊物《十年中国绘画选集》《年画选编》;1984年,在第三届全国年画展览会上获三等奖。根据《美术》杂志公布的资料,这幅画是20世纪60年代前唯一获奖的年画作品。就这样,年画《唱着山歌送代表》走进广大城乡,张贴在千家万户百姓的家中,给人民群众的新生活增添喜庆的色彩。
位于八桂中部的大瑶山,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口最少的民族自治县,随着一张年画为全国人民所认知,而年画中所表现的瑶族人民唱着山歌欢送自己选出的代表去开代表大会的欢乐情景,更是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唱着山歌送代表》成了新中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各族人民当家作主那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画作之一。文
(恽圻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