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节省运动

作者: 欧阳代德 张昆明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访贫农。”这首曾流传于江西兴国县的山歌,形象勾勒出苏区党员干部艰苦奋斗、昼夜不懈工作的情景,展现出他们信仰坚定、不怕困难、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良好精神面貌和作风。

当年,为打破敌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节约财政资金和粮食,集中根据地经济力量支援前线红军,争取革命胜利,中央苏区从上至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节省运动。

层层发出的节约令

为压缩开支,节约经费,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团体、工厂、学校、部队纷纷成立节省委员会,颁布和制定各种节约通令、制度和规约,广泛加强宣传、引导和检查,在军民中持续掀起节约运动热潮。

1930年11月1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颁布“秘字第一号”文件《关于迅速集中经济节省费用应付阶级决战的通令》,明确节省筹款是“为了有把握的使这次决战胜利,迅速夺取江西全省苏维埃胜利的前途,所有赤色区域内经济无疑义的要集中起来供给战争的需要”;号召所有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缩减支出,节省经费:“各级政府及各机关必须尽量节省(写标语可以不用纸,画壁),办公地睡觉熄灯,信纸信套不要漂亮,使现金不致外溢。”“只发伙食费,不发零用钱,伙食费城市物价较贵,规定每天大洋一毛五分,乡村每天大洋一毛;客饭城市每天一毛,乡村客饭每天八分。”

1932年,人民委员会发出的《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的通令提出:“……对于节俭经济,供给发展革命战争,帮助红军给养,这是当前紧急任务之一。”号召各级政府人员:务须立即实行节约运动,所有各地方政府的预算、杂费、特费等必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人员一律裁减,甚至一张纸、一支笔都不要浪费,以免多耗经费,要存着节俭一分钱便是对革命工作有一分帮助的观念来实现广大的节俭运动,来积蓄金钱或积蓄粮食,以便供给红军发展革命战争之用。

中央苏区节省运动0

1932年3月14日,少共江西省委全体工作人员召开会议,讨论节省运动,一致决定,每人每天节省半碗米(吃两餐干饭、一餐粥),每周五将各自伙食尾款捐出二分之一,省出粮食和钱支援红军。

1933年10月14日,中共茶陵县委《关于节省经济用费供给革命战争的通知》中,认为党政机关伙食每天人均六分可够吃,决定从10月1日起,一律以六分计算,尽量节省一切杂用,如哪区每月用费超过预算,由开支人负责(中共茶陵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茶陵党史丛书》第三辑)。

1933年12月2日,《红色中华》号召全苏区革命群众实践六项节省规约:一、每天节省一个铜片。这一规约必须开展到广大群众中,成为经常的群众运动,个人与个人进行每天节省一个铜片的持久竞赛,看谁是坚持最久的优胜者。二、不进馆子、不吃小食。包括吃烟、吃酒、吃私菜等口腹上的浪费,对这些浪费必须同样的一概戒绝,实行同志与同志间的相互监督。三、节省办公费百分之三十。应在每一机关每个团体中进行,特别在办公用品如纸张、灯油、文具及器具等,尽可能地节省,以求百分之百地实践。四、普遍建立节省箱。每个村,每个机关、团体、工厂及部队要完全做到这一规约,节省箱每月清算一次,把数目告诉本社,优胜的前三十名在本报登红匾。五、每伙食单位建立一个菜园。必须节省出时间来种植,不得浪费劳动力,最好达到自己不用买菜吃的程度。六、残酷地开展对一切浪费的官僚主义的斗争。

正是在层层动员、号召和倡议下,加上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政府干部、工人、农民、商贩、红军指战员、伤残人员等纷纷加入这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中,通过节粮节款捐献红军,表达对红军的支持。

3升米运动

红军队伍扩大后,因敌人经济封锁,苏区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筹集粮食成为一大难题。在加紧筹款、征粮、借谷过程中,1934年4月,人民委员会通过《红色中华》号召每个工农群众节省3升米捐给红军,尔后各地纷纷响应,掀起“3升米运动”。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组织干部讨论,通过以下节约办法:一是从每天伙食中再节省2两米,二是每人交3升米,三是以钱折米(1角钱1升)。会上一些干部当场报名,提出自己节省捐米的目标,其中承诺节省5升米的6人,节省3升米的7人,节省2升米的为1位来自白区的同志。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在总结发言中说:“你们都很热烈地节省,我除四月份自己带伙食外,我从五月份起,每月都自带伙食,一直到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为止。”(胡国铤,凌步机:《中央苏区著名英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这番话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节省热情,商讨中,大家决定再开辟几块菜地,而且以后自己动手砍柴烧,喂养鸡鸭,在节约的同时增加生产。

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号召各县队部和全体队员发扬少年先锋精神,每个队员节省3升米。在总队部工作的同志,每人每天少吃2两米,苏区同志办公自带伙食,白区同志通过节省衣服、种菜、喂鹅,发挥好带头作用。少年先锋学校召开会议,讨论节约行动,决定每人每日节省2两米,一些同志当场退还公债5.5元、捐款12.6元;学校从当月9日至20日,共节省米168.14斤。在总队部动员下,各县工作人员纷纷报名,将节省下的粮款上交财政,其中兴国县、区全体工作人员节省伙食1个月,交出谷子1935斤和资金51.6元;杨殷县节省谷子810斤和资金21.6元;龙岗县、登贤县、门岭县、长汀县分别节省谷子945斤、270斤、225斤、1456斤。在发动少先队员节省中,据不完全统计,博生县固口区集中粮食22500斤,赤水县一个区集中粮食3664斤,龙岗县一个乡在召开队员会议后,很快收集到粮食3104斤。

洛口县接到人民委员会和中央粮食部指示信后,立即开会,动员干部和群众开展节省3升米捐助红军运动,并制定了节省5000担谷子计划。该县结合红五月扩大红军动员工作,派出突击队深入群众中进行宣传,仅仅3天,便收集到净米3000多斤、谷子1800多斤。太雷县龙江区群众在短短10多天中,交出谷子4500多斤。

当时每年7月第一个星期日为“国际消费合作日”,中央消费合作总社要求:普遍地发展和巩固合作社,捐助战费现款7万元,每个社员做1双草鞋,节省3升米、1升菜干及其他日用品,大规模慰劳红军。

在3升米运动中,中央粮食部为防止一些干部循私舞弊,通知各区粮食部及仓库主任,一律使用节省收据,并规定了交付手续:由县粮食部翻印三联收据,在骑缝中盖好粮食部圆印,编成号码,分发各乡使用。一联给节省人,一联送各区苏维埃政府,汇寄中央粮食部(每5天汇送1次),一联存根。要求各地经常检查收据存根,校对数目,防止贪污。

节省3升米运动也带有募捐的性质,截至1934年6月27日,累计筹粮33250担。这些从群众口粮中节省下来的粮食上交财政后,缓解了苏区粮食供给紧张的窘境,鼓舞了前线红军将士坚持斗争的信心。

节省挑战赛

1934年4月26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篇新闻:《给挑战者以响亮的回答,国家银行瑞金支行回答总行》。内容如下。

瑞金支行全体工作人员对本报一六九期中,国家银行总行的挑战,作如下之响亮的回答:一、免发工资津贴六个月到七个月。二、自带伙食半月到一月。三、退还公债10元。四、免发夏衣。五、准备菜蔬完全自给。中央财政部、粮食部、贸易局、粮食调剂局、中央印刷厂、财政部印刷所、造币厂、军委印刷所、合作总社,你们怎样回答国家银行的挑战?我们等待着你们的回答,一个使挑战者也自愧不如的响亮的回答!

原来,为深入开展节省运动,国家银行曾向中央财政部、粮食部等单位发出挑战,订立100天三大项革命竞赛条约:一、节省工资津贴帮助战费。二、每人每天节省2两米帮助红军给养。三、种菜种杂粮,使得100天内能够自给伙食5天(国家银行自给10天)。一次大会上,总行工作人员经过讨论,又一致要求免发5个月工资津贴帮助战费。一些同志当场退还公债57.9元;一些同志发出声明,自带伙食办公,时间数天到一个月不等;更多的人则要求公家免发衣服;还有些同志因公债券存放家中,写信去取,共有90多元,要无偿退还政府。国家银行如此举动,也是在用实际行动给军委印刷所等其他单位看,并要求各印刷厂、造币所予以响应。国家银行开展节省运动的消息刊登在1934年3月31日出版的《红色中华》上。

瑞金支行在《红色中华》上的宣言,正是在响应总行的节省号召。

中华商业总公司收到贸易局总局、国家银行福建分行等单位的挑战信后,1934年4月12日晚上开会讨论,制定出两种节约办法:一、4月16日起,节省工资4个月。二、每人每天节省伙食费大洋2分。

可以说,开展挑战性节约竞赛,是苏区节省运动中的一大特色。各单位制定出节省计划后,通过报上发布挑战宣言、邮寄挑战信等形式,发起挑战赛,比赛谁节约办法多、力度大、成效好,由此在各单位之间营造一种相互比拼、互不示弱的局面,有力促进了节省运动的开展。

踊跃节约的后方医院

在后方医院,住着不少因战斗受伤还在治疗休养期间的战士。他们本是重点关照的对象,但在节省运动中他们也不甘示弱,踊跃参与。

1933年3月3日,工农红军第六医院召开军人大会,讨论节省办法,会上伤病战士们主动提出,每天节省伙食费5分。据这年3月统计,31天中,第六医院节省伙食费大洋996.69元,其中,第一所节省128.65元,第二所节省273.9元,第三所节省327.25元,第四所节省135.05元,补充团节省131.84元。同时,医护人员还发起砍柴种菜竞赛,争取不买柴,蔬菜自给。

中央军委后方总医院伤病战士提出,每人每日减少5分伙食费。起初院领导认为,伤病战士是为苏维埃政权、为民族解放而受的伤,依照优待红军条例,应该受到优待,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因此未批准,照常发放伙食。但是,伤病员们却自行节省凑钱,其中两个所的人员节省大洋六七十元,而且继续坚决要求每日减少5分伙食费。

福建军区后方第一分医院动员伤病员和工作人员,采取退还二期公债券的方式参与节省运动。短短数日,退回的公债券加上节省捐出的钱就有259.5元。

五花八门的节约方式

为了响应节约运动,各单位想出各种各样的节约方式和办法。

中央苏区节省运动1

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大会报告中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约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会计制度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中央财政部在接受中央粮食部挑战中,决定从1934年4月24日起,全体工作人员在每日节省2两米基础上,再节省2两米,直到7月31日止;每人最少种50棵菜,做到从6月起不发菜钱,只发油盐钱;派人到博生、胜利多买杂粮,节省谷子;饲养猪、鹅,改善工作人员生活;要求公家不发夏衣等。财政部节省委员会的调查员十分尽责,看到空灯就吹熄,可以合并的灯就合并,使得这年3月的洋油比2月减少消耗60两,樟油减少消耗145两。伙食委员会轮流监厨,检查菜价,贵的不买;派人到偏远地方购买便宜一点儿的油盐。

国家政治保卫局工作人员要求每人每日节省米2两、钱1分;自己找荒田、荒地开垦种菜;全体工作人员不要公家发衣,通信队、特务队不要公家发绑带、帽子;合拢办公,二人共使一盏油灯,节省灯油费;马夫割草喂马,马乾只发一半;除特殊情形,来客吃饭必须付钱,公家不开支伙食;大家不吃零食,每人每日节省几个铜片,投到节省箱中。

在节省运动中,保卫局有这样一件趣事。自愿报名节省粮食时,有的报4斤,有的报5斤,数量不一样,可是大家吃的是同一锅饭,怎么办呢?炊事员便想了一个办法,按照每人每月吃饭总量,减去个人报的节粮斤数,算出每个人每天每顿平均定量。做米饭时,先用秤称好每个人要吃的分量,淘洗后,装进一个小蒲包里,用麻绳绑上一个带有名字的小木牌。假如有60个人吃饭,就包60个小蒲包,把所有小蒲包放进锅里煮,饭煮熟后,按木牌上的名字发放小蒲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