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猛张飞”杜中美:血染湘江的红军将领
作者: 郭松林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数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确保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广西兴安的界首渡口,是中央纵队渡江的主要渡口,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布防于渡口附近的光华铺,阻击北犯界首之敌,在此与敌人进行多次拉锯战,战况异常惨烈。四师参谋长兼十团团长杜中美光荣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凯歌。
早年投身革命
杜中美,原名杜宗美,曾用名杜孝云,陕西省兴平县桑镇乡双山村人,1899年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杜中美的一生受叔父影响较大。叔父杜友梅思想进步,是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的积极参加者,后来被袁世凯的心腹陕西督军陆建章杀害于西安,同时遇害的共18人,史称“反袁十八烈士”。杜中美立志要走叔父走的革命道路,打倒封建恶势力。
杜中美年幼入私塾读书,家境时好时坏,他的学业也时断时续,15岁才入兴平县立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西安成德中学。
成德中学是一所倡导新学、民主风气浓郁的学校,在当时很有名望。学校有几位进步老师,在他们的影响下,杜中美加入学校的读书会,阅读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活动,既是校学生会、读书会的负责人,又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围组织青年社的骨干成员。
1925年5月,陕西督军吴新田的军队闯入省立第一中学打伤学生,激起西安各校师生的愤怒。在共产党员魏野畴、刘天章等人的领导下,全省教育界发起“驱吴”运动,杜中美是成德中学的联络人。在社会各界的声援下,吴新田最终被逐出西安,显示了民众一心的强大力量。5月底,上海发生日本纱厂资本家雇打手杀害工人顾正红并打伤多人的事件,反帝的五卅运动爆发。陕西的“驱吴”运动和全国性的五卅运动相结合,形成全省反帝反封建的高潮。杜中美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游行示威,在街头发表演讲,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活跃在革命运动的前列。
1926年,杜中美参加长达8个月的西安反围城斗争,西安军民在反围城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积极投入反围城斗争中,向群众做宣传鼓动工作,参加声援募捐和救护伤员工作。党组织为了培养他,吸收他参加学生暑期学习班,在学习班里,他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次年3月,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5月下旬,陕西青年社在西安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杜中美当选为该社执行委员。
参加大冶起义
1927年,杜中美中学毕业,毅然投笔从戎,前去河南归德(今商丘)参加胡景翼军。杜中美胆大心细不怕死,有文化、领悟快,很快崭露头角,由士兵升任排长,不久,又在杨虎城部新编第一师炮兵连任连长,并改名杜孝云。接着,他和炮兵连随团部移驻安徽省太和县。杜中美对农民很有同情心,时值农忙季节,他主动带领全连官兵牵着骡马,帮助群众耕田耙地。农民称颂道:杜连长惦记着我们种田的穷苦人,真是难得见到的好军官。
1928年4月,在杨虎城军中工作的中共地下党代理书记宋树勋叛变革命,导致一些共产党员被捕,有的被强行押送出境,杜中美也被迫离开部队。他通过关系到河南确山西北军岳维峻的新一师继续当兵。这支部队于1929年被蒋介石缩编为独立第十五旅。该旅有共产党员几十名,负责人是第二团第二营第五连第二排排长程子华。杜中美很快和中共党组织接上关系,在新部队继续做兵运工作。
1929年9月初,红军第五纵队在李灿、何长工的率领下,由湖南省平江地区进军鄂东南,开辟了大片新苏区。国民党军独立第十五旅唐云山部紧急移驻大冶、阳新地区,企图“围剿”红军。12月初,中共湖北省委指示红五纵队,与党内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发动士兵起义。10日,红五纵队派刘振山到大冶与程子华、杜中美取得联系,双方商定行动计划,即红五纵队围攻大冶城,独十五旅的地下党组织里应外合举行起义。独十五旅的地下党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第二营的大部分班长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为起义创造条件。13日,红五纵队冒着大雨,占领了大冶城郊,对大冶城形成包围。14日晚,程子华、杜中美等共产党员切断独十五旅的电话线,在城内发动第五、第六连的起义,逮捕了反动的连长、排长后,起义官兵冲出城,与接应的红五纵队胜利会合。
这次大冶起义,亦称“大冶兵暴”。独十五旅四十四团约700名士兵在程子华、杜中美率领下参加了红军。红五纵队将起义部队编为第二支队,程子华任支队长,杜中美任第一大队党代表,为了使这支从旧军队起义过来的队伍转化成为一支真正的红军,杜中美协助程子华对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顺利完成改造旧军队为红军的任务。被中央军委和周恩来誉为“模范式兵变”的“大冶兵暴”完美落下帷幕。
转战湘赣粤闽
大冶起义后,程子华、杜中美率所部随红五纵队转战鄂东南。1930年1月至3月,杜中美率一大队在湖南境内的粤汉铁路沿线进行游击战,拔除了十几个反动民团据点,参加攻打夏斗寅部据守的咸宁县城,歼敌数百人。在战斗中,杜中美既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又善于指挥战斗。红五纵队政委何长工称赞“杜中美很聪明,打仗非常勇敢,善于带兵作战”(桂林市党史研究室:《湘江战役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月8日,红五纵队强攻赣鄂边境的瑞昌城,第二支队党代表陈奇在战斗中负重伤,杜中美接替任第二支队党代表。
1930年6月,红三军团在大冶的刘仁八镇成立,军团长为彭德怀,政委为滕代远,参谋长为邓萍,政治部主任为袁国平。红五纵队改编为红八军,下辖两个纵队。杜中美在第二纵队任第二支队支队长。不久,红八军将纵队、支队改为师、团建制,下辖第四、第六师。杜中美任第四师第二团团长,率部参加红三军团攻克长沙的战斗,因功升任第四师参谋长。
1930年8月,在湖南浏阳永和市,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同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一军团会师,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1932年春,红三军团攻打江西赣州,久攻不克,撤到江口进行整编,取消军番号,全军团由4个师缩编为3个师,杜中美改任第三师第十团团长。此后,他指挥第十团西渡赣江开辟新苏区,并转战至粤北,8月返回江西,参加了乐安、宜黄战役和闽赣边境的建黎泰战役。
1933年2月,杜中美率领第十团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结束后,红三军团再次进行整编,军团辖第四、第五、第六师。杜中美被任命为第四师参谋长,不久,第四师奉命入闽作战。
1933年9月,蒋介石坐镇南昌亲自指挥,集中10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大军压境和“堡垒主义”的新战法,把持中央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却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从福建赶回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红四师,历经洵口、沙县、广昌、高虎垴等18次战斗,歼灭大量敌军,但自身损失也不小。中央红军尽管顽强奋战,但终究未能粉碎敌军的“围剿”,最后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杜中美仍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红四师为三军团的主力,作为左翼先锋,走在最前面。一路上红四师斩关夺隘,为后续大部队开辟前进道路。杜中美协助师长洪超和师政委黄克诚指挥部队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师长洪超牺牲后,他又协助师长张宗逊,指挥部队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和第三道封锁线。
当中央红军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沿五岭山脉,循红六军团故道,经兴安、全州西去,遂调集16个师77个团的兵力“追剿”红军,并下令粤、桂军分头堵截,集结重兵等候红军的到来,妄图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内部占主导的“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使红军遭遇空前的危机。
血染湘江之畔
1934年11月25日深夜1时30分,中革军委给全军下达《野战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政治命令》。命令指出:红军目前即将进行决定命运的渡江作战,要利用敌人尚未完成合围之时渡过湘江。命令措辞前所未有的严峻,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仅仅两个小时之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又联合发给红一、红三军团紧急电报:“……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电报语气沉重而坚决,形势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11月26日,担任左翼护卫的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到达广西东北部灌阳县文市一带。27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张宗逊、黄克诚、杜中美的指挥下到达湘江以东地域,随即命令第十团于次日首先进至湘江东岸的兴安县界首地区。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指示第十团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枫山铺地区构筑工事阻敌,保障界首渡河点畅通无阻,掩护中央纵队和红九军团、红五军团渡过湘江。
光华铺阻击战又叫界首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之一。光华铺位于界首南5公里处,东边紧邻湘江,西边是越城岭大山,向东离湘江仅2公里,是界首渡口的安全屏障,如果光华铺失守,从界首往北的所有湘江渡口将会被桂军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完成任务,杜中美到第十团,和沈述清团长、杨勇政委一起研究作战部署,并命令部队立即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工事刚构造起来,桂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即向红十团发起攻击,遭到红十团猛烈痛击,敌军仓皇撤退。半夜时分,敌军偷袭,又发生猛烈交火,经过激战,敌军大部被歼,十团三营也牺牲了不少指战员。天微明时分,军委第一纵队接近渡口,为保护军委纵队安全渡江,在光华铺又展开激烈战斗,29日,在敌督战队的督战下,敌军轮番向红十团阵地发动多次冲击。战斗十分激烈,团长沈述清在指挥第一营实施反冲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沈述清团长牺牲后,在界首三官堂坐镇指挥的彭德怀军团长急令四师参谋长杜中美代理团长,与政委杨勇一道指挥部队,坚决顶住敌人,确保渡口安全。杜中美和团政委杨勇指挥第十团指战员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为了鼓舞士气,擅长政治工作的杜中美,号召全团指战员“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不甘心失败的敌军又以一个师的兵力向红十团发起猛攻,战斗打得更加激烈。
12月1日凌晨,杜中美向三营交代完任务,赶往二营阵地时,接到师部转来中革军委命令:“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否则我野战军将被层层切断……”要求“人人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破封锁线。
这一天的战斗最为激烈,国民党军发动全线进攻,妄图夺回渡口;红军指战员不顾一切奋勇拼搏,守护渡口。红十团阵地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从黎明打到黄昏,阻挡住敌军的无数次进攻,终于守住了阵地,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不幸的是,杜中美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光荣牺牲,时年35岁。
光华铺阻击战,红三军团挡住了桂军4个团的进攻,仅红四师就牺牲1000多人,其中红十团的第三营伤亡过半,最终完成了保护界首渡口安全、阻击桂军北上会合湘军封锁湘江的艰巨任务。
彭总眼里的“猛张飞”
杜中美是陕西革命者中较早参加南方红军并迅速成长为主力红军的优秀将领。骁勇善战的杜中美,性格刚毅,决事果断,是红三军团的著名战将,深受彭德怀的倚重和喜爱,称赞他是“猛张飞”。在三官堂指挥部坐镇指挥的彭德怀闻知杜中美牺牲的消息,心情十分沉痛地说:“杜中美同志临危受命,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辈学习!”(《湘江战役文集》)曾是杜中美战友的黄克诚大将和杨勇、张宗逊、张爱萍、苏振华等开国上将,在回忆湘江之战的文章里都谈到了杜中美,说他是红三军团中为数不多的军政全优的指挥员,为他的牺牲深表惋惜。
湘江,不朽的丰碑。如今,在界首渡口附近光华铺的小山包上,巍然矗立着一座埋葬着18位红军烈士的墓冢,中间大墓旁侧有2座小些的墓,墓碑上分别刻着沈述清和杜中美的名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