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危局”:红七军在全州

作者: 房永明

桂北全州(旧称“全县”)的县城所在地全州镇中心有一个小广场,广场旁高楼林立,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位于其中。这座古建筑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全州人称之为“关岳庙”。当年这里供奉有三国时的英雄关云长和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塑像,塑像前立有两匹骏马,由两位泥塑武士牵起,红马为关云长的赤兔马,白马为岳飞的白龙驹,因而又称“马王庙”。

让人惊奇的是,古建筑大门立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刻着莫文骅将军所题的四个苍劲大字:“扭转危局”。

原来,这里是1931年1月红七军召开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前委会议旧址。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在这座古庙主持召开了红七军离开广西前的最后一次前委会议,会议抛弃了“左”倾冒险主义,决定去粤湘赣革命根据地与朱毛红军会师,从而挽救了红七军。

红七军转战攻进全州镇

1930年10月初,红七军接到当时由李立三领导的中共中央的命令: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夺取柳州、桂林,最后打下广州。11月上旬,红七军到达河池整编,旬末,红七军7000余名战士在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下离开河池,艰苦行军,频繁战斗在桂、黔、湘接壤地区。在征途中,邓小平同志始终不主张硬打攻坚,但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干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部队攻坚碰硬,战士们虽然英勇顽强,歼敌较多,终因敌众我寡而遭受重大损失,未能攻下一座城市,更谈不上打到柳州、桂林进而夺取广州了。

12月25日,红七军到达湖南武冈,该城守敌死守待援,红七军奔袭受挫,前委认为武冈守敌仅600余人,驻宝庆2个团难以很快增援,决定全力进攻。无奈武冈城墙高厚坚固,易守难攻,红七军连攻4个昼夜未能奏效。28日,长沙、宝庆3个团的敌军已达武冈增援,湘军空军亦来轰炸,红七军被迫在坚城和高山之间与敌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撤出战斗,星夜向新宁方向退去。是役,全军子弹几乎打尽,团长何子祁等200余名指战员牺牲,100余人受伤。12月30日,红七军甩开湘敌,从新宁进入广西。1931年1月1日,红七军前委决定,奔袭兵力空虚的全州镇,红军从新宁与全县交界的界牌,经长界岭、八十山口、会龙铺、沙子坪、龙水、桥渡,当晚10时进入全州镇。

关岳庙召开前委会

红七军进占全县时,官兵们情绪极为低落,大家对“立三路线”是否行得通产生怀疑,迫切要求解答部队到底何去何从的问题。根据这些情况,邓小平决定在全州镇召开红七军前委会议,会议的地点就在关岳庙。

会上,大家从当时的形势及战争实际出发,经讨论,决定放弃“立三路线”攻柳州、打桂林的任务,部队进行休整补充,随后到粤湘赣边界与江西红军取得联系。在前委会议上,邓小平从总结经验教训入手,用红七军近两个月来受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干扰而受挫的事实,驳斥了还想坚持“立三路线”攻打桂林的不切实际的冒险主义观点。他提出:一、部队在全县休整3天。对部队进行整编,精简机关人员,将原来的4个团缩编为3个团,师的建制不变。整编后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政委邓斌(邓小平),全军总兵力为4000人左右。二、改变单纯军事行动为沿途宣传发动群众。红军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向全县人民宣传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红七军一到全州镇就进行宣传,在镇上写了许多标语,如“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半官半商”“拥护农工商学兵”,并把设在关岳庙内义仓积谷局的谷仓打开,叫街道贫民来磨米,一半做军粮,一半分给街道贫民。总指挥李明瑞在关岳庙的大石头狮子旁对群众进行演讲,告诉大家:红军是为了贫苦人民有饭吃,有衣穿,让大家过幸福生活的,是穷人自己的军队。

这次前委会议最大的决定是改变硬打攻坚战略,转战湘粤赣边与朱毛红军会师。

前委在县城关岳庙内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参加会议的有:邓斌(红七军政委)、陈豪人(政治部主任)、张云逸(军长)、李谦(师长)、许进(师政委)、袁振武(团长)、许卓(团政委)、黄一平(团政委)、李朝纲(士兵),另有候补委员龚鹤村(师长)、杨英(营政委)、胡鹤林(士兵)、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红七、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列席了会议。会上对部队今后去向问题展开激烈争论,邓拔奇、陈豪人、龚鹤村等人还想攻打桂林,邓斌和前委大多数同志总结了前段战斗的经验教训,否决了陈豪人等人的错误主张,决定去湘粤赣革命根据地,与中央红军会师。邓拔奇和陈豪人随即离开部队,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请示,前委决定由邓斌继续担任前委书记,许卓继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1931年1月6日凌晨,经过整编的4000余名红七军指战员,从全县东门粟家渡渡过湘江,经灌阳永安关离开广西,转战湘粤赣边,终于与中央红军会师,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红七军“转战千里”的锦旗。

“扭转危局”:红七军在全州0

多年后,原红七军军长、开国大将张云逸说,红七军出了不止50位将领,1位将领是多少次战斗打出来的,50位将领加起来有多少次?试想如果不是否决了“左”倾冒险计划,再去攻打大城市,红七军的命运不堪设想,所以这次全州(全县)前委会可谓生死攸关。

红七军全县受欢迎

红七军进驻全县县城前,由于反动派的反动宣传,城里的居民很害怕红军,许多人纷纷躲“红”,一些老弱病残和无法躲避者紧闭门户,不敢出来。对此,1987年,77岁的唐国祯老人回忆:1931年1月1日,我正在教室上课,忽然校门外人声嘈杂,出来一看,老百姓又哭又喊,成群结队往城外跑,一打听方知是躲兵。我当时尚未结婚,便扶着母亲往城外三里汤家的外甥家躲,这里可以听到城里喊杀声,可这一回,我们一点声音也没听到。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梦中听到许多人喊叫说军队杀人啦快走,我背着母亲怎么也走不动,一下就惊醒了。

红七军有铁的纪律,不扰民。2日凌晨,他们进城后,城里居民根本不知道。次日,唐国祯见城里没动静,便和母亲回来,询问城里未走的居民,他们说因为自己走不动,只好紧闭着门等死,可不知怎么的,外面一点动静也没有,第二天打开门,门外整整齐齐坐着许多军人,天气很冷,他们都穿着单衣,城里居民请他们进来烤火,可他们不进老百姓家。

红七军用铁的事实,证实了自己是人民的军队,他们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会龙铺的蒋世兰,红七军路过时适逢他结婚,家中正好摆酒席,由于对红军不了解,全村人都跑光了;红军离开后,村里的人回来一看,酒席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

当时,红七军发动全县商会捐助,筹得经费数千元,解决部队的寒衣问题。住县城里的肖美华原是李明瑞在桂军时的老部下,红七军通过他和商会会长陈子才协商,由商会出面发动商人捐助,由于红七军在县城不但没有扰民,还维持了地方治安,城内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一时各大商号纷纷认捐,一些小商号如程仪生开个小药铺,也捐了些金银首饰,红军调查清楚后将金银首饰悉数退还给他。捐款解决了部队部分经费,伤病号得到了及时医治,重伤号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莫文骅题字“扭转危局”

1999年,当地文物部门找到莫文骅将军。莫老回忆起当年随红七军北上,先后担任第二十师辎重队队长和第二十师五十八团四连政治指导员;参加转战桂滇边、收复百色等战斗;在全州镇,邓小平等人召开前委会,挽救了红七军等往事,遂欣然提笔写下“扭转危局”四个大字,落款为:原红七军九十岁老战士。

“扭转危局”:红七军在全州1

当年红七军前委会议旧址关岳庙,今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当地文物部门搜集了一些有关红七军的实物和图片,供往来的游客参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