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江支队老战士凌云观忆峥嵘岁月
作者: 农建红
凌云观,1933年12月出生于广西凭祥市夏石镇,1948年12月参加游击队,次年3月加入滇桂黔边区纵队左江支队第三团,任通信员,先后经历攻打养利县城(今属大新县桃城镇)战斗、八万桥战斗、巴麻村反“围剿”战斗、攻打镇远(今天等县进远乡)乡公所战斗以及镇结县(今属天等县)和平解放。他随和、健谈,笔者曾在一次采访中听他讲述所经历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
组建三团
1949年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左江地区武装斗争经过艰苦努力,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左江工委决定组建主力团,挺进内地,开辟和发展新区。3月下旬,以左江主力大队为基础,从龙州、凭祥等县大队中抽调部分兵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左江支队第三团,下辖一、三营(不设二营),5个连,配民运工作队,共400人枪,团长黄平,政委甘苦,政治部主任秦青。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三团深入左江腹地的养利(今属大新县)、龙茗(今属天等县)等县,配合独立营作战,打击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巩固和发展游击区。
6月25日,左江支队三团会同地方武装攻下养利县城。7月11日和12日,三团联合养利县独立营、万承县武装基干队打响了八万桥战斗,一举歼灭以五县联防主任兼养利县民众自卫总队副队长冯夷惠为首的反动武装230余人,基本肃清养利县地方反动武装势力。7月17日,三团联合龙茗县独立大队攻克秾茗乡公所及四乡联合办事处,解放秾茗乡。
巴麻村反“围剿”战斗
1949年9月,中共左江工委决定派左江支队第三团到向都县(今属天等县)开展活动,其战略目标是由向都往镇结、果德、隆安等县发展,配合大军解放南宁。9月8日,三团约300人抵达向都县北区巴麻村(1953年划归田东县),配合向都县工委和县独立大队镇压敌特,扫除地方反动势力,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三团的到来,引起敌人恐慌,国民党向都县县长张鹤龄连忙与靖西县保安副司令韦高振密谋“进剿”计划。9月14日,敌派出特务陆朝卿、农世元(此二人是杀害向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林柏的叛徒)窜到巴麻村刺探军情,被群众发现并报告部队。县工委及三团领导立即派县独立大队莫尚印带领数名战士追捕,活捉两名特务(后处决),经审讯,得知敌军“围剿”巴麻村计划。三团团长王平、政委甘苦与向都县工委副书记黄明山、县独立大队大队长杨人和决定,动员全体军民,集中三团和县独立大队力量,做好反“围剿”战斗准备。
9月18日上午,韦高振率领驻县保安队、县民团自卫队、县警及地主反动武装共800余人,到巴麻村“进剿”。三团与向都县独立大队共500余人,兵分三路,设三道防线,采取诱敌深入战术,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敌人,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当地群众大力支持,及时送饭送水。在战斗中,三团一连副连长、六○炮炮手赵子春在目测射程时不幸中弹牺牲。16时,狡猾的敌人见多次冲锋无法攻破我军阵地,便派一个轻机枪组沿着“能力岭”山脚下的水沟迂回到我军阵地侧翼,企图偷袭。政委甘苦在指挥所发现敌已逼近我军阵地,情况危急,调动部队已来不及,便火速带领三营教导员苏鹏和几名战士,利用草丛灌木作为掩护,迅速摸向偷袭之敌,突然向敌开火,几名敌兵应声倒地,其余退逃。但我军行踪暴露,遭到敌重机枪密集扫射,苏鹏、梁永高、阿奎中弹牺牲,甘苦身负重伤。战友的伤亡激起全体指战员的无比愤慨,大家奋起还击,击退敌军多次进攻。战斗至黄昏,敌伤亡惨重,无心恋战,败退回县城,韦高振率残部逃回靖西。
此战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此后,向都县政府再也不敢出兵到巴麻革命根据地“扫荡”。
战后,甘苦和老赵、小李等重伤员被送往向都县坡圩乡那荆屯(今属田东县)黄母国家治疗养伤。受革命思想影响和熏陶,黄母国几乎全家投身革命。特别是黄母国,在革命战争年代机智勇敢、不怕艰险,数十年如一日,传递情报,掩护革命同志,护理伤病员,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游击队指战员和群众都称她为“革命的好妈妈”。为安全起见,战友们把甘苦等几名伤员从黄妈妈家转移到深山老林一个临时搭起的草棚里住。当时甘苦被一颗子弹击中膀胱,因伤势恶化,七八天神志不清,水米不进,危急时刻,向都县工委通过各种关系,从坡圩请来土医生罗云波。罗云波竭尽全力,使用祖传秘方,内服外敷,甘苦伤势日趋好转。伤员在那荆屯养伤的日子里,黄妈妈不顾天黑路远,不怕脏臭和劳累,每天坚持上山给伤员送饭送水,嘘寒问暖,奔波操劳,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毫无半点怨言。一个多月后,在罗云波的精心治疗和黄妈妈的细心护理下,甘苦等几位伤员恢复健康,即将返回部队。离别前,甘苦等同志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妈妈和送别群众,重返部队。
说起这段经历,甘苦曾动情地说:“生我育我,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是亲生父母,而不畏艰险困难,日夜奔波操劳,为我护理养伤,使我恢复健康的是黄妈妈。”
1981年6月,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的甘苦到天等县参加会议,特地请黄妈妈到县政府招待所会面。一见面,甘苦紧紧握住黄妈妈的手说:“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辛苦了,那么多年来我还记得您,您老要保重身体。”“没什么的,我支持革命,为革命做一点事情是应该的,当年你恢复健康我就放心了。”这一幕,被摄影师定格下来,照片至今仍陈列于天等县博物馆。
攻打镇远乡公所战斗
巴麻村反“围剿”战斗后,左江支队三团转移到向都与田东县边境进行整训。1949年9月,中共左江工委派三团一营教导员贺毅、干部万青到镇结县,开辟镇结游击新区,领导开展游击解放斗争,同时建立中共镇结县特别支部,贺毅任书记,万青任委员。县特支建立后,贺毅、万青会同镇远乡革命骨干农树相、赵玉牒研究,决定对基层的反动势力进行打击,以武装斗争推动新区工作的发展。贺毅把情况向三团领导汇报,得到三团的支持,决定先攻打镇远乡公所,打通镇结与向都的联络通道。
镇远乡位于镇结县通往向都县的交通要道,国民党当局派一个排兵力驻扎,占据镇远初中办公楼作为乡公所用房,目的是防备向都方向游击队的袭击,并镇压镇远乡的革命活动。
三团经侦查,得知乡公所内有敌兵23人,乡长1人,乡队副1人,步枪22支,手枪2支,轻机枪1挺,手榴弹6枚。乡公所的房屋是一座三间二层的骑楼式建筑,较为复杂坚固。敌人全部睡在二楼的一间大房里。摸清敌情后,贺毅和赵玉牒、农树相等人返回江城乡(今田东县江城镇)果柳屯向三团领导汇报,研究攻打乡公所的方案,最后确定打法:以爆破开路,用地雷轰炸敌楼房大门旁边的石墙,炸开一个大洞后就冲进去,同时用两挺机枪对准楼房前后门,火力掩护部队快速占领楼房。
1949年10月7日下午5时30分,左江支队第三团第三营的七、八、九3个连120余人枪,由团长王平、副团长黄抗,三营营长苏文、副营长何汉臣等组成指挥小组,从向都县江城乡果柳屯出发,途经江城、那造、利益,8日凌晨4时30分到达镇远。指挥员把部队分为5个战斗小组:第一组为先锋突击队,20人,队长戈同志,副队长周洪江(副排长),负责主攻敌楼房。第二组为预备队,队长为七连连长何天皇,30人,负责协助、增援突击队攻打楼房。第三组20人,负责守卫镇远街头和农屯山头,监控向都县敌援兵。第四组30人,负责守卫巴美屯山头,监控镇结县城敌援兵。第五组20人,与镇远乡武工队监控巴发屯地主恶霸的房屋前后门,防止其“呼应”。战斗前,部队领导决定,无论是否攻克镇远乡公所,天亮前必须撤出战斗。
凌晨5时,战斗打响,我军战士引爆地雷轰炸石墙,但因地雷爆炸力不强,敌楼房墙壁只炸开一个小洞,大部队冲不进去,只有几名战士冲到楼下。敌人从睡梦中惊醒后,急忙死守楼梯口,阻止我军登楼。我军用机枪火力强攻,击伤敌分队副队长农绍恒。敌招架不住,被迫放弃楼梯口,退到二楼房间关起门来。已冲上二楼的突击队副队长周洪江见状,立即转身下楼,拿来一把斧头朝房门用力劈砍,敌人从屋内向外开枪乱射,周洪江不幸被子弹击中腹部倒下。10分钟后,卫生员黄芳赶到,周洪江已停止呼吸。战士们高喊着“为周副排长报仇”。副团长黄抗端起一挺机枪冲到楼下,对准楼上狂扫,但该楼房木板很厚,机枪子弹无法击穿。敌人探知我军已牺牲一人,反击更加猖狂。
激战一个多小时,部队未能攻克敌乡公所。此时,天快亮了,因地形对我军不利,为避免镇结、向都两县敌援兵两面夹攻,部队决定撤离战场,原路返回根据地。撤离时,战士们用担架抬着周洪江的遗体,路过进远村怀屯,将其埋葬在怀屯后面山坡的松树林里。
周洪江(原名周洪权、周江),1922年出生于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那渠屯一个农民家庭。因生活拮据,从小没进过学校读书。1947年,在龙州县特支的号召下,周洪江毅然参加革命,6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龙州县大队,成为一名战士。他先后参加大青乡起义和十扣乡、新村、春秀村等大小战斗。1949年3月,左江工委第二次抽调龙州县大队120人枪,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左江部队第三团,周洪江随县大队编入第三团。6月1日,他随三团从越边来到养利县人杰乡,协助养利特支开辟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25日,参加攻打养利县城战斗。7月11日,在八万桥战斗中,周洪江勇敢善战,立了功,战后晋升为副排长。10月8日凌晨,在攻打镇远乡公所的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27岁。
三团进攻镇远乡公所之战,虽未成功,却很有震慑力,敌人开始龟缩在县城,地主、恶霸纷纷逃到县城。群众看到镇结县真正有了共产党的武装,更加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1949年11月,中共左江地工委将镇结县特支改为镇结县工委,随后调整镇结县工委成员,调三团政治部主任秦青任县工委书记,贺毅任副书记,万青和陆一任委员。
陆一,原名何绍刚,龙州县水口镇团结村浦皿屯人,早年征兵入伍,任国民党军队某连连长,在抗日前线负伤后,1946年回家养伤。1947年5月,陆一响应号召参加革命,任龙州县武装大队第二中队队长,因组织武装打击敌对势力战果显著,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编入左江支队第三团,先后参加向都县“巴野山”、巴麻反“围剿”和攻打镇远乡公所战斗;11月,任中共镇结县工委委员,主管军事,后进入镇结县驮堪乡开展统战、组建农会等革命活动。镇结县解放后,陆一任镇结县工委委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镇结县大队长。1950年8月,匪首龙琪、黄现珍勾结境外梁中介、钟日山股匪进犯添等镇(今天等镇),攻打龙茗县大队部,烧杀抢掠,我军损失惨重。陆一率镇结县大队配合武鸣军分区四二大队一连兵力赶赴添等镇攻打匪帮,在交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占领镇南关,标志着广西战役胜利结束,广西全境解放。12月15日,左江支队三团解放龙茗镇;18日,解放添等镇,向镇结县挺进。以黄松为首的国民党镇结县当局见大势已去,无心抵抗,派代表与中共镇结县工委谈判和平解放镇结县事宜,双方于23日在镇结县城南门外举行和平解放交接仪式,国民党地方政府交出全部枪支弹药。三团清点接收武器后,进入县城,宣布镇结县和平解放。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左江支队各主力团、独立营、独立大队奉命进行整编,列入广西军区部队建制。左江支队第三团、第七十四团整编为广西军区独立第十团,部分指战员转业或复员回地方,大多成为地方党政骨干,走上建设新中国的岗位。至此,左江地区游击部队结束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战友情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凌云观参加了龙州专区土改工作团,后任把荷乡统计员,1954年安排在镇都县粮食科(天等县粮食局前身)工作,先后任营业员、保管员、业务股股长。他始终保持部队优良作风,工作踏实肯干,后任驮堪乡粮所所长、天等县粮食局秘书兼党支部书记。

1960年7月的一个夏日,凌云观到进远下乡,顺便去怀屯寻找埋葬周洪江副排长的坟墓,因牛羊践踏,雨水冲刷,野草长高,已辨认不出。他便到怀屯找到知情群众,在群众指认下,终于找到坟墓的位置。回去后,他用微薄的工资购买了一个“金坛”,两只腊鸭,一些香烛等,和几位朋友一起来到怀屯,按农村风俗习惯起坟,将烈士遗骨装殓入“金坛”,带回天等县粮食局,安葬在粮食局后面的一块菜地边。
“我把周副排长安葬在我身边,给他立个坟。”凌云观回忆说,他永远忘不了周副排长曾经给他理发。部队在果柳屯的时候,有一天周洪江见他头发长了,就叫他过去,用一把剪刀给他理过发。“战争年代,干部战士之间没有太多的拘束,有的战士还直呼领导名字呢。大家团结奋战,领导干部冲锋在前。组织突击队时,都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参加。”
找到烈士遗骨后,凌云观决定寻找烈士的亲人,让烈士回家。他写了一封信给龙州县民政科,请求协助寻找烈士的亲人。1961年4月,烈士的胞弟周洪汉来到天等县,联系上凌云观。凌云观安顿好周洪汉,将此事向县民政科汇报,一周后,县民政科确认了烈士的身份,发给亲属抚恤金,周洪汉将烈士遗骨带回龙州安葬。临别时,凌云观买了一套衣服、一双鞋子送给周洪汉。周洪汉嘱咐凌云观,今后如有空,要到龙州他家去看看。
凌云观历任镇结区区长、天等公社党委书记、县水利局副局长、天等县委副书记,1986年1月因病离休。
1990年,凌云观回到原籍凭祥市夏石镇探亲,和昔日战友相聚,看望、慰问烈士亲属成为战友们的共同心愿。他委托在龙州县工作的一名亲戚打听周洪汉的住址。时隔多年,他的记忆已不甚清晰,只依稀记得周洪江的原籍好像在龙州县的水口、彬桥或者下冻,在龙州县领导的帮助下,有关部门很快查明,周洪汉住在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那渠屯。当年,周洪江遗骸迁回龙州后,安葬在龙州烈士陵园。
1991年3月,在龙州县党史办、民政局、老干部局的安排下,凌云观到下冻镇扶伦村那渠屯看望周洪江烈士亲属,一同前往的还有原左江支队三团一营营长陈秀东、教导员黄洪波,七连一排一班班长韦美宝。得知哥哥生前的战友来看望,周洪汉提前在村头等候,几人见面,禁不住热泪盈眶。此时,烈士的两位姐姐都过来了,既高兴,又感激。战友们详细了解烈士亲属的生产生活情况,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美好祝愿。
周洪汉还随凌云观一行来到龙州烈士陵园,祭奠周洪江等三团烈士。
长眠于此的,还有左江支队三团牺牲的战友苏鹏、赵子春、梁永高、李奎、黄炳雄、陆一等英烈。他们为左江地区的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左江人民的优秀儿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