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空雄鹰”牟敦康
作者: 孔令尚
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是日照红色革命之地,震惊全国的“日照暴动”烽火于1932年10月13日在这里燃起,陈雷、安哲、郑天九等革命先驱都曾在这里从事党的革命活动。“中共牟家小庄党支部”建立于1931年3月,是鲁东南一带较早的中共地方基层组织。70多年前,从这个村里走出一位年轻的空军勇士,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将青春的光彩在朝鲜战场的蓝天之上绽放。他就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一等功臣、新中国第一批空军飞行员牟敦康。
传承革命基因
牟敦康,1928年出生在日照县牟家小庄村一个革命家庭。牟敦康的父亲牟宜之在中学求学时就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九一八”事变后,同到家乡参加了“日照暴动”,暴动失败后东渡日本求学,1935年回国,任山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牟宜之积极支持抗日,1938年春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任国民政府乐陵县县长。同年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乐陵,开辟抗日根据地,牟宜之提供县府财粮支援八路军,并将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对此,周恩来给予高度评价: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几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地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1939年春,牟宜之接到周恩来从重庆发来的调令,调他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协助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秘密统战工作,后又派他到延安学习。不久,他义被派回冀鲁边区工作,先后担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八路军挺进纵队秘书长、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议室主任、山东军区独立一旅政委、新四军山东军区驻济南办事处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参与了策动伪军莫正民、张希贤部6000多人的反正工作,为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牟宜之曾任东北野战军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政治部联络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济南市建设局局长、国家林业部经营司司长、城市建设部公用局局长。
牟敦康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里,受父辈的直接教育。1944年12月,16岁的牟敦康投笔从戎,从老家日照县来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入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杭大)一分校学习。抗大一分校亦称山东军区教导团,是抗大设在全国的12个分校之一,总部在延安。分校以学习政治、军事和训练为主,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人才。学校条件艰苦,训练非常严格,教学内容与当时的斗争形势紧密联系,学员们经常走出校门,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学习。牟敦康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反扫荡、惩治当地汉奸恶霸的斗争。经过近一年紧张、艰苦的学习和战斗生活,磨炼了牟敦康坚强的意志,他接受了革命观念,形成了新的世界观。他曾对战友说:“当兵就是为了抗日救国,我们要练好杀敌本领,多杀日本侵略者,为中国人民报仇。”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军区教导团奉命开赴东北,牟敦康随部队到辽东省。1946年12月,18岁的牟敦康被选调进人我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学习,校址在吉林通化。其后国民党部队大批进入东北,航空学校屡遭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被迫转移到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东安(密山县),牟敦康在这里继续学习和训练。1947年4月,航校义转至牡丹江桦南县千振机场。5月,牟敦康所在的飞行第1期乙班,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飞行训练。19岁的牟敦康在牡丹江桦南县千振机场,第一次飞上蓝天。1949年7月,牟敦康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北航校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飞行教官。
1949年8月,中央军委在北平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牟敦康及同校的13名学员奉命调往北平,进驻北平的南苑机场,经过短暂训练,从9月5日开始,正式担负起北平地区的防空任务。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神圣时刻,牟敦康与他的战友担负首都地区的防空警戒和空中摄影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上海常遭国民党飞机轰炸。1949年10月,牟敦康调入新组建的空军第一个旅——混成第四旅,执行保卫大上海的防空任务。1950年1月12日,牟敦康进入北京的第六航校速成班深造,6月11日,速成班学习结束。9月11日起,在苏联军事顾问的指导下,牟敦康学习驾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
与侵略者的殊死较量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抗美援朝战争之初,由于没有制空权,美国空军肆意横行,朝鲜北部的交通运输线遭到严重破坏,给志愿军开进、作战和军需补给造成极大困难。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边组建边战斗中诞生了。
1951年1月,牟敦康所在的志愿军空军第三师进驻辽宁省辽阳空军训练基地,开始战前准备。10月21日,志愿军空军第三师正式开进安东(丹东)机场,担任保护志愿军后勤运输线的任务。
此时的牟敦康担任空三师七团三大队大队长,战斗中驾驶的米格-15喷气式飞机,他和战友们只飞行了10多个小时。而他们的对手,飞行时间均在数百小时以上,最多的达3000多小时,美国飞行员约有半数参加过“二战”,头顶“王牌飞行员”的光环。虽然实战经验不足,但牟敦康和他的战友抓紧点滴时间刻苦训练,经过紧张的战前训练和苏联空军“以战代练”的传帮带,年轻的志愿军飞行员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驾驶技术。
1951年11月4日,空三师迎来首战。三大队在大队长牟敦康率领下,迎战24架美F-84战斗轰炸机。面对强敌,牟敦康与战友沉着应对、英勇奋战,首次空战就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牟敦康击伤1架敌机后,自驾的飞机也多处负伤,但他依靠滑翔返回机场。
首战便取得这样的战绩,让牟敦康和战友们兴奋不已。他们渴望着再立新功。11月23日,美国空军100多架F-86、F-84等战斗机,大编队向朝鲜北部进犯。志愿军空军第三师七团以3个大队大机群迎战敌机。在战斗中,第三大队在牟敦康的带领下,担任高空掩护任务,当发现清川江口有敌机群时,便迅速迎战。战斗中,牟敦康与僚机同4架美机厮杀。牟敦康在背后有两架敌机紧追、白驾机翼受伤的情况下,仍紧紧追赶咬住敌机,并将其击落,之后迅速摆脱尾随的敌机,将带伤的战机开回机场。在此后的历次对敌空战中,牟敦康大队屡建战功,成为志愿军空军的一支空中劲旅。年轻的中国空军在世界空战史上初露锋芒,打破了美军所谓“空中优势”“不可战胜”的神话。
大和岛、小和岛位于朝鲜西海岸铁山半岛的南端,敌情报机关在岛上部署了雷达、对空情报台和监听设施,昼夜不停地收集中朝两国的军事情报。为了彻底消除其对中朝军队侧后方的威胁,志愿军总部决定以空军第二、三、八、十师各一部,配合陆军第五十军拔掉这个“钉子”。
11月30日,是志愿军第五十军攻占大和岛、小和岛的日子。志愿军空军第三师为配合陆军夺岛,于29日夜间和30日下午,连续对目标进行轰炸。牟敦康带领第三大队为掩护志愿军轰炸机群,与前来拦截的美国空军歼击机机群空战。由于敌机不断增加,战斗越打越激烈,牟敦康率领的机群队伍被打散,各自追击目标。牟敦康看到我军一架拉-11遭到敌人一架F-86攻击时,不顾个人安危立刻赶去救援,狡猾的敌机发现有人追击,迅速开溜。牟敦康继续追击。F-86的低空性能好,牟敦康驾驶的米格-15不适于低空作战,当追到鸭绿江和大和岛之间进行攻击时,不幸坠海牺牲。
30日夜,志愿军第五十军登岛成功,一举拿下大和岛、小和岛,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但牟敦康没能看到这一切,这位年仅23岁的中国第一代优秀空军飞行员,在赴朝参战的第40天,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这次空战,志愿军空军共击落美方3架F-86,击伤5架,我方损失飞机8架,牺牲飞行员19名,牟敦康是其中一名。
“多少年来我很渴望着这种改变,决心在那新的环境中、战斗中作出好的成绩来,以回答党多年来的培养与自己的努力,我希望父亲听到我的好消息。”这是1951年牟敦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写给父亲牟宜之的一封信,寥寥数语表达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与信心。
浩气长存天地间
牟敦康牺牲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根据他生前功绩追记一等功。在牟敦康牺牲后的第33天,东北军区空军政委周赤萍写信告知牟敦康的父亲牟宜之。
为铭记为国捐躯的英雄,1952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说集和同年出版的《解放军文艺》第6期,收入了作家魏巍、白艾的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在小说主人公、志愿军飞行员牟永刚(虚构的名字)的英雄事迹里,多处有牟敦康的影子。
牟敦康为了祖国和世界和平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祖国和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日照革命烈士纪念馆都陈列着他的英雄事迹。他的英名将永远载人中国空军的光辉史册,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2011年11月30日,在牟敦康牺牲60周年之际,部分志愿军空军老战士、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空军领导同志的后代近百人集聚北京,隆重纪念牟敦康烈士,深切缅怀他的英雄事迹。纪念会会场悬挂的巨幅画像上,身着飞行服的牟敦康目光刚毅,直视前方,仿佛在向祖国和人民告白:为祖国而战,我虽死犹生!纪念会上举行了作家清秋子撰写的纪实文学《寻找牟敦康》首发仪式。该书通过对牟敦康生前踪迹的寻访,展示了共和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的精神风貌与成长足迹,揭示了一位青年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记录了烈十慷慨殉国的英勇事迹,也表达了对阵亡英烈的遗骸沉埋海底、无法实现烈士生前初衷“青山埋忠骨”的深深遗憾。
2013年5月26日,革命家、诗人牟宜之纪念馆在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隆重开馆,由主展厅、陈列厅、书画厅、放映室和牟敦康烈十事迹陈列室组成。同日,中国邮政还发行了牟宜之纪念馆和牟敦康烈士事迹陈列室开馆纪念邮资封各一张。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及青少年研学基地,每年都有众多学生和群众前往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