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作者: 郭松林
王宗山(1897—1977),国民党早期骨干人物。20世纪30年代初,王宗山作为陕军第三十八军高级参议,辅助军长孙蔚如,代表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与川北的红四方面军通过密谈,签订了“汉中密约”,约定“互不侵犯,反蒋抗日”。“汉中密约”是国共两党首次达成的局部合作,为日后双方再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追随孙中山 筹建黄埔军校
王宗山出生于清末陕西省礼泉县一个富商家庭,幼时受教于舅父韩承修门下。韩承修是有名的关中大儒,王宗山因此打下扎实的国学底子。
20世纪初的中国,民国初创,内忧外患。国内军阀林立,国外列强环伺。王宗山立志投笔从戎,曾报考保定军校,因眼睛近视未被录取,遂改考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预科。
1919年5月,王宗山在北京踊跃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和同学们一起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险遭军警抓捕。
1919年10月,王宗山赴美国留学,先入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后入华盛顿乔治亚城大学就读。其间,王宗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动追随,积极参与中国国民党在美国总支部工作。他还经常发表政论文章于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等华文报刊,宣扬“三民主义”,唤醒沉睡国人,宣传欧美政体,鼓吹民主自由。
1921年,王宗山大学毕业后,被聘为中国国民党加拿大支部主办的华文报纸《醒华日报》编辑及主笔,撰写了不少号召欧美华人支持国民党和孙中山的文章。同年12月,王宗山应孙中山邀请回国,任广州大元帅府英文秘书,参与国民党高层的机要,和国民党大佬交往甚密,后奉命再次前往美国,任特派员,参加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
1922年,王宗山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被派任广东革命政府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马素的秘书,兼职加拿大《醒华日报》主笔。
1923年夏,经广州大总统府秘书长谢持的推荐,王宗山奉调回国,出任国民党派赴苏联军事考察团团长蒋介石的英文秘书,后参与黄埔军校筹建,担任筹备委员,处理军校各项筹备事宜。
从1924年2月8日至5月初,第一期学生入校,王宗山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事无巨细地操办着,先后参加筹备会议32次,起草了大量的文稿。因此,他与王柏龄被誉为黄埔军校初创时期的“文武二王”。王宗山还参与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考选,负责出数学试卷。因为要和军校聘请的苏联顾问打交道,王宗山被任命为校长办公室中校英文秘书兼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924年10月18日,王宗山被任命为教导团第一团党代表。教导团的组织和训练采用苏联红军制度,强调政治领导,实行党代表制。王宗山仿效苏联红军模式,先后起草了党代表工作条例和政治工作规则等,参与组建黄埔校军。
处事缜密 签订“汉中密约”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一路西征,翻越秦岭,涉水汉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12月下旬穿越巴山进入川北。蒋介石责令四川各派军阀“停止内讧,共同剿匪”,委任川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并划拨20万元军费、100万发子弹,“清剿”立足未稳的红四方面军。
巴山北麓的陕西汉中,隶属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的西北军防区。蒋介石原以为红四方面军会西进甘肃,所以将第十七路军主力第三十八军调往甘肃防范,将汉中防区交给了他的嫡系胡宗南的第一师。按理说,夹击川北红军应由第一师承担。但惯于借“剿共”排除异己的蒋介石,却舍近求远地令第三十八军重返陕南,与胡宗南的第一师调防,拟对红四方面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接到命令的杨虎城左右为难:若违抗军令,就会军法处置,可能被取消第三十八军番号;倘若顺从,恰好中了蒋介石借刀杀人之计。之前,他的部队与入陕的红四方面军在户县、周至多次交手,损失惨重。杨虎城深知第三十八军此去将飞蛾扑火,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十八军来到汉中后,王宗山出任陕南民团干部训练所所长,兼任陕南团练总团长、陕南国民兵团团长等职,为第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出谋划策、决断大事,被视为心腹。
此时,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朱德代表中国工农红军于1933年1月17日联合发布了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等3个条件下,愿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史称“一月宣言”。
杨虎城的高级参议杜斌丞根据中共“一月宣言”精神,向杨虎城建言献策:“联络红军,互不侵犯。”(王文礼、张正新:《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杨虎城非常赞同,当即让杜斌丞秘密建立与红四方面军的联系管道,并由换防汉中的孙蔚如军长具体负责。
在第三十八军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少校参谋武志平受命出使川北。他化装成红十字会调查员,辗转抵达红四方面军设在南江县的总部,见到了张国焘、陈昌浩、曾中生、张琴秋等人,说明杨虎城愿与红军谈判,结束敌对状态。经过双方商议,红四方面军决定派川陕军委参谋主任徐以新随武志平抵汉中会谈。
见红军特使已到,心细的孙蔚如即给西安的杨虎城发出密电:“门敲开,如何待客?”杨虎城迅即回电:“举酒杯。”孙蔚如心领神会,即安排自己的高级参议王宗山全权负责同红军的谈判。(李伶:《西安事变的序曲》)
1933年6月1日上午,在汉中古城建设巷王宗山家中,双方正式会谈。为绝对保密,参加者仅为4人:陕军方面孙蔚如、王宗山、武志平;红四方面军特使徐以新。这其中还有个插曲,为防止汉中的特务头子胡抱一(戴笠、胡宗南的拜把弟兄)觉察,王宗山还特地安排第三十八军上校科长、中共地下党员徐梦周邀约胡抱一去勉县武侯祠观赏旱莲,可见王宗山处事之缜密。
会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当王宗山示意“饭菜齐备”而催促进餐时,武志平生怕议而无决,立刻拿起记录稿,既像总结又似请示地说:“今天上午所议,据我领会是这样的四条:一是巴山为界,互不侵犯;二是陕军阵地前沿设两军联络站,由武志平常驻,代表陕军处理边界事务;三是红军可以以隐蔽方式来汉中采购日常用品;四是陕军馈赠部分药品和部分军用地图,以表诚意。”(《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斗争史》)
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红四方面军领导对汉中会谈的4条初步协议表示同意。于是,复派徐以新赴汉中正式谈判。同年6月24日,仍在汉中建设巷王宗山的府邸,双方正式签订了“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秘密协定,史称“巴山协定”,又名“汉中密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以新撰文回忆这次谈判:“1933年春夏之际,我任川陕军委参谋主任,受川陕军委和红四方面军委派,与国民党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的代表、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和高级参议王宗山,进行了汉中谈判。事在5月中旬,三十八军少校参谋武志平,受杨虎城、孙蔚如的派遣,来到川北苦草坝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张国焘、傅钟、曾中生等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首长接待了他。随后,我受命随武志平前往汉中,与十七路军谈判。杨虎城授权孙蔚如为全权代表,并派自己的秘书王宗山参加谈判。初次谈判,双方互相摸底,十七路军希望我们不要向陕西方向发展,并建立一个经常往来的交通线,同时向我们提供了胡宗南军队的行动情报,还给我们一部分军用地图。6月下旬,我第二次去汉中,与王宗山进行了实质性谈判,经协商确定:第一,双方互不侵犯;第二,配合打胡宗南;第三,我们可以设立交通线,他们可给我们提供一定的物资。因为有了这一协定,川陕根据地不致腹背受敌,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四川军阀的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斗争史》)
奔赴抗日 晚年致力办学
1936年12月,王宗山任西安警察局长兼禁烟局长,参与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1939年2月,王宗山随孙蔚如率领的第三十八军奔赴抗日前线,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衔高级参谋。陕军因为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缘故,遭蒋介石痛恨,被克扣军费和武器装备。为了打通关系,孙蔚如派王宗山任第三十四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王宗山在重庆频频拜会军政要员和各界名流,宣传陕军中条山苦战御敌事迹,多次发起抗日募捐,缓解第三十八军经费拮据和后勤保障的困境。
1949年春,王宗山出任西安“绥靖”主任公署党政人员训练班负责人,兼任该公署中国国民党党务改造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戡乱”委员会主任。
同年5月,王宗山随胡宗南部撤离西安,退守汉中及四川成都等地。12月,王宗山一家退逃台湾,后逐渐淡出政坛,致力于办学育才。
晚年的王宗山著述颇丰,先后著有《七十述怀》《黄埔军校之历史回忆》《王宗山先生述略》《我的回忆》等。1977年3月5日,王宗山因病在台北去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