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海侦察英雄杜士德
作者: 吴济夫2009年,山东省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征集“南征北战山东兵”时,在采访海南岛战役参战老战士中,采访到一位侦察英雄——第四十三军第三八三团侦察股股长杜士德。这位侦察英雄亲口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为确保战役胜利,他和战友想尽办法获取敌方和对岸的准确情报的故事。他们的智勇双全与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在笔者脑海久久挥之不去,现特将这段尘封已久的渡海侦察故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主动请缨渡海侦察
1949年12月中旬,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第四十三军一直打到广东省雷州半岛,积极准备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第四十军驻防在雷州半岛西南部,渡海作战区是海南岛的西北部,正面恰是司令员兼政委冯白驹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的根据地,侦察了解情况非常便利。第四十三军则驻防在雷州半岛的东南部,作战区域是海南岛的东北部,正面是海口,敌人的重要防御地区,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茫然不知对面情况。本文记叙的渡海侦察故事就发生在第四十三军。
1950年2月初,第十五兵团经中央军委批准,确定了渡海作战方针: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第四十三军决定由第一二八师第三八三团组成一个加强团,执行首批偷渡任务。
任务下达后,对海南岛东北部之敌情、地形的侦察成了当务之急。师团首长决定组建精干侦察组,时任第三八三团侦察股股长的杜士德主动请缨。他是山东省淄博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因熟悉地理环境且人聪明机灵,就当了侦察兵。抗日战争胜利后,杜士德所在的部队整编为山东解放军第七师第二十团。他任四连一排排长。1946年,他随师长杨国夫奉命进军东北,第七师先后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无论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还是战锦州、攻天津,哪一仗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老侦察兵,带队侦察非他莫属。团领导同意了杜士德的请求,问他需带多少人,全团任挑。杜士德说,人多了容易暴露目标,行动不方便,他只要带两个人即侦察排长杨庆大和侦察班长老张就够了。他们都是山东老乡,也是多年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配合默契,从未失过手。为解决当地语言不通问题,杜士德找了一名刚入伍、会讲本地话的新兵小鲍。
渡海需要船。船工们一听是几个人“偷渡”,怕回不来而不去。为解决船只问题,杜士德带着侦察组住到船工集中的硇洲岛,白天、晚上都围着港口、码头转,找船工交谈,请地方同志帮忙。功夫不负有心人,岛上有位赵老大,海南岛文昌县人,以从大陆往海南贩运粮食为生。半年前,他驾船从海南过来,因国民党军封锁了琼州海峡,被困在这里,现在急着想回去。
杜士德见到他,觉得人挺实在。赵老大的船不大,七八米长。赵老大常年在风浪里闯荡,敢冒风险,加上思家心切,很愿意和侦察组一起过海。杜士德和赵老大反复研究了偷渡的路线和遇到情况后的处置方案,最后确定,侦察组就在海南岛东北部赵老大家附近登陆。赵老大提出,那里水浅,船不可能开进码头,地方支前部门马上送来一块新舢板。
万事俱备,侦察组请求出发。团长徐芳春再次明确任务:要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要查明对面敌情、地形,为加强团选择好登陆地点,会同当地党组织接应。团机要部门还交给杜士德一个密电码本,让他转交给海南岛地下党电台沟通联络,一再强调,人在密码本在,危急时刻先销毁密码本。
这是渡海兵团首次对海南岛东北地区进行实兵侦察,风险高,成败关系到战役全局。
侦察组出发前,前来饯行的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洪学智向杜士德仔细询问了行动方案,指示师里给侦察组准备30块银元到海南后使用,并叮嘱大家要胆大心细,他会在这里等着侦察组的电报。
与地下党组织接头
琼州海峡宽约40千米。侦察组的船小加之风顺,速度比大帆船快。赵老大预计天亮前肯定能上岸。船上7人除赵老大父子和1名船工,侦察组有4人。上半夜,船行顺利。午夜时分,杜士德发现赵老大站在船头不安地张望,原来这一带是敌人炮艇经常出没的海上封锁线。当时涌浪较大,船在波峰浪谷中一上一下,隐蔽性非常好。突然,在船被推上波峰的一瞬间,杜士德看到不远处国民党军的一艘炮艇,明晃晃的探照灯正冲他们照来。经验丰富的赵老大“唰”地把风帆落了下来。炮艇从他们的船只一侧开了过去,竟没有发现他们。
天快亮的时候,他们接近预定的登陆点,水浅了,船不能再往前开。赵老大指挥着把装在船上的舢板放下来。侦察组和赵家父子上了舢板,悄悄地向岸边划去。前方岸边是一座小山,上有村庄。赵老大说他家就在这个村,让大家先到家里去。
杜士德观察了一阵后,问赵老大离开村子时,村里有没有电灯。赵老大说“没有!”这时赵老大才注意到村里有电灯亮着。
这说明村里已经住上了敌人。杜士德把手一挥,命令赵老大快走,往东划。大家用力划了约20分钟,杜士德看看地形,决定登陆。这里是一片丘陵,树木茂密,对侦察组活动有利。杜士德选了一个山沟作为隐蔽点,稍事休息,天就大亮了。
侦察组此时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如果不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并把密电码交给他们,就无法沟通与部队的联系,获取的情报也无法传递回去。
杜士德接受任务时只知道要设法找到当地县委,至于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和什么人联系,全不知道。侦察组在海南人生地不熟,不能公开活动。守敌在这一地区反复“清剿”,地下党加强了隐蔽。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找到地下党的县委非常困难,一连5天,毫无进展。
杜士德决定不再漫山遍野瞎碰。他注意到附近有一道观,当时正值春节期间,上香祈福的人很多,也许会发现些线索。于是侦察组潜伏在道观附近,轮流观察,发现每天晚上都有一个挎背包的人进道观,腰里好像还有枪,认为他很可能是共产党的地方干部,但侦察组又不能贸然和他接触。等这个人一离开道观,杜士德带着翻译小鲍立即进去找到老道,亮明身份,问刚才离开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老道仔细看了看杜士德,觉得可信,便说了实话,说那人是共产党乡政府的干部,并答应带杜士德去找乡政府。
天黑后,老道带着侦察组来到一片树林,里面有五六间房子。老道叫出几名妇女,小声说了会话,扭身走了,几名妇女很热情地把侦察组请到屋内。杜士德见屋内有的抱柴烤火,有的忙着做饭,可就是不见乡政府的人来,心里嘀咕,对其他侦察员说,大家不能在屋里烤火,得出去,万一有情况好对付。
他们刚走出屋,乡政府人员迎面走来。原来,他已早来多时,一直躲在暗处观察。杜士德向来人简单地说明情况,要求他帮助与县委取得联系。来人说,县委距此地30多千米,没有路,只能走田埂,夜间很难走。这里距敌人炮楼很近,敌人经常出来“清剿”,其活动规律是上午出来,下午不出来。来人让侦察组先休息。
第二天中午刚过12时,交通员来了,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孩子,别看他年纪小,路却带得很好。他领着侦察组从田埂、小道绕过敌人的炮楼,很快就到了下一个交通站。就这样,一个交通站一个交通站的交接,当天午夜时分,侦察组见到了琼海县委书记。
杜士德告诉他,侦察组的任务是要掌握赤水港至铜鼓岭间的敌情。这位县委书记听后说,那个地方属于文北县管,他会护送侦察组到文北县委。他们到达文北没多长时间,地委书记符士芝也赶到了。
杜士德汇报了侦察组的任务和需要他们配合的事项,然后从贴身的口袋里拿出密电码本,交给符士芝。至此,侦察组完成了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的任务。
拿到侦察组带来的密电码本后,琼崖纵队在文昌地区的第二总队电台与第四十三军前指取得联系。当收到侦察组的报告时,前指一片欢腾,一直悬着的心一下子落地了。
杏明敌情 为部队登陆选点
接上头的那天晚上,杜士德觉得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从起渡那天开始,他们连续7个昼夜,困了就抱着枪打盹,现在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那一觉他们睡了足足10多个小时,醒来时已是第二天吃午饭的时候。杜士德睁开眼,看见文北县委书记叶华明守在身边。叶华明交给杜士德一份第四十三军前指发来的电报:速速查明琼东北沿海的敌情、地形情况,并提出偷渡部队登陆地点的建议。
看到“速速查明”这几个字,长期在司令部工作的杜士德立刻意识到,首长决心有变,登陆战役的发起时间很可能提前了。
他的判断没错。就在侦察组潜入海南的这几天里,解放军指挥员作出了调整作战计划的重大决策。原定6月发起的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提前1至2个月施行。据此,第十五兵团要求小部队偷渡行动也要提前。
“速速查明”虽然没有具体时限,但那意味着更为急迫的要求,杜士德马上带领侦察组展开侦察活动。
杜士德渡海前,接受的任务是选择一个团的偷渡登陆场。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一个团渡海需要七八十条木帆船。登陆场必须是海岸平缓,地幅宽阔,敌人防守工事、兵力都比较薄弱的地区。
海南岛的守敌在沿海岸线都部署了兵力,并加紧了对琼崖纵队和中共党组织的“搜剿”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侦察组的行动非常困难。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琼崖纵队武装的配合下,他们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终于查明了任务地域内的敌人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工事构筑情况,却苦于找不到适合一个团登陆的地方。预选的几个地方,不是地幅太窄,就是守敌太强。就在他们为此焦急的时候,前指来电:第一批偷渡部队由一个团改为一个营。
杜士德一看乐了,立刻确定建议偷渡部队在赤水湾至铜鼓岭一带登陆。侦察组随即通过电台将侦察报告和登陆地点建议发给第四十三军前指。
首批偷渡部队登陆
偷渡兵力由一个团变为一个营,是第十五兵团与第四十三军“斗争”的结果。
“一个团,还是一个营”这一争论持续了有一个月。第四十三军军长李作鹏坚持要一个团偷渡;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和副司令兼参谋长洪学智都认为这太冒险,兵力太多,容易暴露目标,造成伤亡,多次发电给第四十三军,要求谨慎考虑。李作鹏很不服气。第十五兵团首长坚持要第四十三军修改偷渡方案。最终下级服从上级,第四十三军决定由第一二八师三八三团团长徐芳春、政治处主任刘庆祥率领一个加强营并配置九二步兵炮连共1000多人,乘木船21只,于3月10日从湛江东南的硇洲岛起航,偷渡海南岛。
3月9日,侦察组接到第四十三军前指电报,中共海南北区地委和文北县委也接到琼崖纵队首长的指令,要求他们做好接应工作。这一消息让侦察组和地方的同志都兴奋起来。杜士德和符士芝、叶华明以及文北县独立团的领导马上聚在一起研究接应方案。他们决定,地、县、区委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独立团全部都去接应偷渡部队。
3月10日,天刚擦黑,接应人员就隐蔽地进入接应地点,在预定登陆点周围20千米的范围内,隔不远就有我方接应人员在守候。临行前,符士芝反复给大家交代集结地点是谭门村。
杜士德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他最担心的是偷渡部队还没到,接应人员就被敌人发现,那可就坏了。文北县独立团号称是“团”,其实只有100多人,而且大多是女同志。在杜士德看来,她们根本就打不了仗。事实证明,他多虑了。琼崖纵队的同志多年来在岛上与敌人斗争,经验非常丰富。枪对枪、炮对炮的和敌人硬打不行,但躲在暗处和敌人兜圈子这类事情,从没有失过手。
那一夜真长啊,侦察组和地方同志的200多双眼睛一直盯着海面,天都亮了,也没见登陆部队的船只。出什么事了?
原来,偷渡部队的船在海上突遇风浪,有的被打折桅杆,有的船舱进了水,船与船之间大多失去联络,只好各自奋进,直到次日9时,徐团长的指挥船和其他6条船才在赤水港以北的北翁田附近登陆。由于侦察组情报准确,登陆点敌情非常小,只有一个哨所。他们看到解放军来了,吓得只象征性地放了几枪便匆匆逃走。敌人一跑,前来接应的独立团战士马上迎过去,带着部队前往集合地点。
部队到了谭门村,群众热情地拥上来,把指战员让进早已准备好的房舍,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在海上与风浪搏斗了十几个小时的战士们,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