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火英雄韩启明
作者: 何广华
何明圆
韩启明(1917—1951)是一名优秀的人民军队政工干部,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豫北战役、晋南战役等。
1951年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一八0师五三九团政委韩启明随部队远赴鸭绿江以南,在第五次战役中壮烈牺牲在鹰峰山谷,年仅34岁。
一段无法忘却的战火青春
韩启明,原名韩永仁,山西省晋中介休人,17岁考入汾阳铭义中学,因家境贫寒,半工半读完成学业。1936年,韩启明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返乡后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1938年2月15日,介休沦陷。中共介休县委带领县政府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员共500多人,经大靳、南北槐志抵达绵山,在介休、沁源、灵石三县交界一带广泛开展游击活动,创建绵山根据地。在炽热的抗日浪潮感召下,韩启明决定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一天深夜,他告别老父,徒步跑上绵山,参加了山西第三行政区抗日游击第五支队。
韩启明有文化,接受革命思想快,被支队领导安排做政治工作,担任游击队工作员和文印员。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给战士们讲解革命道理,很快成为大家信赖的好战友。他作战勇敢又善于总结,点子多,很快成长为支队的骨干。参军不到半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2月,韩启明随部队转战晋东南武乡、沁县、沁水、安泽一带。
1940年,韩启明升任团总务科长,4年后调任太岳军区组织部直工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豫北战役、晋南战役等,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政工干部。
1947年,韩启明调任太岳军区第八纵队二十四旅七十团政委。5月至12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对运城发动了3次攻坚战。战斗中,韩启明不顾敌人的炮火,直奔前沿阵地指挥作战,被敌人炸弹炸伤,当即昏迷过去,被战友们送往医院。他在医院里日夜关注前线战事,伤口尚未愈合,便吵着要出院。因为右手、右臂严重负伤,韩启明改用左手学写字,最终练成一手刚劲有力的好字。
1948年6月至7月,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等部在徐向前统一指挥下,发起晋中战役。韩启明率领全团指战员发挥英勇顽强精神,连续作战40天。此役,解放军歼敌10万多人,解放县城14座,为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解放军8万多人集结于太原城下,向太原城发起总攻。而阎锡山经过扩充军备,守城敌军10万人,并在太原城外围构建了4个守备区,设置5000多个碉堡以及暗堡,大堡套着小堡,异常坚固。
1949年2月19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八纵队改编为第六十军,第二十四旅改编为第一八0师,韩启明任第五三八团政委。4月24日5时30分,解放军集中1300门大炮,向太原城猛烈开火,韩启明带领全团浴血奋战,连续完成攻克任务。山西全省解放。
6月中旬,第一八o师行军千里到达西安,随即参加彭德怀指挥的扶眉战役和贺龙指挥的秦岭战役,一路夺关斩将。11月,第一八o师奉令,由宝鸡、天水沿川陕公路向梓潼、绵阳方向追击胡宗南军。12月13日拂晓,韩启明带领第五三八团进抵朝天驿以北,采取诱击战术,将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500多人歼灭,然后,与第五四0团汇合,两部密切协同攻克朝天驿,毙俘敌1000多人。14日拂晓前,第五三八团突破飞仙关,沿途击溃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师3个团的抵抗,于黎明前逼近广元城北郊。随即,第五三八团与第五四O团协同攻打广元城,俘敌1200多人。
平定蒲江匪患建立人民政权
1949年12月19日7时,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1万多人,由副军长萧永银、军政治部主任李开湘率领,从彭山县城出发,经将军庙、熊坡下长秋山,经八角庙,过合江桥,解放寿安镇。第三兵团第十军第二十八师第八十三团从丹棱北上,经石桥进入蒲江县境。10时,解放军顺利进城,蒲江县城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初,国民党残余势力活动猖獗,蒲江县发生严重的土匪叛乱。1月,韩启明调任第五三九团政委,与团长王至诚一起负责蒲江等6县的剿匪工作。5月7日,经中共川西区党委批准,韩启明任蒲江县委书记。
在剿匪战斗中,韩启明亲自率领部队,沉重地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他派副团长陈克非带领第三营,从蒲江奔袭,消灭邛崃县城的土匪400多人;为追捕“川西反共挺进总指挥”周临溪,韩启明派排长郭效贤带两个班,行程千里,翻过雪山,在大渡河金杨镇将其抓获;派两个连夹击土匪,击毙敌数人,俘敌50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然后兵分三路,从县城出发,挺进长秋山,在游击队配合下,活捉黎风生等叛匪200多人;在金花坪,该团击毙匪首王瀛珊等3人,俘获匪徒20多人,夺回被匪抢劫的耕牛40多头及大量物资;在西来场,该团合围“川康挺进军”蒲江六六纵队杨万和匪巢孙院子,击毙悍匪戴明渲等匪徒124人,俘匪133人,缴获大量武器和财物。
为改造与整编川军起义部队,第五三九团派出20多名干部,由团长王至诚带队到彭县,对川军第九十五军第二二五师第六七三团进行改造,改造后的该团在蒲江顺利完成合编,进一步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6月6日,为加强全县剿匪肃特工作,统一对敌斗争力量,蒲江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成立总指挥部的通知》,决定重新成立蒲江县人民武装总指挥部,王敏任总指挥,韩启明任政治委员。
韩启明坚定执行“军政结合、剿抚兼施、发动群众”的方针和“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建立县、区、乡剿匪委员会,至8月底,第五三九团在眉山地区歼灭土匪1.3万多名,其中,中队长以上匪首528名,歼灭“川西游击司令”乔子俊和惯匪王瀛珊、戴明渲等股匪,缴获机步枪6万支。
第五三九团驻蒲江期间,平定蒲江匪患,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社会秩序,老百姓亲切地称呼韩启明为“韩政委”。
介休至今还流传着韩启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
第一次,1945年。组织安排韩启明到介休工作,他却因军务紧急,一直没有回河东村探望近在咫尺的父母亲。
第二次,1949年。太原战役胜利结束,韩启明率领部队进军陕西、四川,部队路经介休车站时,停留两天。他以身作则,严肃军纪,家虽距河东村仅5千米,也没有回。他捎了个口信,老父亲来城看了他。
第三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的部队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赴朝鲜作战。他在河北沧州集结待命半月,领导允许他回家探望父母,再行出国。考虑到自己是团政委,韩启明没有回家乡探望父母。
1950年12月,韩启明随志愿军部队赴朝鲜途经北京时,他的大嫂魏光在北京治病。他看望大嫂后,将自己唯一的一只手表和一件毛背心留下,并让大嫂转告家人:“让父母亲二位老人放心,启明一定要和朝鲜人民一道,把美帝国主义赶出去,即使遇到再大艰险,宁愿以身殉国,决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
大义凛然的悲壮决定
入朝前,第五三九团很多是新战士、学生兵和起义人员,成分比较复杂。为此,韩启明要求部队边集结边加强思想教育,确保思想统一,保持高昂士气。
1951年3月17日,韩启明率部跨过鸭绿江入朝,参加第四次战役。经过18天强行军,部队从新义州,经定州到三登,赶到伊川地区,匆忙整补后,就接替第六十三军和第二十六军防线,抗击敌军的猛烈进攻。韩启明协助团长组织部队行军作战,积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要求广大官兵发扬优良传统,排除万难,坚决完成任务。
5月20日,第五三九团随师渡过北汉江,进占远水洞一线,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时,敌人乘志愿军全线收缩之机,从22日晨开始分多路向志愿军反击,形成追击态势。每路敌人均以坦克、汽车组成的“特遣队”为先导,在飞机配合下尾随志愿军,以期打乱志愿军转移秩序。
24日,第一八0师受命在北汉江以南地区掩护兵团主力回撤及伤员转移。敌军利用这一空隙,乘机从侧翼迂回,控制北汉江渡口,第一八O师三面受敌。由于通信中断,第五三九团在北汉江南岸坚守激战,直到深夜才接到撤退命令。到达北汉江时,因渡口被敌控制,全团官兵依靠3根电线,在夜间偷渡北汉江后,占领明月里、九唇岱山地区,组成防御阵地,继续阻击敌人北犯。
25日下午,因下雨,道路狭窄,负责抬运伤员任务的第五三九团行动极为不便,后运工作十分艰苦。为完成任务,韩启明和团长进行分工,韩启明带领2个营负责抬运伤员,团长带领1个营作为掩护,按预定方向经过洞里,到达芝岩里地区,在马坪里交接伤员。
26日,第一八0师在芝岩里以南陷入5倍于己敌人的重围。下午,该师派作战科长王化英给第五三九团传达命令,自选路线向鹰峰山突围。突围前,韩启明和团长对突围路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决定将突围路线选在经纳实里驾德山以北山梁,经马场里到鹰峰山下集合;针对部队在阻击突围中伤亡较大的实际,将余部整编为1个营。韩启明对部队做简短动员,提出要互相帮助,坚决战斗,绝不动摇,誓死突出包围圈。
当晚,部队实施突围,韩启明在殿后收拢人员时与主力部队失散,于次日凌晨不幸壮烈牺牲。
关于韩启明的壮烈牺牲,关捷、关霄汉著《铁血军魂:一八0师在朝鲜》有这样的记叙:
韩启明政委坐在一块石头上,身边只有5名战士。就在刚才,他的左腿不幸被流弹击中,疼痛无比,走,是肯定走不了了。韩政委多次劝说身旁的战士,自己找路线赶快突围,留下一把手枪两颗手榴弹给他就行。但是大家死活就是不同意把政委留下……
……韩启明心里一合计,现在不管是命令,还是劝说,他们都不会听的。于是,他把驳壳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
据韩启明的警卫员回忆,他看到团首长身负重伤,还把身上仅有的炒面和重要的文件留给战友,并用手电查看了地图,嘱咐警卫员安排战士们突围。之后,战友们身后传来一声枪响,回头一看,韩政委就倒在了血泊中,为了不拖累大家,自己开枪壮烈牺牲了。
一次跨世纪的艰难寻觅
1955年5月,韩家人收到《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以下简称“证明书”),才知道韩启明已于1951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韩启明牺牲时,只留下他和妻子的一张合影。
解放运城时,韩启明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当时给韩启明做护理的是一位姓武的女青年。小武读书不多,却十分上进,在那段日子里,韩启明时常将自己的书拿给她看,并耐心地为她讲解。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走在了一起。后来,在韩启明的介绍下,小武也加入了革命队伍,来到韩启明所在的部队。1948年,两人在部队成婚。韩启明辗转各地参加战斗,小武一直跟随。韩启明入朝后,留守国内的小武与丈夫失去联系,在此期间,她一直与韩启明的家人保持着书信往来,在信中彼此问候、鼓励,为失去音讯的韩启明祈祷平安。
韩启明的牺牲对小武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此后的几年里,她一直不愿相信丈夫已经离开人世的事实。由于工作地点更换频繁,1957年后,小武与韩家人失去联系。直到1998年,韩启明的弟弟韩永义才得到她的消息,原来她在安徽省一家殡仪馆工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寻找韩启明的遗骸,韩家人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在努力。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解二哥韩启明牺牲时的情景,韩永义开始给部队写信。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他所获的线索仍十分有限。
此后,随着相关资料逐渐解密,各种回忆性书籍出版发行增多。1996年夏天,韩永义的儿子到东北出差,在地摊上买到一本书《错觉》,书中描写了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的情景。这本书关于韩启明的文字十分有限,仅提及名字,但书中同时写有韩启明多位战友的名字。
2000年,事情终于有了突破。韩家人与韩启明生前的一位战友取得联系。这位战友已退休,他很快写了回信,详细述说韩启明牺牲时的情景,并指出他牺牲的准确地点是韩国鹰峰山。
2012年,一位志愿军后代给韩家邮寄—本书。这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里有韩启明的名字。
后来,韩永义的大女韩小凤加入“志愿军后代寻先烈墓园”QQ群。2013年6月底,韩家人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韩国愿意将位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中国志愿军遗骸归还。
一家人异常激动,立刻与QQ群里的一些烈士后代取得联系,并于当年7月29日组团抵达韩国。在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无名烈士墓地,刻有遗骸被发现的地方。韩永义的小女韩晓燕找到了二伯韩启明牺牲地附近的一个单葬墓碑。
2014年3月28日,搭载着437名志愿军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山机场,这些遗骸随后被送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