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灵渠世遗瑰宝

作者: 贵黄文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东北部兴安县境内,有一处可与长城比肩的伟大工程,那就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021年视察广西时,分别称赞灵渠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民族文化瑰宝”。

灵渠,又名离水、零渠、秦凿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等,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缘于秦始皇开拓岭南,为完成中国大一统而开凿。它沟通着湘江和漓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集交通、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虽历经两千多年,仍持续绽放光彩,福泽万千民众,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保护与展示的典范。

为使灵渠这一伟大工程得到永续利用和科学保护,历届兴安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灵渠保护提升主体责任,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践行保护理念,落实保护政策,注重保护细节,坚持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强保护,申遗态度始终笃定而炽热;先后编制了《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灵渠总体保护规划》《灵渠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等,完善灵渠保护提升制度体系;推动灵渠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自治区、桂林市相继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全面呵护灵渠美丽生态,实施灵渠保护修缮、文化展示、旅游复航等九大工程,精细修缮大小天平、铧嘴、秦堤等遗址,灵渠南渠12.5千米河段成功复航;建成目前全区最高水平的县级博物馆——灵渠展示中心(现已升格为灵渠博物院);加强灵渠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灵渠补水、灵渠景区及水街改造提升工程,完成灵渠渠首段清淤,推进灵渠两岸山体增绿、污染工矿企业搬迁、水体污染整治等工作,昔日铧嘴观澜、渡头唱晚、越岭泛舟、小桥飞霞迷人景观正在重现;加快灵渠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强化宣传推介力度,拍摄《灵渠,世界水利明珠》等电视宣传专题片10多部,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广西卫视、深圳卫视等平台播放,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次向海外推送,邀请港深珠澳摄影联盟走进灵渠,进行实景拍摄,相关作品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灵渠价值阐释提供了重要支撑。灵渠凭借精巧绝伦的枢纽工程、设置精当的防洪工程、精致智慧的渠系工程、功能完备的灌区调蓄工程,先后荣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殊荣。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桂林时提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灵渠保护提升工作,在全区文旅大会、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专题会、桂林市灵渠保护提升工作专题会等重要会议上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灵渠作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兴安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精神,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不断加大灵渠保护提升工作力度,强化灵渠本体及沿线文物的保护与修缮修复,推动两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构建“大灵渠”格局;深度挖掘灵渠文化资源,举办灵渠讲坛,讲好灵渠故事,打造灵渠文化品牌,全面提升灵渠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推动灵渠申遗进程。

为了多视角、多形式地发掘灵渠文化内涵,展示灵渠魅力,兴安县联合《文史春秋》,编辑出版灵渠文化专刊。刊内文章或探索古人的凿渠智慧,或见证灵渠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的作用,或展示灵渠福泽后世的价值,为推动灵渠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让灵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新的绚丽光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