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政协智慧赓续灵渠辉煌

作者: 庄慧琼

凝聚政协智慧赓续灵渠辉煌0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旨令修筑的灵渠修成通航,沟通湘漓二水以通江达海,经略岭南,成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丰功伟业。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及红军主力在这里突破湘江,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因此,兴安被世人誉为曾经两次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神奇土地!灵渠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兴安实施文化兴县的根本。在立足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兴安政协凝聚智慧力量,推进灵渠保护发展,赓续灵渠历史辉煌。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地处湘桂走廊之要冲,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民勤劳,从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期属楚国疆土,为楚越文化交汇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兴安属零陵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临源县,为独立建县之始,大历三年(768年)改名全义县;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更名兴安县,沿用至今。

灵渠,全长37千米(含渠首),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初名“渠”,后称“离水”,唐朝桂林刺史鱼孟威《重修灵渠记》乃称为灵渠。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山区越岭运河连接两江水系的典范,是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它选址科学、设计巧妙、工程精当,集聚了中国古代水运水利工程建设的智慧,在世界水运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灵渠的巧妙工程设计与建设不仅对8个世纪后的中国大运河时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欧洲的运河时代和工业革命也产生了影响。灵渠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运河,也是被欧洲人访问最多的中国名胜之一,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201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期间曾说:“古代广西在兴建水利工程上创造了辉煌成就。如秦代修建的灵渠,将湘江、漓江的源头相连,在运输、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进程,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灵渠是中原通往岭南内河航运的重要节点,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原互通的重要纽带,在推动中原与外域文明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渠在2000多年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呈现出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的运河景观,彰显出技术、功能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其文化遗产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世界古代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之作。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2年,灵渠两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8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选结果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市会展中心揭晓,中国广西桂林兴安灵渠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灵渠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称赞灵渠,朱德、乔石、吴邦国、胡锦涛、吴官正、尉健行、刘云山等先后视察了灵渠。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贾庆林及18位副主席也先后对灵渠进行了视察,对灵渠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予以高度关注。

灵渠是桂林山水之魂,由灵渠造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大桂林旅游圈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一极。灵渠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其一系列悠久的设施及其衍生物,成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灵渠两岸奇山秀水,风光旖旎,灵渠公园的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天下第一陡门、南陡阁、鲤鱼洲、四贤祠、飞来石、秦堤、三将军墓,横亘在灵渠上的众多古桥,灵渠沿岸的水街、古村落、陡门、堰坝、古庙、古塔、碑刻、古树奇花、溶洞峡谷……这一个个旅游亮点,成为中外游客向往之地。

灵渠不仅是兴安的骄傲,是广西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灵渠是兴安人民的母亲河,我的祖先早在明朝宣德年间就从浙江省龙泉县迁徙到灵渠河畔的莲塘村定居。我生于渠旁、长于渠畔,是喝着灵渠水长大的。少年时,我在灵渠边的学校读书,悠悠渠水伴随着我成长;长大后我外出求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母亲河身边,为推进灵渠的保护和综合利用而工作。为此,我感到无尚荣光,心中常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

2013年至2015年,我在灵渠流经的严关镇任党委书记,在全力服务灵渠两岸人民群众的同时,深感对灵渠历史遗迹保护和加强灵渠两岸传统村落建设的责任重大,为此,努力做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灵渠文化的传承相得益彰。灵渠从严关镇腹地蜿蜒穿过,两岸古村落星罗棋布。我在严关镇任职期间,以灵渠为依托,打造了以严关口、马头山、江西坪等传统村落为主的“灵渠人家”乡村旅游示范带;向兴安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关闭灵渠沿岸10多家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污染严重的矿石粉厂,建立矿粉产业园的建议。该建议获得采纳,之后,10多家矿石粉厂先后关闭,并建立起生态环保产业园,为流经严关境内的千年灵渠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016年至2021年,我先后担任兴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兴安县副县长,保护灵渠这条“母亲河”的责任更加直接和艰巨。“事非亲历不知难,业非躬行莫知艰。”兴安县委、县政府在继续加大灵渠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挖掘灵渠厚重的历史文化,建成了灵渠展示中心和魁星楼等传承灵渠文化的标志性工程,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些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灵渠展示中心是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设施,于2017年初启动,位于风景秀丽的灵渠河畔,面向灵渠公园,依山而建,2019年9月建成开放。一楼为灵渠历史文化展示区,按照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采用多种先进展陈手段展示,分为“开山凿渠”“千秋伟业”“漓湘风韵”“情系灵渠”四大单元,重点突出灵渠的历史文化价值,既有历史文物、文献、图片等原始资料,又有大型浮雕、绘画、场景,以及声光影像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系统全面地展示了灵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二楼为兴安县历史陈列区——“古邑春秋”专题展,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兴安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文物展出为主,配合文字和图片。整个灵渠展示中心共展出文物328件、图片624张。

灵渠展示中心不仅是一个交流和展示文物的平台,也是一个传承、保护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自治区、桂林市领导的关心下,灵渠展示中心于2022年4月7日升格为灵渠博物院。

据清乾隆五年(1740年)之《兴安县志》记载:“攀桂桥在县东门外,水自双女井溪流至漓江东畔,筑堰引流,横过北街。明嘉靖初,桥上建魁星楼,为学宫华表……”魁星楼见证了兴安科举盛况和文化教育发展的历程。

兴安自宋代开始兴建学官,此后教育兴盛,经久不衰。学宫、书院、义学、私塾等办学形式齐备,科举考取进士、举人人数位居广西前列。从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壬子科进士唐则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个进士吴兆梅为止,前后约900年,兴安县科举考取进士48名、举人234名。此外,明代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有贡生181名。

为传承兴安历史文化,弘扬兴安人文精神,振兴兴安乡梓教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培养兴安文化自信,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兴安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重建明嘉靖初年建于城东的魁星楼等历史建筑。

魁星楼项目自2018年9月开工建设,于2020年7月建成开放。重建后的魁星楼高33.69米,建筑面积2405平方米,为明代早中期建筑风貌,是兴安县城最重要的仿古建筑,被誉为兴安县的历史文化新地标。游人站在魁星楼上凭栏远眺,只见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十里湘漓尽收眼底。

魁星楼内部布展共6层,一、三、五层为夹层,不出檐,不挑围栏;二、四、六层为出檐层,四、六层挑以围栏,以利观景。魁星楼展陈布局分列如下:一楼展示兴安魁星楼历史及魁星文化、魁星楼设计理念与建设过程;二楼为大型国画《十里湘漓图》,展示兴安两千年历史演进,江河依旧,山乡巨变;三楼夹层为兴安历代至今教育展,展现兴安尊师重教、文化兴盛的历史;四楼为《魁星楼赋》,颂扬文化兴安、山水兴安、大美兴安,描绘“美哉风物数兴安”的美丽画卷与“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的情怀;五楼夹层为兴安文学艺术展,展示两千年来兴安人吟兴安、全国各地的迁客骚人吟兴安的诗韵;六楼为《天下文章》,展示历代仁人志士颂扬兴安,抒发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激励兴安儿女胸怀广阔,追随湘漓善水,源远流长,壮怀激烈,敢作天下文章。

文化繁荣离不开文化遗产的滋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化繁荣的强劲支持。灵渠博物院和魁星楼的建成,标志着兴安县文化及文物保护事业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和普及化的道路迈进,是全县文化及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对兴安县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打造广西文化名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兴安县政协始终把灵渠保护作为政协工作的重点。历界政协致力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履职活动,充分发挥政协在凝聚智慧和力量中的作用,通过委员提案、调研视察、专门协商等多种形式,为切实守护好国宝灵渠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1995年,兴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描写灵渠两岸风景为主题,精选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咏叹兴安运河情景、险滩泉瀑、奇山异水、烟雨云雾等自然风光的诗文300多首,编辑出版了《兴安风景诗词选》,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至第六届副主席莫乃群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多年来,兴安县政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搜集、整理、挖掘以灵渠历史文化为中心的兴安地域文化,精心编辑《兴安政协文史资料》16辑;以政协提案的形式,促成兴安县志办出版《灵渠志》;支持政协委员刘建新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灵渠》;为促进以灵渠为中心的全域旅游,自2017年起,连续编辑出版《桂北老家》《灵渠人家》《湘江源人家》《漓江源人家》等全面介绍兴安乡村特色旅游的书籍,大力挖掘灵渠的历史文化,实现灵渠文旅结合。

保护灵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兴安县政协加强灵渠保护的建议得到自治区、桂林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兴安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研究专家对灵渠进行一次全程视察,县政协副主席陈和平在2010年初的政协例会上作专题发言,呼吁加强灵渠保护,尽快开展灵渠申遗工作。

2012年5月,为加快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兴安县政协组建灵渠申遗课题调研组,完成了“灵渠申遗、功在千秋”的调研报告。2013年2月,自治区层面的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研讨会在兴安召开。

2013年8月,由兴安县委、县政府主办,兴安县政协承办的纪念郭沫若先生“满江红·灵渠”题词五十周年暨“灵渠文化论坛”系列文化活动隆重举行,郭沫若先生的女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郭平英,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义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文化官员杜晓帆博士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有关领导、专家等,参加了相关活动。

同年11月,广西区文化厅组织了有关灵渠和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系列评审工作,灵渠得票领先,获得优先推荐申报资格,成为广西“申遗”项目中“在程序上走在最前面”的“领头羊”。兴安县政协就《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积极参与立法协商,2014年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正式实施,经历了20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灵渠,其修缮保护工作步入立法之路。

灵渠保护,引起越来越多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对灵渠的重大修缮工程积极开展视察活动,对修缮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下,兴安县投资3800万元,对灵渠本体进行保护维修,整个工程包括灵渠大天平、小天平、铧嘴本体维修补漏,大天平、小天平与湘江故道衔接段的疏浚,南陡至粟家桥段渠堤加固及路面平整,泄水天平、三将军墓等地的环境整治。2016年以后,又对灵渠北渠及周边环境进行维修和整治,完成了灵渠南渠的复航工程和堤岸加固工程。2021年9月、2022年2月,第十届政协兴安县委员会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先后提出对灵渠铧嘴、南渠、北渠清淤和湘江故道疏浚的提案,2021年10月,兴安县委、县政府对铧嘴和大小天平进行清淤,2022年3月对南渠(渠首至大湾陡段)、北渠全段陈年淤积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对湘江故道中影响排洪的部分沙洲进行局部疏浚。通过一系列保护修缮和生态修复工程,灵渠河道轨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保护,为灵渠沿岸生态、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契机。千年灵渠,赓续着历史辉煌,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