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安米粉趣谈
作者: 柳丝 吴海星兴安的米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灵渠始建时代,如今米粉已经成了兴安饮食文化的一个品牌。更有远见卓识者,不仅将兴安米粉推向全国,还推出了国门,在新马泰旅游的兴安人惊奇地发现,当地开有桂林兴安米粉馆;甚至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思乡的华人也能在异国他乡的中国餐馆吃到具有家乡风味的米粉。
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涉及从春秋战国到汉魏时期饮食制造的烹调技术的广泛内容,书中记载了东汉人做米粉的方法。最早的米粉叫“饭”,意思是用汤泡米饭。在兴安民间有个传说,当年秦始皇派史禄到兴安来修灵渠,同来的官兵和工匠大多是北方人,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不习惯吃南方一日三餐粗糙的红米饭。由于水土不服,饮食失调,营中伤病员日渐增多,严重影响了修渠的进度。史禄命负责后勤的百夫长想办法解决。百夫长首先想到要把大米变成面条的样子。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把大米榨成浆,做成了一条条的大米“面饭”;然后,他们将“面饭”制成可方便携带的千米粉“糟”。吃的时候,先调制一锅酸甜适口的热汤,再将“糟”放入汤中泡开即可食用,非常美味可口。东汉时期崔突在《四民月令》中就有“五月多作糟,以供出入之行”的记载。
到了汉代,灵渠运河两岸日益繁荣,兴安民间已有了经营面饭的餐馆。中国古代对居住在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泛称胡人,发明“面饭”的是北方人,所以“面饭”又称为“胡饭”。此时的“胡饭”,比“面饭”又有较大的改进,米浆也可以不做成条面而做成米粉皮,再在粉皮内卷上酸菜、肥肉等各种配料,用刀切成指头宽的粉卷,另配上辣椒和汤上桌食用。这样的“胡饭”无论在做法和吃法上,都与现代的煮粉极为相似。
汉代以后,兴安米粉随着渠水流向州府等地,逐渐衍变成远近闻名的“桂林米粉”。
现代的桂林米粉是选用上好白米,浸透磨浆,滤干,搓成足球大小的粉团,放在沸水中煮到半生熟后,捞出捣匀,然后用榨粉机榨成细圆长条,落在沸水锅内煮熟而成,它的特点是爽滑柔韧,稍带弹性,风味独特,基本上沿袭了“面饭”的制法。现代的原汤生菜粉还会把猪牛杂碎放到小铁锅煮成汤料,加上生菜,再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配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吃起来味道鲜美。
为进一步弘扬灵渠文化,展示历史文化渊源,彰显兴安“魅力名镇”的激情和活力,唱响“桂林米粉美名扬,发源之地在兴安”的主弦律,加快推动“文化兴安”的发展进程,2007年,兴安县举办首届桂林米粉节,通过这一活动平台,兴安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米粉节活动内容丰富,有才艺大赛、汉服秀、体验制作等,兴安桂林米粉节也逐渐成为兴安向外界推介旅游的“金招牌”,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1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兴安县桂林米粉节荣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荣誉。
一位兴安百年米粉传承人介绍,100年前,是爷爷当年把手艺传给父亲,然后由父亲传到自己手里。自己已经做了40年米粉,做到如今的百年老字号,到下一代还要将兴安米粉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自己一辈子只认准一件事,就是把兴安米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