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达铺休整和思想整顿
作者: 张瑞安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机关穿越茫茫草地,突破腊子口,胜利到达哈达铺并进行休整。其间,中共中央统一了思想,调整战略落脚点,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动员组织人民群众,为红军长征乃至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哈达铺不仅成为红军物资和兵源上的“加油站”,也成为战略决策及军队建设上的“加油站”。
哈达铺休整
长征途中,由于行军和流动作战,中央红军既没有根据地依托,也缺乏固定的补给来源,战士们一路征战,爬雪山、过草地,极大地消耗了体力,到达哈达铺后,身体已十分虚弱,不少人“骨瘦如柴”。哈达铺地处甘肃省宕昌县西北部,自古人口稠密,物产富饶,商贾云集。为尽快恢复体力,实现北上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利用哈达铺的丰富物产,大力改善部队伙食,为此,红军总政治部专门发出号召,要让大家吃好,并发给每人1块大洋。当时哈达铺物价便宜,5块大洋能买1头肥猪,2块大洋能买1只肥羊,1块大洋能买5只鸡,1毛钱能买10个鸡蛋,几毛钱就能买一担蔬菜(杨成武:《忆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3),加上从国民党军处缴获的几百担大米、白面和1000多千克食盐,充足的物资使每个连队伙食都搞得很好。红军已经很久没有吃到香喷喷的饭菜了,见到大米、白面和肉菜,胃口大开,经过几天的养精蓄锐,体力很快得到恢复。为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总政治部要求各部队邀请驻地群众一起会餐,每个连队都请了三四桌群众,还特设回民席,与民同乐,密切军民关系,这激发了群众的拥军、参军热情。群众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拥护,给红军提供了包括1万千克食盐、10万千克粮食、2500千克食用油、1000匹骡马、7.5万千克柴草、2.5万千克豆类、7000双布鞋等的物资,为红军长征胜利提供了充实的物资保障(《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版社,1983)。
此前,因中共中央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施战略转移。1934年12月血战湘江后,博古坚持去湘鄂边,寻求同任弼时、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在通往湘鄂边的路上,蒋介石布设30万重兵,张网以待。为避免全军覆没,黎平会议上,毛泽东力主向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红军在占领遵义后,发现当地物资匮乏、人烟稀少,很难立足发展,于是遵义会议决定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发现川西北自然条件差,战略回旋余地小,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向北发展,于1935年9月12日进入甘肃南部迭部县,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在靠近苏联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到达哈达铺后,为掌握敌情,毛泽东交给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一个任务,让他们去找点“精神食粮”,搞几份国民党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接到任务后,二人化装成国民党军,在哈达铺邮政局找到一批《大公报》《晋阳日报》《中央日报》,毛泽东通过这些报纸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根据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决定放弃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改向陕甘进发。毛泽东在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怀着兴奋的心情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事实证明,正是通过在哈达铺获得的陕北红军活动情况,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对红军长征落脚点进行调整的战略决策。9月22日,张闻天在《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一文中,深刻分析陕甘革命根据地形势,提出红军到达甘肃南部后的方针和任务,指出:“我们工农红军主力之一部,已经开始进入了甘南的重要地区。这在政治上我们能够同二十五、二十六军及通南巴游击区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并给在这个地区中开展着的游击运动以帮助、组织、领导,‘联系存在于陕甘边之苏维埃游击区域成为一片的苏区’。”(《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在哈达铺确立向陕北前进的战略方针后,红军动若蛟龙,国民党军对红军实施追击时,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蒋介石愈是害怕红军东进天水威胁西安,中共中央愈要故意释放出攻打天水的消息。9月23日,陕甘支队以一部兵力东进闾井镇,摆出攻打天水的架势,诱使国民党军向天水集结,红军主力则乘机向北急进,穿越武山、漳县间的封锁线,成功渡过渭河,并于27日占领榜罗镇和通渭县。当日,在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党和红军面临的任务,确立今后的战略方针。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在靠近苏联边界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甘,保卫和扩大苏区,以陕甘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至此,中共中央按照哈达铺确立的战略方针,将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最终指引长征取得伟大胜利。
整编和思想整顿
在哈达铺休整期间,中共中央对红军进行了整编和思想整顿。
早在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为加强部队的团结与协同作战,中共中央决定将两支部队混编,分为左右两路,共同北上,但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共中央确定的北上路线,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为实现既定战略方针,毛泽东毅然率右路军北上,但部队存在的建制不全、指挥不畅等问题,影响了红军的作战行动。为充实红军队伍,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决定对部队实施整编。但当时部队处于行军作战之中,整编计划来不及落实,到达哈达铺后,相对缓和的形势和充裕的时间给红军创造了实施整编计划的条件。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下街村关帝庙内召开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正式将红一、三方面军和军委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共7000多人,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共8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4个步兵连和1个重机枪连。通过整编,基层部队充实了,指挥层次减少了,指挥效率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得到大幅提高。
为肃清张国焘分裂活动所造成的官兵思想混乱的影响,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思想整顿。俄界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错误的根源和实质在于对目前革命形势的高涨估计不足,夸大敌人的力量,等等。但为争取张国焘率部北上,这一决定仅下发至中央委员级,未向全党公布,这使得广大官兵对张国焘分裂活动的危害及本质认识不清,影响了对北上方针的理解。为此,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张国焘分裂活动错误进行了深入批判,指出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对北上方针进行理论阐释和前景分析,使党员干部深受教育。哈达铺会议实施的部队整编和思想整顿,统一了官兵思想,明确了目标方向,加强了内部团结。
红军尚未到达哈达铺时,由于统治者的造谣污蔑,加上群众不了解红军,许多人因害怕逃到山里。红军到达哈达铺后,为打消群众顾虑,一方面向群众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北上抗日救国主张;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展示人民军队的严明纪律:到达的当晚,秋雨连绵伴随瑟瑟寒风,红军衣衫单薄,但坚持野外宿营,无人扰民。军纪严明的红军队伍赢得当地群众的广泛称赞。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中共中央及时制定颁布《回民地区守则》,进行民族政策教育,规定: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回民村庄宿营;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的经典;不得借用回民器皿用具;不准在回民家里宰猪、吃猪肉等。该守则分发到各个单位和连队,要求各部队认真贯彻执行。
红军的严明军纪和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戴和支持。9月18日,最早进入哈达铺附近回民聚居区的一支红军队伍在休息时,当地群众纷纷涌上来嘘寒问暖,热情欢迎红军到村庄宿营,许多回族群众甚至腾出住房,拿出自家的粮食、衣物、饲草送给红军,晚上来到红军驻地拉家常,红军适时为他们讲解革命道理。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宣传人员在哈达铺临街墙壁上写了“抗日反蒋”“保护回民、保护清真寺”等宣传标语。红军还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上台讲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将缴获的部分大米、白面救济贫苦回汉群众,帮助群众劳动,并邀请群众代表参加座谈会,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局面。广大回族群众积极协助红军开展工作,大量回族青年参加红军,仅甘肃一省,就有上千名的回族子弟加入红军。
哈达铺休整和思想整顿,既使红军恢复体力,提振军心士气,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了前进方向;又使沿途群众加深对中共各项政策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得以扩大,为长征胜利加了油,充了气,正如杨成武将军在其回忆录中所说:“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