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继春:烽火硝烟沐巾帼
作者: 赵东云重峦叠嶂的大别山绵亘千里,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孕育出无数革命志士、英雄俊杰,其中包括许多巾帼英雄。这些经历战火的女性,或战斗、工作在机要、卫生、后勤等部门,或为政权建设奔波,甘洒血汗书写春秋,为革命事业作出特殊贡献。吴继春,就是这样一位巾帼英雄。
经历苦难萌初心
吴继春(1915—2001),原名吴克斌,河南光山县新集区(今新县新集镇)人,家境贫寒,一家十口人,没有土地,没有房屋。
吴继春七八岁时就跟着母亲学纺纱、卷蜡烛芯,后来又学织布、做针线活,跟着哥哥上山捡柴、挖野菜,还帮助料理家务。但无论如何辛劳,一家十口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她的哥哥当雇工受苦受累,常常遭打骂受欺压,两个姐姐被送出去当童养媳,遭到残酷虐待而身亡。生活的极端艰辛,贫富的严重不均,女子地位的低下,让吴继春感受到社会黑暗与世道不公,她希望有一种力量,助她挣脱黑暗牢笼的羁绊,过上独立、自由、幸福的生活。
吴继春的少年时代正处于风云际会、剧烈动荡的时代。1927年11月至1929年底,在大别山区域,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发动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建立起工农红军队伍,革命浪潮狂飙席卷鄂豫皖边区。
红军来到吴继春的家乡,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倡导男女平等,还成立了农会、妇女会、少先队和自卫军。对这一切,吴继春既感新鲜、更感振奋,年仅15岁的她报名参加少先队,站岗、放哨、送情报,还搞社会调查,干得劲头十足。
吴继春的父亲见女儿整天风风火火四处奔波,很是担心,就把她骗到外乡新集当童养媳。在婆家,吴继春被严密看管,整天做事干活,既没有钱又无人相助,且消息闭塞。吴继春感到无比压抑和苦闷。两个月后,红军攻下新集,建立苏维埃政权,邻居将吴继春的情况报告给了区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政府派人到吴继春的婆家做思想工作,解救了她。回家后的吴继春继续做少先队工作,还当选为少先队分队长,积极参与保卫苏维埃政权。
1931年3月,吴继春和30多名青年结伴参加红军,从此当上了光荣的红军战士。
备尝辛劳见忠诚
吴继春参军后,被分配到位于光山县南部的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第一分院当看护(护士)。1931年7月,吴继春到后方总医院医务训练班学习,白天工作,夜晚学习文化、医务和外科手术知识。经过3个月的培训,她学会了打针、换药、灌肠及救治病员的外科小手术。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姑娘,到能够看书、读报、开简单处方的军医,吴继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培训结束后,吴继春被分派到黄安县三区红四方面军第三分院当看护长。1931年10月,经秦基珍、秦基莲介绍,吴继春加入共青团。吴继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心为共产主义、为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一生。
当时鄂豫皖边区的条件极为艰苦,红军医院、医疗点经常随部队流动,人手有限,医药奇缺,还时常为当地群众治病,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一旦发生战事,医护人员要承担前方、后方救护治疗任务,日夜工作,有时接连做好多台手术,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眼睛肿胀,四肢酸疼,疲惫至极,但吴继春从来没有畏惧退缩。她深知这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看到一个个伤病员康复出院、奔赴战场,她内心倍感欣慰。
1932年3月,上级调吴继春到罗山县指挥部医院代理医务主任。医院没有院长和政委,也没有事务长,全院200多伤病员需要治疗和吃饭,吴继春只能行政、事务和医务一手抓,她努力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尽力完成好上级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敌人第四次“围剿”时,由于敌情紧急,医院撤退过于匆忙,来不及带走一些枪支和药品,甚至留下几名重伤员。吴继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赶紧派人趁着夜幕掩护,回村查找,发现重伤病员已被转移,便带回所有的枪支和药品。第二天,指挥部领导严肃批评了此次行动存在的过失,吴继春深感内疚。这次经历也使她认识到,干革命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细致、稳重,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年秋,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并西进,红二十五军留守大别山。因大量伤病员需要医护,吴继春留了下来,在红二十五军后方医院负责护理伤病员。敌人残酷“围剿”后的根据地,乡村一片残破凋零,物资、医药严重匮乏,但战斗在继续,伤病员需要救护、治疗。没有药品,医护人员就自己制备;没有粮食,就以山果、野菜、树皮、草根充饥。尤其是七里坪战役期间,战斗激烈,伤病员不断增加,吴继春等医护人员日夜抢救伤员,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为红军坚持大别山斗争作出重要贡献。
不畏凶险意志坚
1934年秋至1937年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先后离开根据地,经过敌人反复篦梳式“清剿”,边区只剩下少数几块残缺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医护人员救治伤员没有固定的场所,经常四处转移,隐蔽在深山老林,过着“山林为被、石板作床”的艰苦生活。让吴继春刻骨铭心的,是两次严峻的生死考验。
1935年7月,吴继春所在的中共鄂东北道委总医院转移至罗山县境内的深山区韭菜沟隐蔽,不料遭到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医院政委熊德安等20多名医务人员和伤病员惨遭杀害。虽经奋力搏杀,除少数人突出重围,吴继春和院长林之翰等19人不幸被俘。审讯中,吴继春坚不吐实,一口咬定自己年幼,到红军当看护只是为了糊口饭吃。几次严刑拷打,吴继春都挺了过来,没有暴露真实身份。吴继春先被关押4个月黑牢,后又被判处3个月苦役。直到1936年4月,吴继春的三哥得到消息,东拼西凑一笔钱,才将她从武昌监狱保释出来。这是第一次生死考验。
回到家不久,鄂东北道委会的便衣队找到吴继春,了解她在监狱中的情况。便衣队让她暂时留在家中,暗中书写革命标语、张贴传单。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红军、游击队的弹药、物资等极度缺乏,便衣队让吴继春帮助购买一些毛巾、电池和子弹等物资。吴继春通过亲友关系先后两次成功购买物资。但第三次,却被敌人发现,吴继春和取子弹的老乡及多名亲友被捕。尽管敌人多次拷打、严讯,但吴继春始终以沉默回应。敌人为此案枪杀了10人,吴继春也被捆绑到刑场“陪斩”。最终,因吴继春一位颇有社会地位的叔叔出面作保,她才得以再次保释。这是第二次生死考验。
这位叔叔对吴继春不放心,白天让她在家里干活,晚上将她关到民团炮楼里。1936年8月中旬,便衣队将吴继春从炮楼中解救出来,安排她到鄂东北道委会医院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吴继春经历了被俘、坐牢、严审、拷打、陪斩、监视、解救等,她明白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在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加倍努力工作,报答党的恩情。
那时的红军伤病员都是分散安排到老乡家里,吴继春就一村一村、一家一家地跑,给伤病员换药、治疗。药品、器械奇缺,吴继春和医务人员就到山林中挖掘、采摘药材,回来自制药品,用竹片、木棍、铁丝等制作简易医疗器械,还创制了一些简单有效的医疗方法。在吴继春等医护人员的救护下,詹化雨、郑维忠、吴子先等许多红军指战员医治好伤病,重新奔赴战场。
战斗硝烟中前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经过谈判,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斗在鄂豫皖边区的红二十八军及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吴继春跟随战友下山,到鄂东七里坪集中,在第四支队后方医院工作。
起初,由于消息闭塞,吴继春对“国共合作”这一做法难以理解,经过延安派来的郑位三等领导同志详加解释,她才转变思想,穿上下发的制式军装。当时,第四支队担负江北抗战重任,频繁的战事产生大量伤病员,后方医院任务繁重。吴继春所在的四支队第二后方医院主要收治重伤员,工作更苦更累。石文光、伏斟主编的《新四军卫生工作史》(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一书这样记载抗战时期吴继春的工作情况:当时吴继春、胡开彩、彭玉兰等同志多数是红军时期的医务人员,有丰富的战伤医疗护理工作经验,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在收治大量伤病员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全心全意医治护理伤病员,得到伤病员的称赞,不断受到上级好评。

在七里坪,吴继春与詹化雨结了婚。詹化雨曾担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分队长、团长,1937年春在麻城龟峰山战斗中腿部受重伤,正是吴继春的精心护理,使他很快痊愈归队。二人在长期战斗中产生感情,终于结为军中伉俪,此后半个世纪,夫妻俩相互学习、相濡以沫。
1941年5月,转战至皖东的吴继春刚生下孩子没过几天,侵华日军就扑过来“扫荡”。战友帮她将孩子抱走,房东将她背到村外玉米地里隐蔽起来。整整两天两夜,吴继春没有吃饭,渴了就喝点地沟水,等到日军撤离,她才拖着几近虚脱的身子,艰难回到老乡家。
此后,吴继春先后在第四支队留守处、第二师第四旅被服厂、二师师部合作社、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七纵队后方留守处、第三野战军妇女干部学校等单位任职。无论是工作变化还是职务变动,吴继春都能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一边抚养子女,一边勤奋工作。在这期间,吴继春从鄂东到江淮大地,从山东到东北地区,又从东北转回到华东,千里转战,长期奔走,但她无怨无悔。在她的心中,党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党指示的方向,就是她人生奋斗的目标。
“有困难,找大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继春随丈夫詹化雨到北京、南京、西藏、福建等多地工作、学习。她深感建设祖国必须要有文化知识,主动申请到军委工程学校学习。她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学习3年,以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1955年夏,吴继春随詹化雨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当时,战役系有许多参加革命较早的女同志也跟随丈夫来南京,系主任杨得志让吴继春担任家委会党支部书记,把这些女同志组织起来,一边学习知识、技能,一边带孩子,支持丈夫完成学业。吴继春善于做思想工作,积极帮助姐妹们排忧解难,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吴大姐”。家委会由于成绩突出,受到军事学院院务部的表彰。
1957年,詹化雨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到西藏军区工作,吴继春也调至西藏军区。对于同志们的困难,吴继春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心在边疆工作。她在北京时,经常帮助照看或去看望军区几位同志的子女,了解他们在京学习、生活情况。西藏军区几位首长的夫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找大姐”。
吴继春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要凭自己的能力进步,要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对有困难的亲属,她时常接济,资助他们的孩子上学;家乡遭遇灾害,她又总是慷慨相助,捐钱捐物支持家乡重建。
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吴继春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她共和国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