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与夏至节
作者: 黄华春端午节,传说源自纪念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殉道的楚人屈原。其实,早期文献并无屈子投江日的具体时间记载,到了南朝,人们才将端午与屈原联系起来。今人熟知的传统节日端午,由更古老的夏至节延续演变而来。
西晋《风土记》云:“仲夏端五。端者,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这话是说,“端五”(“重五日”、五月五)的习俗与“夏至”时节习俗相同。隋唐之前的文献,并没有将仲夏五月的节日称为“端午”的,而称之为仲夏端五、五月端五、五月五、五月五日等。如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四月《停诸节进献诏》有“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初唐之后,“端午”一词始用于表示节日,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杜甫《端午日赐衣》等。此前,端午节虽已存在,但还常与夏至节“混为一谈”,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夏至日,食粽”,白居易诗《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等等。
端,从立,耑声(兼表意),本义直、正、初始、开端。“午者,阴阳交。”(《史记·律书》)“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说文解字》)十二地支的第七位为“午”,配生肖“马”,属阳极盛而阴始生之时。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为一年的最北端,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可谓“阳气”盛极、“阴气”始生。“至”,《说文解字》释义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夏至后白日逐渐变短。从时间上看,夏至日与端午节的五月五也是相邻。
在先民心目中,仲夏五月,不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忙时节,更是毒虫蛇活跃,气候变化大,疫病流行的恶、毒、凶之月。民间俗语称“五月到,五毒出;五毒醒,不安宁”,《吕氏春秋·仲夏纪》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每年夏至日前后,为求去凶化吉,古人会举行祈求消灾丰年活动。周朝时有“阳气”升而祭鬼神,“阴气”升而祭地示(地祇、地神)、物魅(“魅”为百物之神)的习俗。“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周礼·春官》)“夏至日,祭地祇。”(《史记·封禅书》)人们用兰草浸水沐浴以防病禳毒,或布置可驱邪祛病的花草(艾等),以驱毒避邪。
《后汉书·礼仪志》云:“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懋)。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此处直接认为,汉“五月五日”习俗来自夏商周时的夏至节。
汉晋之后,脱胎于夏至节的端午节,活动形式和精神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更新。比如,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缅怀民族高洁情操的内容;此外,作为仲夏五月最具代表性的节日,端午大型活动如赛龙舟、赛马比箭,中小型活动如男人间的摔打斗力、女儿家的“斗百草”等,洋溢浓厚的“争斗”“竞争”精神,应景仲夏五月“阴阳争,死生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