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花馍技艺,遇见多彩非遗
作者: 李嘉欣 李汉兴 郝田田 刘志华 杨舒惠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面食的故乡,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面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面塑之一为闻喜花馍。闻喜花馍享有“指尖上的艺术”美誉,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千百年来,它和民俗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然而,早已列入山西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已创造四项世界纪录的闻喜花馍,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商品化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原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手艺传承人年老且后继乏人,熟知闻喜花馍的人越来越少,寻找闻喜花馍再发展路径已刻不容缓。从闻喜花馍一“家”非遗可辐射到整个山西地区的其他非遗,如何让以闻喜花馍为代表的山西非遗真正走出山西,使山西省从非遗大省创新发展为非遗强省,已成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闻喜花馍特色之处
与其他花馍相比,闻喜花馍的特色在于其原料选用闻喜北垣产的优质小麦磨成的面粉,配以当地的水,做出的花馍清香筋道甜中带香。此外,闻喜花馍在和面时,有时还要掺入适量的醋,可谓集齐了山西地方之精华,有了不同于陕西、山东花馍之处。
除了上述制作原料不同外,闻喜花馍最大特点在于形态各异,多以小动物、植物的形象出现,其中最普遍的是龙形。制作过程中使用日常生活工具,做到了点线结合。龙鳞、龙眼由面点制作,龙身由面线制作,点线之间借用红枣做点缀,加上色彩丰富的着色,视觉上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享受。
闻喜花馍现状及困境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非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多了解,花馍的知名度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为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理念,众多学校已将面塑教学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不断探讨面塑教学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2024年3月21日,闻喜县文旅局、文化馆、东街实验小学联合开展闻喜花馍进校园活动,非遗传承人朱雪冰在现场讲解花馍非遗文化。
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上,闻喜花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节目播出后,闻喜花馍在各大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成为流量热点,“你们的花馍也这么卷吗?”“花馍界的多巴胺”社交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等平台的热搜榜,闻喜花馍借助诗词大会赚足了流量。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加,闻喜县政府也将花馍作为“文化强县”战略的一个重点,意欲将这个古老的艺术在保护中不断创新、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花馍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导致闻喜花馍的发展存在诸多困境,梳理如下。
对闻喜花馍实用价值的关注度较低。在一些民俗活动、婚嫁、孩子生日时,大部分用的都是观赏加实用性花馍。人们对于花馍的宣传更侧重于其外观及文化价值方面,但对花馍的味道和口感这一大亮点的关注度低。
闻喜花馍的传承方式单一,缺少传承人。一方面,花馍的制作方法大部分只在一个家庭中传承。另一方面,花馍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做一个大花馍,几个人往往需要花费至少两天时间,九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这样才能制作出“完美”的花馍。闻喜花馍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技艺与当下年轻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所以学习花馍制作技艺的年轻人也相对较少。同时,还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花馍制作的冲击,现在从发酵到出锅,每一个步骤都由机器代替,大大缩短了蒸馍的时间。而且使用机器蒸馍,一次可以做出许多馍,但是机器做出来的馍,口感不如用手反复揉制的,甚至有些较为复杂的雕花上色工艺,机器做出来的不如人工精细。
传承方法大部分不能落到实处。虽然对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真正见效的却是屈指可数。例如,有人提出举办花馍展览会,但展出的地方大部分还是选在花馍知名度较高的地方,很少涉及那些对花馍不了解的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
上述问题并不只存在于闻喜花馍的传承与发展中,同样也是山西其他非遗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在数字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空喊口号,更要落到实处。
闻喜花馍发展路径
花馍样式的流行性变革。如今,闻喜花馍祭祀、祈福价值大大减少,并且只与山西省部分地区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单一、传统的历史价值与花馍大体积的现状已不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花馍亟需在样式上进行现代变革。首先要大量生产便于携带、食用的小巧款式。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有所创新。从过去传统的花馍作品延伸发展到结合当下流行元素的文创产品,诸如动漫元素、十二生肖、简易画像、小动物等特色形象,并以盲盒、公仔的方式推出,在满足大众食用需求的同时也关照到审美需求。
原材料的多样化突破。花馍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馒头,属于北方传统食品。北方的馒头与南方的馒头是不同的,南方的馒头是软、暄、柔,而北方馒头使用起面工艺,其口感更粗、硬、实。为了在口感上满足更多人的需求,闻喜花馍可顺势推出口味偏甜、口感软糯的新类型,满足更多人的食用需求。此外,在食材上进行创新,加入蔬菜水果汁,比如菠菜、火龙果等,以及当下流行的茉莉花、香芋、黑松露等口味,让口感更富有层次,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外包装的实用性、文化性创新。闻喜花馍目前的市场较小,包装十分简易且单调,多数是简单的塑料包装袋。未来,闻喜花馍要想扩大市场,就要在包装上有所突破。首先,包装需适应花馍大小,为保持食物的新鲜,尺寸较大的花馍使用真空压缩包装。其次,在包装袋上加上山西文化元素的点缀,比如运城的将军文化、关公文化。独特的文化无形中为花馍增添了艺术特色,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快闪店”与花馍体验。考虑到其除食用之外的审美价值,花馍应以手艺制作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建设花馍体验店,在周边城市进行艺术展示,大众可以参与花馍制作,在现场向手艺人学习制作技术,实时打卡拍照记录,活动结束后可以将花馍带走,并且赠送花馍精品礼物。之后推广至各个城市,制作符合当地特色的花馍样式与文创产品,形成花馍特色循环经济。如果发展势头较好,可以延续“秦晋之好”传统,让花馍走进陕西,在展示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提高生产技术。
闻喜花馍的专属“便利店模式”。花馍销售市场在无限扩大的同时,也应该有所侧重。根据市场走向推出适合当地特色的生产模式。例如,山西本土主推“便利店模式”。在山西省会城市太原,便利店数量达2700家,便利店数量之多为花馍的销售打开了另一条思路。根据市场调查,山西太原的上班族、中学生常年以唐久、金虎便利店售卖的包子、三明治、饭团等为早餐,结合花馍前期在包装、样式上的改良创新,将花馍加工成早餐投放至便利店,瞄准“早高峰”群体,扩大市场销量。
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结合上班族、中学生“行色匆匆”的特点,花馍除了在造型上吸引消费者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实际存放的问题。为了不破坏口感、不影响销售,闻喜花馍应以小包装的样式推出,搭配冷冻保鲜技术,以“耐饥、口感丰富、价格低廉”为生产理念,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占领市场。同时考虑到其便携与省时需求,结合烘烤技术,参照食物烤馍片,推出系列膨化食品,增加消费选择。
全民性非遗传承。闻喜花馍在积极寻找市场出路的同时,也应立足于非遗传承。将花馍制作融进幼儿园的手工艺创作课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对闻喜花馍的感知。将艺术展览开进小学、初中,在形状各异的花馍展示中,激发孩子们对闻喜花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闻喜花馍的种子一旦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果实就会越长越大。借助闻喜花馍“进社区”助力文化传承。结合社区居民的力量,搭建花馍展厅与手艺工坊,使人人都成为花馍故事的讲述者、花馍手艺的传承者。
构建“闻喜花馍+文化”新形态。“以文兴业”是近年来各行业发展依托的底层逻辑,放在花馍产业上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发展文旅事业,通过山西文化和旅游厅的帮助,借鉴哈尔滨、山东等地文旅事业成功的经验,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比如,推出打卡闻喜将军旅游地赠送花馍的活动。
闻喜花馍的可视化、数字化技术新应用。利用科技为产业赋能。数字化花馍是当下相较于传统更为先进的方式,将花馍造型通过可视化的网络平台、软件具象化。拍摄花馍系列纪录片,宣扬工匠精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线上花馍定制活动,根据消费者喜好生产花馍;采用3D建模技术,打造数字化花馍模型,建设数字化花馍展厅,满足大众的多样需求。
山西非遗的联动发展。闻喜花馍可采取横纵双向联合发展的思路获得经济效益。在横向发展上,立足山西本土,挖掘各地产品特色,实行联合发展的模式。比如,在闻喜当地,花馍与煮饼可以联合宣传销售;此外,还可以推出花馍与运城特色菜搭配系列,像“花馍+大盘鸡”“花馍+永济牛肉丸子面”的组合。类似的搭配思路,在山西境内任一地区都适用,要不断挖掘花馍与其他产品组合的可能,持续促进花馍产业发展。在纵向发展上也是如此,与其他省份协作,与闻喜花馍类似的产品还有陕西、山东等地的面花,多地联合宣传走合作共赢之路,花馍与其他省份的非遗、热点联合,结合双方元素,推出新形态,提高花馍吸引力。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其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闻喜花馍不仅是一件体现精湛技艺与古老智慧的工艺品,更蕴含着清晰可见的技艺和真实可感的匠心。但随着时代变迁,以闻喜花馍为代表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呈现落伍的状态,其发展任重道远。闻喜花馍与山西非遗不乏共同点,以小见大,把握时机、抓住机遇,放眼于全省,把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非遗中,联动各市县非遗一齐发展,让非遗之花开遍山西,便可“蹚出一条非遗创新之路”,同时也让目前快消费、快节奏的社会在传统手工艺品的重新崛起影响下返璞归真。
基金项目:吕梁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面花文化,播东方神韵”(项目编号:S202310812028)。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