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农的智慧结晶

作者: 隆可盈

治水兴农的智慧结晶 0

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古人创造出充分利用土地的一种“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生态系统。这样的生产模式,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这一高效的人工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因此,“桑基鱼塘”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了解。

20世纪80年代起,对于桑基鱼塘的研究进入高潮,探讨其生态结构、兴衰变迁过程与原因、综合效应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为桑基鱼塘的适时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目前对于桑基鱼塘的研究正在急剧减少。在国内,除了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桑基鱼塘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样拥有地势低下平原的长三角地区,也存在这样的农业生产结构。两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方式几乎相同,但在桑基鱼塘的发展历史中也会因为气候、水文等因素出现一些不同。而两处桑基鱼塘的现状都是逐步衰退消失的,因此从两处桑基鱼塘的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两处桑基鱼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制定针对桑基鱼塘的保护发展措施极其重要。

两地桑基鱼塘的发展历史

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桑基鱼塘的发展历史。位于珠三角地区的佛山拥有大片桑基鱼塘,而此地桑基鱼塘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盛世。当时,中原地区的移民因种种缘由南迁,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水利修筑技术,还将基塘农业的精湛种植经验传播至岭南。珠三角地势低下,历来水害频繁,宋代开始大规模筑堤,为后续桑基鱼塘模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明朝年间,桑基鱼塘种植模式大规模在南海、番禺、顺德地区推广,元代时养鱼业规模逐渐扩大。明朝初期蚕桑业的发展缓慢,基塘农业以果基鱼塘为主。

桑基鱼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正式发展始于明嘉靖年间,丝绸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珠三角蚕桑业的发展。同时,人们也发现了蚕沙、塘泥与塘鱼养殖之间存在循环农业生产关系,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桑、蚕、鱼、泥之间形成的良性循环,能够很好地成为高效经济的生产体系,这是果基鱼塘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从经济、生态两方面来说,大力发展桑基鱼塘在当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此明嘉靖年间,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景观格局已然初具雏形,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潜力。清代后期至民国全盛时期的桑基鱼塘景观便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向周边地区扩展。

清代中期丝价的快速攀升,引发了珠三角地区的废稻改桑热潮。鸦片战争之后,蚕桑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景观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然而在1929年年末,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丝绸贸易陷入萧条,蚕丝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景观规模也大幅缩减,桑地面积减少,桑基鱼塘景观的衰退严重。

1979年后,珠三角老蚕区桑地面积急剧衰退,传统的桑基鱼塘景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长三角地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的发展历史。在浙江省北部的湖州,地势低洼、雨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湖州一带兴修水利,形成了水稻田、鱼塘和桑地交叉分布、相互依存的农业结构。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持续战乱迫使北方民众沿长江水道大规模南迁至太湖沿岸,湖州人口因此迅速增长,国家经济重心也逐渐向南偏移。每逢雨季,天目山山脉的洪水涌入低洼地带,因河道不畅,洪涝灾害频发。面对这一挑战,当地民众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并将常年积水的洼地改造为鱼塘。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桑与养鱼、桑地与池塘相互依存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渐成形,最终形成了江南水乡独具特色的桑基鱼塘景观。

1929年前后开始,由于战争的爆发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湖州桑基鱼塘的数量急剧减少,规模直线下降。1949年后,湖州桑基鱼塘有了一些恢复和发展。但在20世纪末,苏南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大量农田被占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农民追逐经济效益重渔轻桑,桑基鱼塘的数量越来越少,桑——鱼——田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花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型基塘和规模化水产养殖经济模式。

中国现存的桑基鱼塘中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就是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湖州桑基鱼塘的学习研究及保护在今天来看至关重要。

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桑基鱼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地桑基鱼塘的相同点。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处桑基鱼塘虽相距甚远,却存在许多相同点。首先两地在地质上相似,珠三角与长三角都是冲积平原,珠三角是西江、东江为主的河流在入海口附近冲积形成的平原;长三角是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形成的三角洲。这种冲积平原水系发达,地势低平,容易形成洼地积水,从而由此产生了基塘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除了地质条件相似,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工商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从而在发展蚕丝业时较为方便快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两地都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发展塘中养鱼,基上种桑的立体农业模式,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另外两地的桑基鱼塘的衰败原因也较为相似,都是因为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导致丝绸业衰退,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桑业逐渐不再是当地最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从而导致桑基鱼塘逐步消失。

两地桑基鱼塘的不同点。虽然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地的桑基鱼塘存在许多相同点,但两地的桑基鱼塘仍然具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是从修建堤坝开始,进一步修建桑园围,从发展桑树产业开始,再进一步发展鱼塘产业,从而形成桑基鱼塘景观。而长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出现的原因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地势低洼而导致的洪涝灾害,从而一步步发展成为桑基鱼塘。长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较于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历史更久远。并且根据史料记载,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景观是由中原移民带来的经验所修建,桑基鱼塘景观出现较晚,唐宋时期才出现。因此由此推测,长三角的农民最先研究出桑基鱼塘农业生产模式,而在之后的南下移民中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起带去了珠三角地区,充分利用了珠三角的地势,同时也发展起了农桑业,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两地所处的纬度不同,所导致的气候不同,珠三角比长三角养蚕季节长3~4个月,蚕次多2~3次,为珠三角大力发展蚕丝产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另外虽然两地发展的都是桑基鱼塘,但对于桑基鱼塘所带来的价值,两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珠三角以对外贸易居多,更注重桑基鱼塘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而长三角地区则以解决当地生态环境为主,并且将桑基鱼塘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下来,发展了当地的蚕丝文化,更注重桑基鱼塘所带来的生态价值及文化价值。

桑基鱼塘的价值体现及保护措施

桑基鱼塘发展的价值体现。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桑基鱼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两地的桑基鱼塘都体现出了极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遗产价值。桑基鱼塘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田地改造为鱼塘,同时利用挖出的泥土筑成塘基。在塘基上种植桑树,桑叶用来喂蚕,蚕沙则作为鱼类的饲料。鱼类的粪便和塘泥则用于培育桑树,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这一模式将植桑养蚕与围水养鱼完美结合,不仅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养殖业的繁荣,实现了两者的共同进步,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当地的洪涝灾害问题,具有生态、社会价值。

桑基鱼塘在生产过程中能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产出的经济作物,包括桑蚕丝、塘鱼等等,配合上两处三角洲极佳的对外贸易位置,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经济价值。

桑基鱼塘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研究桑基鱼塘的变迁史,不仅能够从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进一步看到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史,因此桑基鱼塘有着文化遗产价值。

针对桑基鱼塘的保护发展措施。因此在研究了历史,并分析了价值之后,针对桑基鱼塘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保护发展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

首先应该加强对当地现有桑基鱼塘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发展,最大程度发挥桑基鱼塘的价值。桑基鱼塘具有涵养水源、营建生物栖息地等多种生态效应。适当保留和发展桑基鱼塘,可以充分发挥其湿地效应,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另外,桑基鱼塘的功能与结构也较为原始,因此也应该改进其结构与功能,促进其升级换代。升级桑基鱼塘的手段与方法有许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推动农牧渔深度融合,实现种植与养殖的有机结合,打造集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从而构建独具水乡魅力的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同时,广东蚕区逐渐向粤西南地区西江流域、粤北地区的新蚕区转移。改变并升级产业结构,逐步转移产业地点,都是进一步保护并发展桑基鱼塘经济价值的重要举措。

除以上举措,还可以发挥其文化遗产价值,争取将桑基鱼塘设立为世界遗产,使其得到保护与利用。“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已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与科普教育价值,多处以桑基鱼塘为主题的博物馆、纪念馆及展览逐步展开,农业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意识逐渐觉醒。

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到桑基鱼塘的多重价值之后,进一步加强对桑基鱼塘的保护及发展措施,保护我国的农业遗产。

桑基鱼塘是我国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典型的乡土文化景观。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与长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在形成、发展历史、衰败上相似,但也存在最早发展时间、发展先后顺序、一年蚕次及价值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总体来说桑基鱼塘的价值及保护都是相似的。

不能简单地关注桑基鱼塘逐渐衰减的经济效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应该加强保护及利用,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变,发挥文化价值,形成对桑基鱼塘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