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及传承发展

作者: 冯超群

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及传承发展 0

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记录着我国革命的伟大征程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革命文物作为文物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珍贵的历史财富,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在宣传我国红色传统文化,推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激励民族精神和弘扬爱国热情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革命纪念馆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一环,要切实履行责任,保护、管理和利用好革命文物,充分发挥其在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文章基于工作实践,探究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路径,希望能给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带来些许借鉴及思考。

随着当前红色文化旅游蓬勃发展,部分革命纪念馆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不足、过度利用问题也逐步凸显。此外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相对复杂,因此革命纪念馆应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精心进行资源整合,使得革命文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得以有效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精神引导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保护好革命文物,保护好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成果。革命文物保护的相关从业人员,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钻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途径和方法,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同时结合当前的先进科技,对革命文物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使得革命精神得以长久传承及发展。

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的意义

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是革命纪念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革命文物藏品是开展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素材,维护好保管好革命文物藏品,是革命纪念场馆展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对于红色文化的弘扬和红色基因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革命文物记录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是文物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的珍贵历史财富,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其在宣教我国红色传统文化,推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激励民族精神和弘扬爱国热情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包含了红色传统文化和基因,能够起到激发爱国热情,带动民族荣誉感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另外,在对革命文化保护利用的同时,有效融合革命文物中革命文化事迹和现代理念,借助当代科技实现革命文物观赏学习价值的提升,方便国民高效趣味化学习理解革命知识,在革命品质和精神的熏陶浸润下,能够有效传承革命文物所承载的革命理念和精神。

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中凸显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革命文物工作已基本形成稳定健全的保护利用机制,但是在不同地区,在加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进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革命纪念馆要保护好革命文物,保护好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成果。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钻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途径和方法,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同时结合当前的先进科技,对革命文物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使得革命精神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从总体来看,许多革命纪念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还缺乏必要的科学规划。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相对繁杂,一些县级革命纪念场馆由于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没有专门的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落后,没有及时对馆藏文物信息进行统计,文物档案工作也相对滞后。部分革命纪念馆的文物保管条件不达标,缺乏恒温恒湿的设施设备调控环境,对革命文物的专业保护措施技能缺乏,同时又加大对其利用力度,导致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不能协调一致。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意识和能力相对落后。部分革命纪念馆没有按时期或按材质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文物藏品盘点和查阅难度大,存放位置随意,没有规范的管理流程,导致许多文物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当前我国红色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的革命纪念馆成为许多红色旅游团体参观的首选场所,每天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但是部分革命纪念馆对文物保护的意识相对淡薄,对文物缺乏专业管理,导致部分文物出现损坏现象。对革命文物的研究更是滞后,没能充分挖掘出革命文物的故事和精神内涵,导致革命文物的精神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业化人才队伍欠缺。革命文物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人员必须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须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是当前许多革命纪念馆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许多管理人员从别的岗位临时调用,且大多身兼数职并超负荷工作,其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也相对欠缺,同时还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更谈不上对革命文物的研究,从而使得许多革命纪念馆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困难重重。

革命文物利用传播教育手段及模式有待创新。当前很多革命纪念馆的宣传教育主要依靠现场宣教,以及传统媒体传播。现场宣教的方式主要是在场馆通过传统讲解手段对现场观众进行宣传教育,以及青少年的红色研学和红色文化宣传等,现场宣教方式受诸多情况限制,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传播影响力不够广泛。媒体宣教主要是依靠传统媒体,借助纪录片和宣传教育片的形式进行播放,受到播放频次和时段的影响,受众范围依然有限。革命文物利用传播教育手段和模式有待创新。同时受众群体文化层次不同。参观红色景点,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达不到震撼心灵的效果,更谈不上将其消化吸收并付诸生活和工作。全民学习氛围不浓。目前,红色文化主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形成传播阵地,广大群众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缺乏对红色文化学习的动力,全民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对策探析

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要做好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建立文物信息管理数据库。首先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的相关管理制度,用制度指导工作。革命纪念馆要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需要,依据行业规范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如广西革命纪念馆近年来不断完善《文物藏品管理办法》《文物库房管理办法》《藏品登录流程》《文物库房管理员职责》《文物库房安全应急预案》和《展厅和文物库房安全巡查制度》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让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对充分保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落实,有效规范文物从业人员的行为,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建立文物藏品信息数据库。使用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以信息化的手段,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优化,将“技”和“人”的管理结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利用管理系统设置藏品的征集、入馆、审核、鉴定、账目业务、出入库业务、修复和注销等系统功能对文物藏品进行数据化管理,使得文物藏品管理业务流程更加规范,信息数据统计更加准确、方便和快捷,有利于文物藏品的有效利用和深入研究。另外,要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制度执行状况的监督,确保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制度及相关工作措施落地实践。

增强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意识,提升管理能力。与时俱进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意识和能力是文物保护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要加强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管理意识缺乏及管理能力缺失,没有科学的保管方法,就可能会导致文物信息不翔实,存放错位,账目混乱等诸多问题。所以在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做到理清底数,数据信息翔实,数据统计准确,账目清晰,流传经历和故事记录清楚等,这样才能为文物的利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打下基础。要对文物藏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可按照材质和时期进行分类存放,对不同的材质进行针对性管理。要重视文物库房的保管保存环境。文物对保护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容易受到光线、温度、湿度、空气、有害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变质、变色、腐烂和损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要使用专业的设施设备对环境进行优化,达到适合保管文物所需的恒温恒湿防潮等条件。另外还需注重文物藏品的霉变生虫防治工作,新征集的藏品入库前要对粉尘、霉菌等有害生物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每年定期对馆藏文物藏品和陈列展品进行防霉虫治理工作。定期巡查库房和展厅的温度、湿度、虫霉等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文物藏品的安全。

加强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的专业化管理首先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革命文物利用价值的最大化。要注重革命文物研究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吸收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并善于管理的人才到文物保护队伍中。也可以通过外聘文物保护学者专家等,为革命纪念馆的文物保护利用建言献策。要重视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革命文物经受着时间的考验,日常维护和修复工作尤为重要,需加强文物保护的专业科技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研究部门,构建革命文物专业保护人才库,依托文物保护专家及学者,成立专业团队。也可以通过联合科研所、高校,实现革命纪念馆和高校的教研学充分融合,实现高校定点向纪念馆输送专业化人才。另外要加强专业讲解人才的培育。革命文物大多是静态化陈列,单靠展示牌的文字和想象很难让文物故事和精神内涵深入人心,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如何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就需要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专业的讲解水平,将文物革命精神有效传递。因此要加强专业讲解员人才的培育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讲解员的专业素养和解说技巧,从而达到传递革命文物的精神和意义目的。

创新革命纪念馆文物利用传播教育手段及模式。革命纪念馆要充分延伸革命文物的传播服务功能。在利用现场讲解传播教育的同时,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推动革命文物的宣教手段和模式转型,扩大受众范围及受教范围。可以依托多媒体实现交互方式宣教。借助新媒体,把历史资源盘活,利用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赋予革命文物新的形象。比如广西革命纪念馆,在疫情期间线下场馆观众减少的情况下,借助多媒体技术,传播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以革命文物红色书信为基础,挖掘书信背后故事,在线上推出《广西红色信简》。利用便捷方式吸引受众,通过这样的交互,使得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播宣教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增强。可以借助多平台进行革命文物的宣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利用网上革命纪念馆,实现革命文物的影响力传播速度的突破。民众不但可以在家中参观学习革命文物,同时也能在评论区抒发感想,从而有效提升了革命文物的社会民众基础。延安和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就是依托这种模式全力推动了革命文化的有效宣教。另外也可以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实现革命文物文化精神的传播。例如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或者直播,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受众宣教。借助社交平台有效缩短了革命文物和参与者的心理距离,同时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受众面,实现革命文化的快速传播。革命纪念馆要精细化钻研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把革命文物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个性化进行创新,在多个新媒体渠道进行发布,可以有效增强其实效性。近年来,国内各大革命纪念馆纷纷通过这种模式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云讲解服务,通过在平台以语音和文物图片及视频的方式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烈士感人事迹,使观众随时随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铭记历史方能鉴往知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做好革命纪念馆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才能有效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相关从业人员要增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识及责任感,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途径,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贡献个人力量,不断推动革命文物工作持续前进。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