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屯垦思想及其治疆实践

作者: 陆吉康 徐孟月

左宗棠屯垦思想及其治疆实践0

左宗棠受命出征新疆收复国土,之后在新疆通过加强行政管理,推行汉文教化,采用军事屯垦、民间屯垦、军民合作屯垦的方式发展经济。左宗棠屯垦思想在治理新疆的实践中对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稳疆治疆经验至今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左宗棠率军经四年多的征战,基本扫除侵略新疆十几年的阿古柏政权。左宗棠在新疆加强行政管理,向朝廷建议在新疆设置行省,划分郡县分区治理,指出在新疆设省分区治理可提高政府各级官员的行政效率,便于加强新疆与内地省份的交流,促进新疆各个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新疆建省有利于提升新疆行政级别地位,提高行政官员的从政积极性,加强政治统治。

推行汉文教化,加强行政管理

新疆地域广大,面对阿古柏政权残酷统治十几年留下的残破城乡,民生艰难,经济凋敝的现实,加上官兵与当地民众在语言交流上有许多障碍,要在当时的新疆提高行政效率困难较多。为此左宗棠在新疆适时加强汉文教化,促进官民亲近交流,使官民渐通其情,去其壅弊。左宗棠责成新疆各厅州县加强汉文教化,做到纲目具而事易举。加强宣传政府法律,加强了解地方民情,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官吏要勤于政事,为民办实事。

减轻赋税,推广种棉,教民养蚕

左宗棠平定新疆后,即在新疆南北两路,清厘地亩,开征厘金,对当地百姓种粮征收十分之一的税率,既减轻百姓负担,又解决了部分军粮问题。新疆境内可以征收的土特产税和矿产税有当地药材、皮革、棉花、玉石、黄金、铜矿、铝矿、铁矿等等。左宗棠还设想将来在新疆建省后,以当地土特产的开发可以增加不少收入,给朝廷节省更多本该调拨给新疆的经费可达上百万两以上。随着新疆不断深入开发,可资收入的利税会不断增加,对朝廷的经费需求自会减少。左宗棠认为在新疆加强汉文教化非常重要,因为新疆是远离内地的区域,政治和文化教育比较落后,需要通过在民间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增进各民族交往,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左宗棠在新疆各厅州县大力兴办义塾,教民种桑育蚕,设局教民学习缫丝织绸布;还刊发陕儒王心敬著《井泉区田圃田说》,指导新疆农业生产。

精兵驻疆,力推屯田

左宗棠根据历代治疆经验教训,深知治军要领是士卒在精不在多。经营新疆根据实际情况要重视屯田,多练精兵,减少兵员,可以节省许多军费。左宗棠主张治理新疆的要务在于大力推行屯垦事业。1881年通过中俄外交交涉收回伊犁后,左宗棠在新疆把主要精力用在大规模实行屯田上,同时在朝廷大力推动新疆建省。面对新疆地广人稀的现实,左宗棠治理新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大力兴办屯垦,在新疆各地区因地制宜,在散地招集难民开垦耕种,在冲要之地分驻丁壮,兼开荒种地。左宗棠的屯垦思想源于他出身农民和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的传统观念。在其管辖的区域,宜屯垦处便命士兵着手兴屯。左宗棠兴屯的办法比较灵活,因地制宜实施屯垦,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在防守某一地区时不急于用兵,则兴兵屯垦。左治下军队暂无仗打时,或在等待有利时机时,则安排部众招民开垦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将来有收成则由官给价收粮,对军民均为有益。

左军在收复某一地区时抚辑流亡,督导丁壮及时耕种。官方给以籽种、农具,因地制宜,播种粮食作物。

左军在收复某一敌方占领区时安抚好降众和当地百姓,指定荒绝地亩,发给籽种、农具、耕牛,俾自耕自活。

左军整编部队时汰弱留强,在军队中对于不胜任作战任务的老兵弱兵残兵,安排他们在当地务农垦荒,按照兵屯待遇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耕种时的籽种、农耕器具方面由官方优先借贷发放,粮食收获后只需缴纳相应的粮食抵作官方所贷给的本金即可,多余的粮食可以卖给官府,按照当时市场价格收买,解决好这些精简下来的士卒。

左宗棠兴办屯垦方式灵活,左军所到之处,适宜屯垦之区则推行之。在左宗棠所率军士开展屯垦之区,数年之后,原来残破地区逐渐复兴,当地粮价依次平减。

军民合作期屯田政策

左宗棠在新疆开展屯垦事业始于哈密的军屯。当时哈密在战乱中民间困弊,官军在哈密筹款筹粮困难。左宗棠为此下令军队在哈密屯田以图解决部分粮食自给问题。左宗棠在开展军屯时对士兵进行教育和开导,使部下将士明白军队屯田的重大意义,让将士们甘心从事军屯。实践证明军屯在远离后方补给的情况下能解决军队一方面要执行作战任务,一方面需要筹备军粮,还要考虑当地民众的生存问题。左宗棠在哈密提倡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展军民合作共同屯田,在解决军队部分军粮的同时也解决当地民生粮食问题。左宗棠在哈密开展军屯要求官军爱护当地百姓,不能与民争利。实施军屯好处很多:士兵参加屯田,使士卒习惯劳苦,在未来参与打仗时保持勇猛有耐力;同时使士卒避免无战事时闲下来容易在军队中或与当地百姓发生争端,或者士兵长期闲着身体容易生病等等。

左宗棠率军进入西北大漠执行军事作战任务,考虑到后勤常有补充困难运送不及时到达的时候。左宗棠在进军西北的军事生涯中大力提倡军屯和民屯,而且把军屯事业委托给可靠的人办理,讲求效率,要求军队开展屯田事务时要委派可靠的人办理,避免出现借开屯田之名白耗官府经费。左宗棠实行军民合作屯田办法是充分吸取古今屯垦之有益经验,并善加利用屯田之策,对未来作战目标取得胜利和在地方进行有效治理起到决定性作用。

左宗棠在哈密试办的军屯和民屯卓有成效后,及时推广到官军所平定的新地区。屯垦策略对追剿各路匪众,平定战乱,起到了重要作用。左宗棠屯垦政策为平定新疆乱局后的治理提供现成的实践依据。左宗棠治军要求士兵战时能打仗,闲时能开垦屯田。左氏如此治军有利于军队养成良好的作风,平时无战事,安排士卒修建军事堡垒,或者闲时开荒种地种菜,避免士卒没事可做时到民间去滋扰百姓。左宗棠在驻军地区实行兵屯,拨一定的银两作屯田经费,挑选一些愿意耕种的士卒安排他们去开垦荒地种植稼啬。民屯交由当地地方官员据实筹办,根据具体情况在兵民合作屯田到收获时节,除去成本之外所获得收益由耕种者享有,免收数年的租税。在屯垦实践中士卒收入粮食较多,愿意从事屯垦的士卒很多。

左宗棠平定新疆乱局后,在治理新疆实践中,各厅州县根据左宗棠的布置开展屯垦事业,实行宜屯宜牧政策。新疆以天山划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北部地区气候条件更适合开垦农业,南部地区屯垦之事交由地方官员根据实情开展屯田事宜。到1880年,新疆全区已开垦熟地大为增加,收获粮食达20万石以上。

左宗棠在新疆鼓励兵民兴屯可以安定民生,丰富军队给养来源。在屯垦实践中结合各地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屯垦办法,如当地流民多,则先给流民发赈银和寒衣,先安定民心,然后拨款开垦。对于缺少耕牛的地区,左宗棠指示无牛用马,无马用骡驴,亦可使骆驼下田。如果某些地方无兽力可使,即命以三人合管一犁。为解决屯垦所需之农具,左宗棠在西北开矿冶铁,打造农具。为解决屯垦灌溉用水,左宗棠命人开渠、凿井。左宗棠治理新疆所倡导的屯垦事业对新疆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左宗棠实行屯垦主要目的是为保障军粮供应,在鼓励种麦、种稻等粮食作物的同时,也告诫部众注意因地制宜,在水草丰茂的地区鼓励当地民众从事畜牧生产造福当地百姓,在适宜畜牧的地方开展放牧事业,政府视情况,对困难百姓予以扶助,目的在于帮助困难百姓通过劳动能够自立。在新疆许多地区,百姓以畜牧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耕稼次之。左宗棠在治理疆新实践中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宜牧则牧,宜耕则耕。根据新疆不同的地区,在适合放牧的地区多养羊,羊毛可织,羊皮可裘,羊肉可食。

左宗棠治疆理念对后世的启示

左宗棠在新疆从事屯垦所拨发的经费用于采办耕牛、籽种、赈济困难民众等事项共花银两将近三百万两。左宗棠实施的屯垦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左宗棠重视推行军队屯田政策,在实践中所获利益良多。其一,军队开展屯田之后可以在民间市场上少买民粮,有利于民间粮价稳定。其二,平定某地区战乱以后招民开展垦殖事业,可使地方民众衣食有所保障,并能提供一部分军粮。其三,屯田使当地贫民,军队中的冗兵,参与耕作,军民合作垦殖,实现民粮丰则兵给足。其四,安排驻防士卒课以农事,可免士卒因懒散而发生各种可能的扰民或内部斗殴行为。左宗棠治理新疆期间能够做到关爱士卒,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为当地百姓谋发展,图福利,投入巨额经费为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服务,兴建义塾,积极推行汉文教化,加强官民沟通渠道,共同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屯垦政策造福当地百姓,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和敬重。左宗棠在新疆推行的屯垦政策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起到重大作用,对新疆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屯垦政策实现了兴边富民,凝聚民心,加强民族团结协作,为维护祖国边疆领土主权安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