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传承与发展探析
作者: 杨雯婷 王智缘 杨运红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一直保持着独特的风貌,并且形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依饭节就是仫佬族特有的、以农业文化为基础、以原始宗教为依托孕育而成的一个特殊的民俗节日。文章主要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仫佬族依饭节为例,对仫佬族依饭节的起源、文化内涵等进行梳理,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所经历的变迁进行思考,提出依饭节对于继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身份的深远意义。
仫佬族依饭节的传承文化
依饭节,又名“喜乐愿”“还先人之愿”“贺香火”等,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和东门一带仫佬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过依饭节就是祭祖、祭神及庆祝丰收、保护人畜平安的意思。它是罗城四把、东门一带仫佬族人民的一个既独特又隆重的节日。按照习俗,仫佬族的依饭节是每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自治县成立后把依饭节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在依饭节的时间安排上,各地、各姓、各“冬”不尽相同。四把新村吴姓以丑、辰、未、戌年立冬后第二个末日举行;大梧村吴姓固定在卯、未、亥年的立冬日举行;东门镇罗姓固定在闰年的立冬日举行。依饭节的来源在民间流传了多个版本,笔者挑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介绍如下。
其中版本一是,相传很久以前的某一天,野猪、野牛、野马等野兽跑出山林伤害人畜,损坏庄稼。就在危难时候,从天边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穷,赶跑百兽。她用芋头造水牛,红薯制黄牛,从此仫佬人家就有牛犁田了。大家为了感谢白马姑娘和众位神仙,便定期举行“依饭”盛会,请他们回仫佬山乡品尝劳动果实,并请他们保佑来年再获丰收。版本二是,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间,得到守监梁、吴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当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后,危难关头忽见一白衣姑娘,牵白马前来相救。始祖发迹后不忘梁、吴和白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难呈祥之日为依饭节。
从有关依饭节来源的众多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为了祈神保平安、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依饭节请的神灵不计其数,老百姓概称为“三十六路神灵”。这些神灵有来自汉族道教、佛教和南方民族的梅山教;有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来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三十六路”神灵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梅山神祇,如有梅山神王、梅山圣祖、梅山道祖、梅山圣姑、梅山大仙、梅山显圣、梅山师祖等,还有几十位历代梅山教授业先师都位列仙班,属于奉请之列。依饭师公依饭法事上,通过隆重的奉请“三元”“三天师”“梅山法主”“历代先师”等本教神祇,这是在向众人展示梅山教与神界的联系,以及他们强大的法力可以驱除妖魔。
傩面具是仫佬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是在传统的傩戏和傩仪式上使用的道具,主要出现在仫佬族的依饭节中,具有其独特的外观和象征意义。仫佬族的傩面具通常用木头雕刻而成,形状各异,面具的五官丰满而夸张,色彩鲜艳,常见的有黑、白、红等色调。傩面具通过这种夸张的造型和色彩,生动展现了人物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仫佬族傩面具的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匠来完成。以下是制作和使用仫佬族傩面具的一般过程:原材料准备。选取适合的木材作为制作傩面具的基础材料,如榉木、楠木等。初步成型。使用雕刻刀等工具,根据设计的面具样式,将木材进行初步雕刻,打磨出大致的面具形状。细节雕刻。根据具体面具的形象和表情,通过细致的雕刻工作,表达出面具的特定特征,如五官、纹饰、表情等。上色和装饰。使用天然颜料为面具上色,并根据需要添加装饰物,如羽毛、纸花等,使面具更加丰富多彩。固定和抛光。面具制作完成后,固定好面具的部件,并进行抛光和润色工作,使面具表面更加光滑。
仫佬族傩面具的传承探析
广西罗城仫佬族傩面具传承情况。根据实地调查了解到,作为文化器物,傩面具现在的保存情况仅有一套,共36个。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股长介绍,此套神木面具是由政府组织复制的,现存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解放路民族文化广场前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内,是非常珍贵的。傩面具不仅是依饭节“唱神”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道具,更是代表着仫佬族人民信奉的神灵的形象,是仫佬族傩面具区别于其他民族傩面具的重要象征。但按照调查情况看,仫佬族傩面具的传承是危险的。一是体现在数量上——仅有一套,二是体现在传承人上——十分缺少制作继承人,三是体现在制作技艺上——难以达到高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手艺制作上没有指认专门的传承人,也就不利于寻找到合适的培养人。即使是血缘传承,由于年轻一代人观念的改变和现今生活方式的不同,晚辈多数已经不愿意继承长辈的手艺。即便有,也已经很少有人能像老一辈手艺人一样对傩面具是热爱的,并且拥有专注潜心制作的精神。傩面具的传承岌岌可危,加上目前没有政府认定的手艺传承人,没有得到正名,重视度就更不高了。以实地调查的四把镇大新村大梧屯为例,最近一次以本村屯为单位举办的依饭节在2023年农历9月16举行,而大梧屯历年来节日的举行都是没有正式面具的。虽然依饭节政府大规模举办和小规模举办有出入,各个村屯小规模举办的形式和程序也都有所不同,但都面临着简化的局面。而简化的一大原因之一就是某些器具的缺少,特别是对于村屯来说,大都没有能力寻找到相应的器具,更何况是仅有一套的傩面具。根据实地走访大梧屯了解到,本屯举办依饭节使用的面具是拿纸盒剪出来的,由于没有专门的傩面具,甚至到现在已经省略使用面具的环节了。
由于实物器具的缺少而导致的依饭节日仪式的简略会让节日越来越失去特色和民族韵味,傩面具的传承刻不容缓。
从傩面具的传承情况来看,其传承的保护重点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手艺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仫佬族特有的三十六尊神的每一个面具的形象、神态都不一样,刻画的方法、技巧也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每一个面具还有不同的开光咒语,这些都是需要手艺人言传身教。政府找到并认定专门手艺传承人,授予其合法的地位。有了这个身份,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知名度和重视度,更有利于扩大培养继承人的范围和数量,培养起传承手艺的下一代。
政府要提供传承手艺需要的场地和材料经费,把傩面具的传承从手艺人各家族内重视的地位提升到政府组织传承的地位,才能提高传承积极性。
同时,还要重视制作材料的保护和利用。傩面具所需的木材,以及特殊染料的制作和使用十分有讲究。因此政府要保护相应资源。
注重传统手艺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从前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有限而只能通过繁琐的手工完成一些步骤,现今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或先进的工具来实现。融合科技能够省时省力,从而达到提高制作效率的效果。
以上几个方面如果可以逐步实施,将大大有利于傩面具的传承保护。
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
仫佬族依饭节文化传承与发展遇到的困境。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文化自身内涵丰富,不仅展现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特征与民族印记,体现并增强了仫佬族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后继无人,逐渐没落,甚至走向遗失,这绝对是中华文化的损失。
在仫佬族,对于核心文化,一般情况都是传内不传外,导致传承人群的缺乏真正能够进行依饭节演示的道公和真正掌握依饭节文化产物技艺的师傅,他们一般都是以本家为家,技艺都是由自己的子侄代代相传,绝不外传。这种传内不传外的思想,导致本来就难学且很少有人愿意去学的技艺更容易失传。
依饭节作为仫佬族民族传统节日,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上还是有一定的隔阂。但如果依旧坚持传统而不革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话,终究是会被社会淘汰的。因此,依饭节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变革自身,适应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文化表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古时候很多繁琐的仪式准备工作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实行,当时是因为科技水平不高,人们只能通过人力来进行一些工作,而现在可以使用一定机器来代替手工,这样就不必浪费过多时间和人力。除此之外,从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在仪式过后要举办的文化活动过于单一,可以根据现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做出一些改变,适当增加一些具体的文化活动。例如,仫佬族依饭文化节除了有体现特色的民俗项目展演外,还有书画、摄影、奇石、根艺、盆景展等更好地满足大众审美文化需求。
由于年轻人对依饭节文化的关注度降低、传承者的缺乏与依饭节文化如何跟进时代发展等问题,依饭节文化在走向流失。所以,传承、创新发展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刻不容缓。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于社会实践。如果我们想要依饭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历久弥新、兼容并包,需要参与到实践中,并且不断创新。故而若要让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创新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依饭节在祭祀活动中,诵读经书中道公不止用一种语言,还涉及仫佬语、土拐语、壮语,汉语。仫佬语与土拐语口口相传,因懂得仫佬语与土拐语的老人越来越少,而青壮年与少年仫佬族人多数不会说仫佬语与土拐语,造成了文化缺失。并且道公在请圣环节中,唱腔千变万化,难度较大。此时,就需要创新传承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影音录制,将正在流失的文化及时记录,并与时俱进,优化部分内容,使其更易传承;再上传到b站、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吸引人们观看并学习。借助网上平台,让大家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等的限制,观看仫佬族傩面具的制作过程,引起人们的兴趣,进而让感兴趣并且想要学习的人们进行线上学习,网上平台的评论功能可以让大家进行咨询与讨论。同时,发布的仫佬族傩面具的学习视频要注重质量,以自身的高质量视频形成“自来水效应”,提高传播度,扩大其影响力。
要大力挖掘依饭节的内涵特色,笔者调查了解到,参加依饭节的人员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和小孩很少参加,这就有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可以面向年轻人生产一些依饭节相关的文创产品,通过小物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并加入依饭节的一些特色文化元素。文创产品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年轻人就可以生产一些精美的、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物件,用当代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将依饭节的小故事、仪式过程、精神传承等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丰富产品内涵,还能够推进文创产业发展,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年轻人对依饭节的了解;还可以在依饭节举办前期,通过节选一些只有在依饭节当天才特有的小活动,以比赛兑奖品的形式,在街头向年轻人宣传依饭节文化,以兑奖品的形式,不仅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依饭节,还能让大家接触依饭节活动,激发大家的兴趣;除了这些,还可以鼓励手艺人到街头制作依饭特色道具,如傩面具、剪纸“彩银”等,不仅能让大家看,还提供机会让大家参与,一起体验制作过程,使人们在参与中得到快乐,感受依饭文化内涵。
只有年轻人参与依饭节,让他们真切体会了节日的氛围,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内心对民族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承人的培养是依饭节能继续传承下去的关键。面对仫佬族人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政府部门应该对老辈人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放开思想,传授技艺给能够传承、学习的年轻人,并给予资金资助来鼓励年轻人向老辈人学习相关技艺。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传承机构或者开培训班,体现出政府的重视程度,并集合一定的资源,提供给教与学的人使用。
这些措施政府都在逐步开展,但效果尚低,原因的关键还是在于宣传的知名度太低,吸引不到年轻人传承技艺。而想要引起年轻人的重视,就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创新吸引方式: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制作时尚的宣传海报,吸引目光,并招募一些志愿者定期面向年轻群众做宣传活动,分发宣传册,扩大影响力,宣传册上的图案和语言要时尚、有趣,特标出学习福利和点明传承依饭节文化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激发年轻人的传承热血。
跨界资源多元整合。在这个“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的时代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展演直播的方式宣传依饭节文化,让一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可以了解到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实现“依饭文化+互联网”的融合利用。在中小学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增加民族依饭节相关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加强对本民族传统节日依饭节的了解,实现“依饭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可以在博物馆招聘依饭节专门解说员,为参观的人们解说依饭节相关文化,实现“依饭文化+博物馆”。
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作为当地文化的代表之一,不断传承和发扬着。本论文通过对该节日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传承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该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同时,也指出了该节日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促进该节日的持续发展。期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2210605011。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