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切”
作者: 马若婷
“切”在洛川方言中作为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单用,也可以用在祈使句、陈述句和疑问句中,一般只用在句子末尾表达轻蔑、怀疑、命令、催促、感叹等意义。“切”有时会被认为是“起咧”的合音,但两者在用法上存在差异。“切”在洛川方言中具有多种语气和情感的表达功能,其意义、作用也会受到语境、心理因素的影响。
洛川县,后秦建初八年(393)置县,迄今1631年历史,隶属陕西省延安市,因洛水流经境内而得名。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靠黄龙,南接白水,西与黄陵、宜君毗连,北与富县、宜川相邻,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2012)的划分,洛川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洛川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独特特点,其中语气词“切”被广泛使用,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
“切”的来源
王福堂在《方言本字考证说略》(2003)中提道:“考证工作一般要结合音义两个方面来考虑,即音义两方面都必须符合,还要尽可能利用文献材料作为证明。”游汝杰在《汉语方言学教程》(2016)中提道:“在记录方言词的时候,如果这个词本字不明或者本字太生僻,就选用一个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被选用的字即是‘方言同音字’。”笔者结合“[tɕʰiɛ]”作为语气词时的读音并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tɕʰiɛ]”与“切”最为接近,因此将“切”作为“[tɕʰiɛ]”的方言同音字。
语气词“切”
洛川方言中“切”读[tɕʰiɛ55]和[tɕʰiɛ51]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文章只讨论读轻声的语气词[tɕʰiɛ]。
“切”单用时有轻蔑、不屑、责备、怀疑、不服气之意:
(1)~,无聊!
(2)~,我写完了!
(3)~,我没迟到。
(4)~,你还要?
(5)~,你都没感觉到。
(6)——我能把这修好。——~,你试试。
(1)-(3)中的“切”是轻蔑、不屑、无视的意思;(4)(5)中的“切”相当于“哼”,有生气、责备之意;(6)中的“切”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不满、怀疑、不服气,是听话人情绪的一种发泄。
“切”在祈使句中相当于“了”或“去”,有命令、劝阻之意:
(7)把窗关了~。
(8)把纸撕了~。
(9)安静坐着~。
(10)把门锁上~。
(11)别瞎捣乱~。
(12)休息会儿~。
(13)喝点水~。
(11)中的“切”相当于“了”,其余的相当于“去”。(7)-(11)中的“切”表示命令,有强制之意,去掉“切”语气就会相对缓和。(12)(13)中的“切”表示劝阻,带有少量强制之意,去掉“切”语气就会相对缓和。
“切”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了”“去”“去了”或“咧”,使用频率较高,有多种意义:
(14)你快,我走~!
(15)把裤洗了~。
(16)快走~!
上述例句中的“切”有催促之意,(14)(15)中的“切”分别相当于“了”“去”,(16)中的“切”是一个语气词。(15)去掉“切”有提醒之意,而加上“切”有催促之意,强调立刻、马上。这里的语气词“切”起到了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17)吃饭~。
(18)学习~。
(19)你拿一个剪子~。
(20)他试新衣服~。
(21)我锁门~你给进来了。
(22)我吃饭~又叫开会。
(23)这就走~。
(17)(18)中的“切”相当于“去了”,(19)(20)中的“切”相当于“去”。值得注意的是(20)-(23)中的“切”有准备之意,即“他正准备试新衣服去”“我正准备锁门你给进来了”。(23)中的“切”相当于“了”,即“这就准备走了”。
(24)这下下雨~。
(25)明下雪~。
(26)我不等你咧,我走~。
上述例句中的“切”也相当于“了”,但(24)(25)中的“切”有推测之意:说话时还没有下雨或下雪,说话人根据天气的阴晴变化和经验推测应该要下雨或下雪了。试对比(14)和(26)中的“切”,因为语境的不同导致表达的情感不同:(14)有明显的催促之意,而(26)只是表明“我先走了”。所以“切”的语义表达也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27)都五十岁人~!
(28)把你再细死~!
上述例句中的“切”相当于“咧”,表达感叹的语气。试将句子补充完整:“时间过得好快,都五十岁了”“这都舍不得,你咋这么小气”。
(29)你把钥匙拿好,不要遗了~。
(30)你不要把碗打了~!
上述例句中的“切”都是句末语气词,但加上和去掉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去掉“切”都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叮嘱,说话人带有生气、责备、再次提醒之意;加上“切”也是叮嘱,但语气比较缓和,带有开玩笑的意思。
(31)快对咧~!
(32)吼死~!
上述例句中的“切”也是句末语气词,但表达的意义与(29)(30)不同:(31)中的“切”是不耐烦、不相信,不赞同对方说的话。(32)中的“切”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不满、不耐烦的情绪。
(29)(30)中的“切”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而(15)(32)中的“切”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也是语境的不同造成了“切”作用的不同。
综上,“切”在不同语境的陈述句中相当于“了”“去”“去了”或“咧”,表达催促、准备、推测、提醒、开玩笑、感叹、不满、不耐烦等意义,具有加强语气、减缓语气的作用,并且同一个句子加上“切”和去掉“切”所表达的语气、态度、情感等并不相同。
“切”在疑问句中表示询问,相当于“去”“吗”或“呢”,有询问、准备、商量之意:
(33)你到哪达~?
(34)你跑地里干撒~?
(35)你弄撒~?
上述例句中的“切”表示询问,相当于“去”,其中(35)中的“切”有准备之意,即“你准备干什么去”。
(36)你不吃菜光吃米饭~?
(37)你不学习光打游戏~?
(38)打篮球还是打排球~?
(39)简单说还是详细说~?
(36)(37)中的“切”相当于“吗”,在语流中语调略微上扬。(36)(37)去掉“切”语气会加强,带有责备、谩骂之意,加上“切”语气相对缓和,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提醒。(38)(39)都是选择疑问句,“切”相当于“呢”,加上“切”比去掉“切”语气相对缓和,带有商量的意思。
(40)你去不去~?
(41)我去不去~?
上述例句中的“切”都是句末语气词,有缓和语气的作用。(40)去掉“切”只是单纯询问“你去不去”,而加上“切”有言外之意:说话人实则想表达的是不想让听话人去,希望得到听话人否定的回答。(41)同理:去掉“切”只是单纯询问,加上“切”的言外之意是说话人不是特别想去但不好直接说明,希望通过询问从而得到否定的回答。所以“切”的语义表达也会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并且会有言外之意,这也体现出说话人与听话人在某种情景下交流的一种默契。
(42)你走那么快咋~?
(43)把你张滴咋~?
(44)急滴咋~?
上述例句中的“切”都是与“咋”一起使用组成句末语气词“咋切”。“咋”本身就表示疑问,是“怎么”的意思,与“切”连用相当于“干什么”。通过例句可以看出此处“干什么”的意思主要是由“咋”带来的,“切”仍然是语气词,具有增强语气的作用。
(45)你再吃~?
(45)中的“切”用在动词后表示询问,意思是“你再吃不吃”。
这里简单讨论“切”在动词后面的用法:“切”不能用在判断动词、形式动词和关系动词后,很少用在心理活动动词后,如不能问“是切”“进行切”“予以切”,也很少问“喜欢切”“恨切”“希望切”,用这些动词进行询问只能采用“V不V”的方式,即“是不是”“进行不进行”等。“切”只用在单音节动词后,如可以问“你走切”“你在切”“你会切”,而不问“你学习切”“你愿意切”,在询问时会将双音节动词变为单音节动词,如不问“你学习切”而说“你学切”等。“切”在动词后进行询问相当于询问“V不V?”,如“你再吃切”即“你再吃不吃”。
综上,“切”在不同语境的疑问句中相当于“去”“吗”或“呢”,表达询问、准备、商量等意义,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并且会有言外之意。
“切”和“起咧”
“切”用在一些疑问句中被认为是“起咧”的合音,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46)a.你到哪达切?(事前问) b.你到哪达起咧?(事后问)
c.你弄撒切?(同a) d.你弄撒起咧?(同b)
e.你跟我爸到哪达切?(同a) f.你跟我爸到哪达起咧?(同b)
对上述例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疑问句中表示询问,用“切”时都是事前问,用“起咧”时都是事后问。
试对a、b加上后续句以便于进行对比:
a.——你到哪达切? ——我准备到学校切。
b.——你到哪达起咧? ——我刚到学校呵咧。
这也表明在询问时要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状态、语境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语气词,语气词的使用会影响说话人的询问以及听话人的回答。
文章梳理了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切”在各句类中的多种用法、意义和作用,发现“切”在使用过程中相当于“了”“去”“吗”“呢”等,能够表达轻蔑、怀疑、命令、催促、感叹、不满、询问等多种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加强语气、减缓语气、表达情感等作用。同时还将“切”和“起咧”进行了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语气词的不同特点和用法。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