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与制作技艺
作者: 刘欣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土家族传统服饰体现了土家族的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等,是流动的民族文化艺术经典。现从土家族服饰类型入手,剖析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并揭示其重要意义,同时针对土家族传统服饰中的织锦技艺进行探讨,以此扩大和提高社会对土家族服饰的了解,促进土家族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土家族是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现集中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地带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服饰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表象,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独特个性。
土家族传统服饰类型
土家族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展现,更是该民族历史、信仰、审美及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它们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中,维系着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连续性。土家族服饰根据穿着者的性别、年龄及特定场合精心设计,每一种款式不仅承载着独特的实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
首先,按穿着对象分为以下三种。
男性服饰:土家族男性服饰质朴、简洁而不失庄重。成年男子通常头裹“人字形”青丝帕或白布帕,帕长2~3米;最初的上衣为经典的“琵琶襟”,带铜纽扣或布扣,衣边则贴有梅条和绣“银钩”,后来慢慢演变为满襟衣和对胸衣,尤其是青年偏好对胸衣,以五至七对布扣装饰,配以青蓝布裤及高粱面制成的厚底鞋,体现出土家男儿的刚毅与朴实。
女性服饰:土家族女性服饰较为细腻多彩,头巾长达1.7~2.3米,包裹形式多样,上衣设计形式丰富且特色鲜明,如大襟衣简约大气,银钩衣精致镶边,三股筋衣边细领高。少女服饰朴素,少花纹图案,而婚礼上新娘所穿的“露水衣”则红艳夺目,绣工精湛,象征幸福美满。土家族女子所穿的绣花鞋颇为讲究,不仅鞋口处用滚边挑“狗牙齿”,其鞋面用料为丝绸,尤其是鞋尖正面还专门使用青、红、黑、蓝、白的五色丝线,精巧绣成各种形态逼真的花鸟虫鱼,一针一线都诉说着温情与祝福,不仅是行走的艺术,更是情感传递的媒介。
儿童服饰:土家族儿童服饰突出表现在帽子上,尤为注重装饰性与祈福寓意。不同季节变换的帽子如紫金冠、冬瓜圈、狗头帽等(图1土家族儿童帽),不仅形式丰富,还绣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等吉祥图案,以及银制菩萨装饰,寄寓了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按使用功能及特定场景来分还包括:婚礼服、丧服、节日盛装、日常便服等,也各有特色与代表性。其中新娘穿的“露水衣”,包括一袭露水衫、一双露水鞋、一片露水巾与一把露水伞,整体以鲜艳的大红为主色调,衣身飘逸,在上衣领口、胸襟和袖口处分别用黑色、蓝色布条镶嵌或滚边,其图案花纹繁复华美,下身着大红八幅罗裙,或百褶裙。服饰间点缀着银光闪烁的饰品,寄托了土家女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富足安宁的期许。而新郎则身着长袍配以马褂,头戴包巾,色调选取深邃的黑灰,同样绣有细腻吉祥的图案纹样,展现出庄重与稳重。
土家族传统服饰特点及文化内涵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美学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不论年龄性别,土家族成员皆偏爱穿着无领、滚边、右衽开襟的衣物,这些衣物的边缘与领部常被赋予精美的刺绣装饰,针脚细密,色彩斑斓,不仅展示了土家族卓越的手工艺水平,更蕴含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多居住在高山茂林之地,农耕文化和山区文化在服饰上得以充分展现。土家族传统服饰设计巧妙地融合了生活实际需求与审美追求,兼顾适用性与美观,成为民族特性的直观反映,深刻体现了土家族质朴勤劳的本质。据《思南府续志》记载:“闺中妇女向织土布,阔二尺,纱粗缕疏,乡民染蓝色,以资蔽体。”这是土家族服饰装扮的最初形式。在长期与自然共生的生活中,土家人发展出了一套既适应山区劳作又不失美观大方的着装风格。他们的日常服饰以简朴实用为原则,宽松剪裁,结构简单,不仅利于日常劳作时的身体活动,也适应了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衣短裤短的设计有助于散热透气,而宽大的袖口与裤管则便于从事农业及其他体力劳动,既实用又舒适。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绣饰的精致图案与花纹,生动演绎了这个民族对智慧美学的独到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在细腻的针脚下,鸳鸯、喜鹊、牡丹、并蒂莲等图案跃然衣上,鸳鸯戏水寓意夫妻恩爱,喜鹊登梅预示喜事连连,凤穿牡丹则象征富贵吉祥,这些图案以含蓄而浪漫的方式,传递了土家族纯真质朴的婚姻观和生活哲学,也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融合发展性和多元文化的吸收包容性。尤其是土家族男子的大红袍上的白虎图腾与西兰卡普织锦,彰显出土家族男性的英勇、刚猛与尊贵,更借由“福”“寿”“喜”等字符,寄托了族人对长寿、康宁、喜乐的深切愿望。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文化的瑰宝,其纹样设计融合了自然界与几何艺术的精髓,如“岩墙花”“钩花纹”等,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人类智慧的精巧,更蕴含着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和谐生活的追求。方胜纹、如意纹、盘长纹等传统符号在服饰上的运用,则进一步强化了服饰的文化内涵,象征着连绵不断的幸福与完满,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简单纯真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服饰色彩的应用,是一个集审美、情感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综合体现。通过色彩的使用与搭配,土家族人民不仅展现了对和谐与美的不懈追求,更是表现出土家族朴素的文化心理和风情习俗,展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自信与精神风貌。
土家族服饰在色彩运用中有着尚白、红、黑三色的习惯。白色,多认为源于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崇拜,而尚红、尚黑,应该来自《后汉书》所记载的赤、黑二穴的传说故事。以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例,红色在西兰卡普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庄重的黑色相互衬托,辅以蓝、黄、白等明亮色彩的点缀,不仅体现了土家族对祖先潜在的民族情感,也展示了其对色彩心理效应的深刻理解,彰显出一种在对比中寻求平衡,在差异中追求和谐的美学理念。
土家族日常着装的色彩选择,同样富含深意。男子常服偏爱青、蓝、白等自然色调,这些颜色不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也反映了土家人崇尚自然、追求俭朴生活的态度,展现出一种质朴而不失豪迈的气质,体现了与自然友好共处的生活哲学。
相比之下,女子服饰的色彩则更为绚烂多彩,常以“鹿子闹莲”“喜鹊闹梅”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进行染制,这些图案色彩丰富,冷暖相宜,肌理细腻,通过部分烘托与细节刻画,提升整体美感,创造出既生动活泼又高度协调的美学视觉效果,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如新娘所穿的“露水衣”,通过鲜亮的红色,营造出喜庆氛围,体现了土家族在重要仪式上对色彩象征意义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服饰色彩来传达正面情绪的独特智慧。
土家织锦及织造技艺
土家族传统服饰承载着本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虽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但仍然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构成,仍然值得传承和发展创新。土家族织锦技艺作为土家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对其深入研究,就是最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西兰卡普”又称“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织锦,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织锦技艺成为衡量土家姑娘身价、贤良的主要依据。因此,在过去土家族的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织锦,待到出嫁时,不论织锦数量多少,都要作为嫁妆带到男方。此外,西兰卡普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比如祭祀、婚丧等,都会派上用场。
土家锦是以丝、棉、麻为主要原料的传统手工织锦艺术,其工艺极其复杂。西兰卡普作为典型代表,采用了土家族特有的挖花技术,即“通经断纬”,这一技法允许在织造过程中灵活变换纬线的颜色,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该技法主要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系列。“对斜”平纹素色,以简约平纹展现织物自然纹理与线条美感,色彩虽单一而不单调;“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则利用斜纹技艺与多彩搭配,创造出生动绚丽的图案效果。
完成一幅西兰卡普,需要历经纺捻线、染色、倒线、打桩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花织锦12道工序,每一步都渗透着土家织女的心血智慧,成为土家族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从最初精选天然纤维纺捻成丝,到以天然植物染料浸染,色彩斑斓中蕴藏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再到细致的倒线、牵线,确保图案设计的精准实施;紧随其后的装筘、滚线、捡综、翻篙等复杂操作,无一不体现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对织物结构的精妙控制。而捡花与捆杆上机,则是智慧与艺术的预先布局,织布与挑织,尤其是采用挑战性的“反织法”,更是在经纬交织间实现了从简单到繁复的创造性转化。
传统手工制作的西兰卡普,仍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图2西兰卡普织机)。织机构造精巧,集机头、滚板、综杆、竹筘、梭箱、踏杆、滚轴、线筒、挑杼、撑杆、地钉及布鸽组件于一体。其传动机制借由竹竿牵引绳索,继而绳索驱动杠杆系统,联动综杆升降,巧妙编织出多样组织纹理。运作动能源自操作者双脚的蹬踏,经纱张力调控依赖操作者腰力,纬纱的送入与紧固则全靠双手技巧,体现了人机协作的默契与艺术。整个织造的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磨炼,更是一场文化与精神的接力,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高超织锦技艺与非凡创造力,使得西兰卡普不仅是一件生活艺术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土家族传统服饰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土家族智慧的结晶。土家族服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其文化特性并没有丧失,文化内涵反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我们应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方式,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使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