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钦州三娘湾观鲸游的华章铺展
作者: 潘才禄
旅游业的开发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营造起政府、社会、民众、游客等主体协同推动观鲸旅游发展的局面,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民众参与、游客反馈的旅游发展模式,联通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海域,推动富有海洋特色、地域特色的观鲸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滨海旅游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属于鲸类海豚科,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的美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中华白海豚是独特物种资源,在观鲸旅游方面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保护和开发的任务也很艰巨。三娘湾是中华白海豚之乡,位于北部湾沿岸,向东与北隔海相望,往西与防城港相邻,地理位置优越。2021年“三娘湾”“犀丽湾”景区国内游客接待量为281万人次,同比增长592.41%;旅游消费26.7亿元,以旅游发展推动周边群众间接经济收入达10多亿元,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向好态势。观鲸旅游以海域鲸豚为基本要素,以海洋生态为前提。高质量发展观鲸旅游,既要追求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可持续,注重生态效益。观鲸旅游高质量发展,是顺利完成《钦州市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钦州发展向海经济、壮大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与文献梳理
对于观鲸旅游,彭重威等指出游客对中华白海豚观光游的满意度与白海豚的遇见率息息相关。吴静激等从游客IPA视角分析了滨海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戴艳平分析了三娘湾滨海旅游开发思路定位与项目。闫士华对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研究。潘顺安研究了渔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这些研究主要从三娘湾景区、项目、游客、白海豚数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探讨三娘湾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向海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海洋越来越关注,观鲸旅游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钦州三娘湾观鲸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观鲸旅游知名度不高,北部湾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海的潜力有待开发。钦州三娘湾地区观鲸旅游知名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娘湾地区观鲸旅游没有形成特色品牌。观鲸旅游就是纯粹观赏,有时候甚至游客还看不到白海豚,观鲸旅游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造出具有滨海特色的知名品牌。二是游客群体也侧面反映了观景旅游影响力不足。经实地抽样调查,在223名游客中有72%的游客是广西区内的高校大学生和本地居民,其他省份的游客极少。从游客来源分析,可见三娘湾观鲸旅游仅仅在广西区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外的影响力甚微。基础设施不完善,与区外观鲸旅游点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也不同程度影响观鲸旅游品牌发展。
观鲸旅游项目活动单一,4—10月是中华白海豚出现在三娘湾海域的主要季节,其中6—7月、9—10月为白海豚出水觅食、求偶的高频季节,这些时候要精准设计观鲸配套旅游项目。同时,与观鲸旅游相辅相成的海上旅游项目有待进一步开发。三娘湾可以开发的生物资源如青蟹、大蚝、对虾、石斑鱼以及中华鲎、水母等海洋资源丰富,观光旅游发展前景巨大;此外,海上冲浪、海上自驾游等海上旅游项目也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观鲸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对于观鲸旅游项目而言,文化内涵是其内在的灵魂,是三娘湾地区观鲸旅游项目与其他旅游项目的本质区别之处,是特色所在。然而,当前的观鲸旅游就是参观,缺乏文化内涵,而且游客在出海时很少看见海豚。观鲸旅游项目设计上也没有涉及钦州地域文化,对于海洋、坭兴陶等元素没有融入进去。缺乏特色的文化元素,往往很难给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观鲸旅游后体验不佳,近年来三娘湾出海赏鲸旅游项目各项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发展模式也由个体经营发展到如今的快艇队承包模式。快艇是渔民带领游客出海的主要出海设备。出海工具主要是经过简单改装过的快艇,可搭载约8名游客,船上空间狭窄,活动空间小。其配备一个简单帆布棚,甚至一些船是露天式船只,夏季太阳大时游客还有可能被暴晒,对于游客而言,出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游客参与旅游的意愿。游客普遍希望在观鲸旅游过程中能够获得科普认知,开阔眼界,包括了解鲸豚类知识和赏鲸细则等。但由于从业人员为当地居民,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相对不高,缺乏科学专业的导游理念和实践,具有一定随意性,在游客赏鲸过程中不能提供科学的赏鲸知识讲解,影响游客的赏鲸体验。
协同推进钦州三娘湾观鲸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做好制度安排,要从全局的高度科学做好观鲸旅游发展规划,着眼海洋特色去规划开发,从岛屿、沙滩、饮食等海文化相关元素着手,突出特色,描绘观鲸旅游相关体系未来发展的蓝图。一是要统筹观鲸旅游基地的开发,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统筹资源,明确旅游开发范围,服务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二是要科学规划三娘湾观鲸旅游基础设施质量提升工程,总体提升三娘湾的风貌,为三娘湾观鲸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科学制定旅游规划路线,整合文旅资源,形成多方互通的观鲸系列旅游路线,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实践体验、科普推广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要充分联动,做好规划的审核确定,广泛听取意见,增强制度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四是要融入海洋文化与海洋科普。强化海洋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深化海洋特色与地方特色,打造海洋性鲜明的亮眼文化标识。四是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要做到引育并举,引进外来人才和培育当地人才,要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可以考虑定向委培专业人才;同时,要大力引进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和返乡人才,不断提高景区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素养,实现景区科学化管理,为景区的宣传、管理、服务和运行提供人才保障。五是要注重政策联动,广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首先,要通过政策引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旅游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多样化。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指导,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观鲸旅游和生态保护。其次,要促进当地淳朴民风的形成,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也要关注游客的需求,为游客留下良好的旅游印象,让游客从心底里能够主动为三娘湾地区观鲸旅游代言。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赋予观鲸旅游文化内涵,三娘湾位于北部湾热带海岸景观区域,生态类型丰富且物种多样,有着悠久的渔业历史文化,三娘仙女和伏波将军的传说更是千古传诵,闲暇弹八音的传统依然存在。此外,在生态文明不断深入推进下,海洋生态文明也有所发展,海洋生态文化也成了三娘湾的重要文化元素。文旅部门要深入挖掘三娘湾地区的海文化、海岸文化、历史传说、音乐传承、鲸豚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元素,形成以海洋特色为主要标志的三娘湾地区文化体系。并在开发观鲸旅游项目中,注重融入这些文化元素,形成独具海洋特色,彰显地域色彩的观鲸文化旅游项目,赋予观鲸旅游鲜活的文化元素,从而推进观鲸旅游文化内涵的融入,在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使游客在观鲸旅游中能够体会到多样的三娘湾文化熏陶。
创建特色品牌项目,开拓观鲸旅游产品,要充分利用三娘湾水域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开拓观鲸旅游、沙滩、红色、坭兴陶等元素,融合文化与旅游,打造“观鲸旅游+”文化旅游项目,彰显海洋性和地域性特色。一是赏鲸旅游与景区内其他景点资源相互整合的方式,开发“观鲸旅游+”模式。如观鲸游与“渔家乐”模式结合,在近海岸开展“赏鲸船+垂钓、撒网捕鱼”的系列活动;二是在广阔的沙滩上实施“沙滩+”战略,深入挖掘旅游产品深度,增加游客体验,由景区提供场所和服务。如开发“沙滩+露营、野餐”模式,增加游客亲子、康养、度假旅游体验;开发“沙滩+婚礼”模式,举办拍婚纱照、求婚等喜庆活动;三是挖掘红色故事,推行“红色”旅游模式。如参观廉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景点。建设党史教育基地,重温革命路,吸引游客、各中小学学生、党员干部打卡红色教育基底,传播革命故事。四是引入钦州特有的坭兴陶产业,建设集参观、制作为一体的坭兴陶游玩体验馆。吸引游客参观坭兴陶文化工艺品,了解和传播坭兴陶文化;开设可制作以海豚、贝类等为主的简单工艺品、纪念品的游玩区域,让游客体验简单坭兴陶手工制作。
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游客服务,硬件设施是门面,软件基础是支撑,总的思路就是要各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工作的局面。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观鲸条件。住建部门要完善相关出海基础设施,使配套设施满足安全条件以及游客基本需求,满足游客多样旅游需求;海洋部门要引进不同的类型的出海船只,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出海船携带紧急救生设备。为了减少船只运行对白海豚活动的影响,提高观赏效果,可以引进轻型、噪声小的游艇,如“探险者号”游艇。二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出海赏鲸遇见度。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赏鲸旅游产业,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来准确追踪白海豚出没的海域和时间,提高观鲸旅游遇见度。如台湾花莲,赏鲸旅游就利用先进卫星导航、鱼群探测器等现代仪器,精准的探测到把握鲸豚出现的海域、时间和行踪,大大提高了出海赏鲸的遇见度。对此,科技相关部门可以与高校或企业强化合作,共同研发出可以探寻中华白海豚群体的探寻仪器,把握中华白海豚行踪,辅助精准开展相应旅游活动。三是要提供专业化观鲸服务,提升过程服务水平。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观鲸旅游活动。线上服务就是利用宣传部门的权威信息,向游客公布可出海赏鲸的前提要求,提高游客预期。通过加强景区与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组建赏鲸适应度分析团队,利用专业技术,气象部门对三娘湾的天气、浪级、赏鲸适应度进行预测并及时上传指定平台,为游客出行提供指导和帮助;线下服务,也就是在观鲸过程中提供专业化观赏服务,包括观赏工具、过程服务。在观赏工具方面,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如双筒望远镜(10倍)、水下听音器、长焦镜头的照相机等赏鲸工具,提高游客多样观赏体验;在过程服务中,提供相关专业讲解服务。通过加强出海工作人员的培训,系统培训赏鲸细节和鲸类知识,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整合旅游路线设计,形成滨海旅游体系,要科学设计旅游路线,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实践体验、科普推广等多方位、多角度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文旅部门要充分整合钦州滨海旅游资源,在观鲸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强化滨海旅游的建设,如钦州港、三娘湾、犀丽湾、月亮湾等共同推进,结合钦州港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形成钦州滨海旅游体系。同时,也要结合平陆运河、龙门跨海大桥等建成后的旅游预期效果,科学规划滨海旅游发展。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区域文旅合作,推进滨海旅游“钦北防”一体化共同建设、共同发展,联合北海和防城港共同打造观鲸旅游基地建设,共同营造北部湾地区滨海观光旅游胜地。
当前,向海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能,观鲸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要营造起政府、社会、民众、游客共同推动观景旅游发展的局面,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民众参与、游客反馈的共同发力模式,不断创造多样化条件,推动富有海洋特色、地域特色的观鲸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滨海旅游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不断推进钦州市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2KY0364)。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