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发展动向

作者: 齐飞 马兆亮

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发展动向0

地质博物馆作为地质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展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知和理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公众对地质博物馆的展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关注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发展动向,对于推动地质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重要性

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是地质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地质科学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展陈工作,地质博物馆可以将地球的历史,将岩石、矿物、矿石、化石、地质遗迹等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公众,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认识地质资源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公众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认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质博物馆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可以向公众普及地质学知识,提升大众对地球科学的了解和兴趣。展陈工作做得好,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展陈工作是保护和传承地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地质博物馆通常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地质标本和化石,通过展览可以展示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让更多人领略到地球历史的魅力,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地质博物馆的展陈还承担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通过生动的展览和解说,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地质现象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精彩的展陈还能促进地质博物馆的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一个设计精良、内容丰富的展览,能够吸引媒体和游客的关注,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推动地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观众对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他们不仅希望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还希望了解地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以及地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各方面最新讯息。地质博物馆作为文化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展陈工作应更加注重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高质量、多样化、新颖的展览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展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手段为地质博物馆的展陈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的展示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需要引入新的展示技术和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体验等,以提高展陈工作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也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参观体验。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地质博物馆也需要与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跨界融合,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这要求地质博物馆在展陈工作中注重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和互动,提高展陈工作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地质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跨界合作越来越普遍,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丰富地质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还可以提高展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发展策略

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更新展陈理念。传统以“物”为中心的展陈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地质博物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展陈理念,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地质科学的魅力和价值。

内容创新是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核心,在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应积极探索内容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应深入挖掘地质科学的内涵和价值,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展陈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结合地方地质遗迹和矿产资源,推出以“地质奇观”“矿物宝藏”等为主题的展览。应关注地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及时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到展陈工作中。此外,还可以结合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推出互动性、趣味性强的展览项目,如虚拟现实体验、互动游戏等。

在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提升展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注重展示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展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应推广数字化展陈技术,将展品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让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应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参观体验。此外,还可以利用互动投影、触摸屏等多媒体设备,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在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应积极拓展跨界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可以与其他文化机构、旅游景区等进行合作,共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可以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素质教育机构等合作举办联合展览、文化沙龙、研学等活动,可以与旅游景区及企业合作推出地质科普旅游线路等。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活动。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丰富地质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还可以提高展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案例分析

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例,该馆在新时期展陈工作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馆注重内容创新,推出了以“生命·湿地”“矿彩流韵”等为主题的展览项目,展示了安徽丰富的自然资源,普及了地学知识。

“生命·湿地”主题展览以安徽省湿地资源为展示背景,围绕“生命”为题眼,重点介绍了安徽省长江与淮河流域重要湿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样貌。展览划分湿地家园、湿地生灵、倾心守护三大版块,利用场馆空间优势,在中庭水景“复刻”出真实的湿地场景,引入“扬子鳄”活体,安徽重要湿地名录与图片和“江豚”“鸟类”“植物”等200余件标本进行展示,让人身临其境,通过局部展示力求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全面展示安徽“最美湿地”的风采。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湿地相关知识、法规和价值意义,激发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生态(湿地)保护意识,引导广大公众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矿彩流韵——矿物岩石与绘画艺术的交融”展览以矿物颜料为主题,讲述矿物颜料在绘画艺术中的应用。整个展览从矿物颜料的发展历史、取材研制到绘画应用案例,设置“流传”“造化”和“绽放”三个版块。通过讲述各种矿物岩石在传统绘画的应用,将地质类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深入挖掘矿物颜料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历史中,坚持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坚持文化自信中的阵地作用。

充分利用“1+N”发展新模式,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主体,利用全省自然资源领域各类研究、展示、科普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打造了安徽省自然类博物馆交流合作平台,极大推进了展陈工作的发展。

为有效推动安徽省内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工作,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1+N”发展新模式,目前已与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马鞍山市城乡规划展示馆等单位合作,建设3个合作交流平台、6处科研基地、17处科普基地、16处分馆,将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的展陈、保护管理、科研科普工作深入省内各处。其中主导建设的巢湖地层古生物与地质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成功申报为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此外,该馆还积极拓展跨界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与多个文化场馆、旅游景区进行了合作。

结论与趋势展望

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发展动向主要体现在展陈理念的更新、内容创新的探索、技术手段的升级,以及跨界合作的拓展等方面。为了推动地质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地质博物馆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展陈理念和技术手段,丰富展陈内容和形式;同时还应加强跨界合作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地质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地质博物馆应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推动展陈工作的创新发展以更好地服务公众满足公众需求,其展陈工作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展品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让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展陈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展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的提供。可以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在传统线下展览中有针对性推出不同的展陈内容和形式;借助不同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制作、输出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开辟相应的专题专栏,拓展各种展陈形式;还可以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和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和丰富的体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也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地质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地质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引入国外的优秀展陈内容和形式,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观展体验。

新时期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策略、引入新技术手段、加强跨界合作并注重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提供才能推动地质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并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课题项目:本文得到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课题编号:173109、20311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编号:2108085MD135);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课题编号:2021-K-13);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课题编号:2021-g-2-16)的资助。

[作者单位:1.安徽省地质博物馆;2.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3.自然资源部巢湖地层古生物与地质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