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民宿设计策略

作者: 刘艺宇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民宿设计策略 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也面临品质参差不齐、缺乏本土特色、文化性不足等问题,亟需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扩大业态、注重体验、保持独特等设计原则与策略,以期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新业态,不仅提供旅游服务,还肩负传承乡土文化与保护环境的重任。在此背景下,乡村民宿设计策略需平衡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合,让游客体验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联系,增进文化认同;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弘扬地方特色,使游客体验浓郁的地域文化,增强归属感。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策略,可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保护自然环境,提供多样旅游体验,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因此该研究对推动乡村振兴、保护自然、传承文化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民宿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战略,目的在于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宜居宜业的农村环境,并确保农民生活富裕和充实。在这一宏伟战略指导下,积极开发乡村民宿产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运用农村闲置资源,不仅发展出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还拓宽了农业产业链。这不仅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而且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全面升级,为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新机遇。其次,乡村旅游业的繁荣与乡村民宿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乡村民宿的兴起不仅激活了当地的农耕文化、乡村风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进而助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最后,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民宿通过接待城市游客,搭建了城乡互动的新桥梁,有效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缓解了“人走地空”的问题,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综上所述,充分发挥乡村民宿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乡融合中的独特作用,对于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品质参差不齐,存在“照骗”等虚假宣传现象。当前,我国乡村民宿业在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维度上,均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尤为突出的一点是,品质的参差不齐以及规范化管理的缺失已成为限制其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的短板。具体而言,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认知不足,对于民宿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也不到位,导致其经营理念与方式相对滞后,民宿建设因此带有较大的随意性。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许多民宿仅是对农户闲置房屋的简单利用,缺乏专业规划与设计,住宿硬件设施简陋,管理服务亦不规范,卫生条件、消防安全等隐患重重,严重损害了游客的住宿体验与满意度。

另一方面,乡村民宿业因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其在等级评定、收费定价、服务内容等方面无据可依,市场秩序显得相对混乱。加之乡村民宿经营者众多且分布广泛,客观上增大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难度。部分经营者为追求短期利益,存在虚假宣传、哄抬价格、服务不周到等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乡村民宿自身品质的提升,也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

综上所述,品质参差不齐与虚假宣传已成为乡村民宿发展的普遍性与核心问题。这既反映了农村经营者专业意识与能力的不足,也凸显了相关标准规范建设滞后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现实困境。因此,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已成为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缺乏本土特色,同质化严重。乡村民宿的特色化发展是其生存与繁荣的关键。然而,当前乡村民宿普遍存在特色缺失与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于以下两方面:在建筑风格上,乡村民宿多采用现代工业化材料,模仿城市酒店装修,丧失乡土特色与田园风情,甚至部分民宿过分追求豪华,大兴土木,这与简约、朴素、自然的理念相悖;并且盲目追随潮流,缺乏因地制宜的特色化设计,采用异域风格,与当地环境不符,缺乏文化内涵与审美品位。在经营模式与服务内容上,不同地区的乡村民宿也趋于雷同,缺乏地方特色体验项目,如农事体验、手工制作等,导致美食供应、室内布置、休闲娱乐等方面大同小异。同质化问题降低了游客重游率,阻碍了品牌效应的形成,进一步限制了乡村民宿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化传承不足,缺乏自我认同。文化传承的缺失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这是整个乡村旅游业目前急需突破的难题。在“乡村民宿”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往往被忽视,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牺牲了乡土文化体验。具体表现为,对当地传统风俗、手工艺、饮食习惯等缺乏深入的了解与传承,无法向旅游者完整呈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因此,乡村民宿丧失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无法为旅游者带来真正的文化沉浸感。此外,文化传承的不足还意味着文化教育和交流机会的缺失。由于乡村民宿在组织和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及讲座方面的能力有限,导致游客难以深入探究本地文化,同时也使本土文化错失了传播至外界的良好契机。这不仅妨碍了游客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欣赏,也制约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及其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构建。

乡村振兴视角下民宿设计策略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秉持乡村振兴的理念,乡村民宿的设计必须恪守生态保护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民宿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考量周边环境因素,力求建筑设计与本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营造出二者浑然一体的氛围,使游客能够深切感受到亲近自然与回归自然的美好体验。第二,在民宿设计选材上,应倡导就地取材原则,以减少资源浪费,并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例如,在规划民宿周边的植物景观时,应优先选用当地树种,这样不仅能有效节约成本,还能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实践探索,民宿设计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为游客打造一个既美观又环保的自然休憩空间。

立足基本需求,扩展多元功能。随着民宿产业的日益成熟及竞争加剧,游客对民宿功能的需求亦日趋多样化。传统“农家乐”式民宿因功能单一,已难以满足当前游客的居住需求。因此,民宿设计需在保障基本食宿的基础上,围绕游客的实际与个性化需求,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应性改造。例如,可增设公共交流区,供游客与亲朋闲聊;设置私密卡座,满足游客阅读、品茗、静憩之需;打造观景阳台,让游客尽享远方自然美景。通过丰富民宿功能,注重细节提升,以增强游客体验,助力民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吸收地域特色,建造文化民宿。在乡村民宿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是提升其知名度、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相较于那些风格造型雷同、缺乏独特个性的民宿,那些能巧妙融合本土风情、与乡村景观相得益彰的民宿,能为游客提供更加别具一格且引人入胜的住宿体验。近年来,湖北土家族地区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民宿便是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将人文历史与自然资源紧密结合,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关注。由此可见,乡村民宿设计亦需坚守本土特色,积极探寻并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巧妙地将其体现在建筑结构、装饰材料等各个方面,真正践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增强体验互动,做到寓教于乐。“文化民宿”的立意实际上是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在地域特性较强、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中建造民宿,不仅需要满足游客的基本食宿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带给游客多种多样的体验,如农耕、手工、非遗表演等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新奇体验。并且游客在参与当地文化活动时,与本地村民及自然环境的互动极大丰富了其旅游体验。例如,民宿设计中可增设宽敞的公共体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示区等,并且于特殊节日邀请民间艺人进行表演及地方特色教学,使游客观赏并参与其中,在旅游体验得以丰富的同时,也学习并传播了当地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乡村民宿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生动实践,对于促进乡村产业繁荣、改善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乡村民宿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持续增强乡村民宿行业的发展动力。为此,政府、市场及社会各界要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乡村民宿标准的完善,加大特色民宿的培育力度,并促进民宿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乡村民宿向品质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唯有如此,乡村民宿方能为实现农业更加强劲、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裕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