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音乐剧艺术创作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
作者: 牛赟馨 布日古德 高巧艳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最先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重要的革命地区,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将红色元素融入音乐剧创作中,展示红色文化主题的同时,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从音乐剧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传承、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人们正确的观念,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内蒙古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引领者,以有内涵的作品来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将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最先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重要的革命地区,拥有着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北疆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2023年7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决定,指出要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深入挖掘内蒙古历史文化,融合红色文化与多种文化,打造以相互交流为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在内蒙古地区,艺术工作者将蒙古族典型音乐特色与现代音乐剧相结合,创作出一批红色文化作品,如《草原英雄小姐妹》《草原曙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当下,要将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音乐剧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故事,以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当代内蒙古文艺创作实践,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内蒙古音乐剧艺术创作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为音乐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音乐剧作品更具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理想,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音乐剧艺术创作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将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关注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内蒙古音乐剧艺术创作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有助于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内蒙古的文化软实力。
内蒙古音乐剧艺术创作中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研究
以红色历史为剧情主线。由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与达茂旗乌兰牧骑联合打造的音乐剧《草原曙光》,以乌兰夫同志早期革命生涯为主线。作为一部党史题材的剧本,遵循党史史实,艺术地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人民为中华民族自由解放作出的努力与牺牲。全剧以“亲人的思念”“点燃草原烽火”“打响百灵庙抗日第一枪”“千里转战”“奔赴延安”“大青山抗日痛失亲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等重要事件串联起剧情,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通过乌兰夫同志一家人的命运折射内蒙古革命历程,凸显了内蒙古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而作出的努力和牺牲。这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剧情设计,让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深刻了解到内蒙古红色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另外,在音乐剧《草原曙光》中,音乐大气磅礴,颇有特点。在蒙古族音乐的基调上,增添红色旋律的渲染,对特定时代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以阴山、黄河这一古老象征贯穿全剧推动剧情发展,使背景更加厚重、历史更为悠远。剧中音乐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更通过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深刻地渲染了红色文化氛围。例如,在战斗场景中,激昂的音乐旋律配合紧张的剧情,展现出内蒙古人民的英勇无畏;在情感表达场景中,悠扬的音乐则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音乐与剧情的完美结合,为音乐剧增添了强烈的红色文化渲染力。
注重红色音乐剧创作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由兴安盟乌兰牧骑投入创作的第一部兴安盟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以内蒙古民歌《莫丽玛》为创作元素,讲述了在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涌现出一批以扎木苏为代表的青年团体,在党的感化下,他们选择了坚定不移地跟随党,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该剧展现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以及精神风貌。在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角色的情感与红色信仰紧密相连。主角蒙古族青年扎木苏的思想经历了从追求美好生活,到面对家乡何去何从时感到茫然,再到在共产党员赵大哥的引领下,一步步成长,有了思想情感的转变的变化。剧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扎木苏等青年在革命斗争中的艰难抉择和坚定信念。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牵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相互交织,使观众深刻体会到红色信仰在人物内心中的强大力量。同时,剧中还通过对其他角色的刻画,加之与主角之间的情感联系,进一步丰富了红色信仰的内涵,让观众在感受角色所带来的情感共鸣的同时,受到红色信仰的洗礼和教育。
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在音乐剧表现形式上融合了典型的音乐元素,创作出了广为流传的红色主题旋律。如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以内蒙古科尔沁民歌《莫丽玛》为音乐主旋律贯穿全剧,奠定了全剧的红色主基调。1952年,作曲家美丽其格将这首民歌改编为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成为歌颂党最具影响力的歌曲之一。在音乐剧中,还植入了乌力格尔(说书)、岱日拉查(对口争辩辞令)、多人好来宝(联韵)3种典型的蒙古族民间传统曲艺形式。通过将传统民歌、曲艺与红色故事相结合,丰富了音乐剧的艺术表现力,烘托氛围,使观众有更直观的情感体验。
另外,舞蹈的编排也要体现民族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如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将内蒙古独具特色的“耸肩、抖肩”融入其中,既能展现民族舞蹈的魅力,又能展现地域文化特色。音乐与舞蹈融会贯通,在欢快的部分,舞蹈动作会欢快、轻松;在严肃的部分,舞蹈动作会有力、庄严。
再者,场景的布置、灯光的渲染、多媒体技术的配合能给场景营造不一样的氛围。采用多媒体加实景的现代舞台技术,搭配绚丽的舞台灯光和多媒体效果的运用,增强了音乐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用一种更加真实的方式,将距离久远的革命战争年代带到人们面前,各种场景展示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时空穿梭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其中。
内蒙古红色音乐剧在多个方面展示了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一,在剧本创作方面,深入了解内蒙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造出有戏剧性和感染力的剧情,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其二,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发挥蒙古族音乐的特色优势,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同时,注重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其三,在舞台表演方面,演员注重刻画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音效、多媒体等,营造出更加震撼的舞台效果,提升音乐剧的整体表现力。其四,通过宣传推广,多种渠道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欣赏内蒙古红色音乐剧,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内蒙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音乐剧创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剧创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以真实历史为依据设计剧情;注重音乐特色与红色渲染相结合,为音乐剧增添强烈的文化艺术氛围;运用传统民歌曲艺与红色故事相融合,丰富音乐剧的艺术表现力,使观众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运用现代音乐剧形式将本土文化和民族团结精神带上舞台,极具创新的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使观众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可跨地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与旅游业结合打造红色音乐剧主题旅游线路,实现共赢;结合蒙古族舞蹈特点,运用先进舞台技术营造场景氛围;应注重音乐剧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人才,举办研讨会提升能力,打造高素质团队并以奖励激励推出优秀作品;音乐剧创作要以观众为中心,利用社交媒体互动沟通,了解需求并改进作品;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推动内蒙古红色音乐剧国际化传播,展示中国红色文化魅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多种渠道进行拓宽,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内蒙古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课题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度文艺评论专项“内蒙古音乐剧艺术创作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24DY12);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东部地区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23NDC168);2024年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课题“高校乌兰牧骑助力内蒙古牧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研究”(JD2024Y001);2023年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媒体艺术智能融创实验室项目“内蒙古东部地区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23MTSYSZ02)。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