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统固原州志》中的清代官民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 马庆玲《宣统固原州志》是清代宁夏地方志书中的一部,是清代固原地区的一部百科全书。《宣统固原州志》是清代唯一一部关于清代固原州的地方志书,其包含了固原州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固原地区历史、社会形态的珍贵文献资料。文章围绕《宣统固原州志》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记载,站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讨论清代宁夏固原地区官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宁夏地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从秦汉至清,随着中原政权对宁夏地区统治权力的一步步增强,该地区成为重要的西北边疆地带,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宁夏全域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宁夏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发史,与历史上各民族在宁夏地区的生产活动相始终。李陇堂在《宁夏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中论述,受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南北差异制约,以及政治、民族、经济活动、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作用,宁夏早在先秦时期在土地利用类型、文化等方面就已经彰显出地域不同,至明清人地关系二元化地域结构的空间日益突出。整体来看,整个宁夏地区的地理走向呈现为一条南北状的长带子,北部是以贺兰山为屏障的宁夏平原,南部是以六盘山为屏障的黄土高原,黄河介于六盘山与贺兰山之间,穿银川平原而过,黄河的支流如泾河、清水河在黄土高原上南北穿行,使得整个宁夏境内均有黄河流过,一条黄河将宁夏全域分为了南北特征不完全相同的地理二元化地域结构。文章以宁夏南部固原地区为论述重点,对历史时期宁夏南部固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梳理研究,总结自然环境与人类开发之间的历史规律。
宁夏南部固原地区历史地理环境概述
宁夏南部固原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六盘山孕育了泾水和清水河。清武全文在《泾源记》中记载:“按地志,泾水出原州百泉县笄头山,山海经则曰数历山之西,百五十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该记载指明了泾水出自六盘山,而六盘山还生成了巨大的高原湖泊,滋润了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和草原植被,在远古时代此地自然地理环境极好。薛正昌在《黄河文明的绿洲——宁夏历史地理文化》一书中,从多个角度对宁夏全域的历史地理文化变迁进行了描述,全方面论述了宁夏历史文化地理的全貌。陈家良、文焕然在《宁夏历史时期的森林及其变迁》一文中,对涉及宁夏地区全境内主要森林、山脉的文献记载进行梳理,论证了宁夏地区森林的变迁。宁夏地区森林分布原先较为广阔,人类活动的盲目性导致森林分布发生巨大变迁。史料记载,六盘山一带早在两千多年前“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森林多、植被好、人口少,一派山清水秀,自然和谐之态;自秦汉至隋唐,随着人口不断进入固原地区,人类活动开始对六盘山上的植被进行砍伐,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较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速度与自然环境自行修复的速度相协调,自然环境修复能力大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生态环境未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元代修大运河,对六盘山的森林破坏程度加深,至明清,人口大量涌入该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超过了自然恢复的速度,大量的民屯军屯,开荒撂荒等人类活动,导致六盘山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明清时期,平川已少有森林,山上森林也极大萎缩。如今,六盘山脉虽有森林植被覆盖,但其覆盖率已大大缩小,历史上曾是松涛之所在的须弥山,如今山体也只余黄土。
森林植被覆盖率的不断缩小,草原植被的不断退化,再辅以大规模的开荒撂荒等活动,致使固原地区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不断加重,随之而来的干旱、冰雹、水涝、风沙等灾害愈演愈烈,尤其是干旱问题,至今都是西海固地区的严重环境问题。清朝时,在《宣统固原州志》贡赋列卷第四中,记载了多次因旱灾而缓征钱粮,“道光十七年奉,恩诏固原旱灾将钱粮草束分别蠲缓。”“光绪二十六年奉,恩诏固原旱灾银粮各欵分别缓征。”王社交统计了固原历史上旱灾发生的频次:“在明以前,西北地区平均每两年才发生一次旱灾,至明代,陕西平均1.71年即发生一次旱灾,甘肃、宁夏、青海平均1.80年即发生一次旱灾,清代则更进一步上升到平均1.62年一次和1.51年一次。”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的频繁发生,对固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宣统固原州志》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在对自然不断改造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环境,不违背自然规律。宁夏固原地区至明清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自然灾害频发。针对宁夏固原地区出现的自然环境问题,部分清代官民已经具备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宣统固原州志》中记载了当地官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与措施,提出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环境。
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植树造林,形成防护林,可以抵挡大量风沙的侵袭;植物在光合作用之下释放大量的氧气,以此来净化空气;植树造林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植树造林来对环境进行保护,是一举多得、造福一方的好举措,清代陶模的《种树兴利示》不仅解释了植树造林的好处,还提出了植树造林的具体措施。陶模提出:“劝谕各属,广种树木,预弭灾祲,而兴地利事。”他认为广泛种植树木,可以预防灾难的发生,对于土地来说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林业的发展。
陶模在《种树兴利示》中,总结了种植树木的益处:“盖树木繁滋有六利焉。……故种树于山坡,可以免沙压而灭水害,一利也;……故种树于瘠土可以化鹻为沃,引导泉流,二利也;……种树于旷野,可以接洽霄壤,调和雨泽,三利也;……种树遍于僻壤荒邨,可以上迓天和,驱疫疠而养民生,四利也;……凡田连阡陌者,每隔数亩,商同种树,成一长排,可以改风势,而阻冰雹,四利也;……掘沟种树,环绕数重,以代坚壁丛林,高矗混目,迷形测准易乖,飞丸多阻,可以设险御弹,五利也;安邑种枣,富比列侯,襄阳收橘,岁易多缣,试观货殖一篇,大率羨称,千树与其,博锱铢于异地,何若话桑麻于故乡,六利也。”大意为:第一点:砍伐种植在山坡上的树木会导致沙土随雨水而下,流入河道,形成河流淤塞,造成水害,而在山坡上种树,能够防止山坡上的水土流失,消除水害;第二点:种植树木可以防止土壤的水土流失,土壤有了储水的能力,使贫瘠的土地变为肥沃的土壤;第三点:植树造林对当地气候会形成积极影响,森林与大气层之间形成良性的雨水循环,改善缺少植被的地区少雨干旱的问题;第四点,多种树能够净化空气环境,使当地居民减少疾病威胁;第五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会产生自然灾害,如干旱、冰雹等,而植树造林则能改善极端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第六点:植树造林可以用于军事防御,森林具有良好的隐蔽功能,森林以设险御弹。陶模总结的植树造林的好处,对比现代讨论植树造林的益处,相似度极高,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为防止沙漠化,在防沙治沙等工作中仍然少不了植树造林,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植物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由古至今,植树造林都是重要而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种树兴利示》中,除了论述植树造林的好处外,还给出了奖惩的建议:“有能增种至五万株以上者,官给奖赏,有无故戕树一株者,罚种两株,富民罚钱一千文。”官府不仅奖赏植树造林的乡民来鼓励乡民种树,同时,还对破坏树木的乡民进行惩罚,通过奖罚的方式来动员乡民积极种树,倒逼民众形成保护树木的意识,防止民众因私毁树。知州王学伊在《劝种树株示》中,也提到了通过奖惩的方式鼓励乡民种树:“其能种百株以上者,奖给花红银牌,种千株以上者,奖给匾额,万株以上者,禀请奖给顶戴。”根据种树数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荣誉,起到动员乡民多种树的作用。王学伊还列举了四不准,规定了何种行为是对树木的破坏:“自种之后,一不准居民私伐,二不准牧竖动摇,三不准往来行人随时攀折,四不准拉驼脚户任驼擦痒。”
在植树的具体措施中,陶模提出要因地制宜,“凡各属绅耆乡民讲求树艺,有力者种佳果美材,无力者种寻常易生之树。凡硗确地宜松柏,潮碱地宜椿枸白杨,山坡地宜榆槐枣杏之类,各就土性辨其所宜。”什么样的地种什么样的树,还会根据乡民自身的农技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种植品种。在王学伊的《劝种树株示》中也有相应的论述:“劝种以宏树政,兹拟自瓦亭镇起,黑城镇止,凡有开城岭渠大湾清水河冬至河一带,可以资其灌溉之处,两旁分界一律补栽杨柳,川原地畔如有土性滋润,宜种桃杏枣梨各色果木者。”直接规定了,根据土壤情况不同,固定区域栽种固定的树木。
由此可见,清朝部分官员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科学有效的环保意识。
《宣统固原州志》还记载了乡民也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朱得才,居本城,保守备,不乐仕进,以树艺自娱。光绪丁未余,饬城乡种树,得才开拓老圃,榆柳成行。笠雨蓑风,辛勤无间,而尤能为乡民教导种树之法,应志之为农业劝。”记录了一位名为朱得才的乡民,喜爱种树,自行种植了榆树和柳树,他不仅自己种树,还教导乡民如何种树。在植树造林的活动中,不仅地方官员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且乡民中也存在着自觉自发的环保植树行为,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官民互补,共同发力。
宁夏地处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地理自然环境复杂,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原文化接壤,历来是农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关于宁夏固原地区人地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研究,近些年学者们不遗余力投身其中,力图找到历史洪流中各政权之间、官民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对固原地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历史规律,丰富对整个黄河流域宁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