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石库门文化遗产IP开发价值
作者: 何洲华
石库门是上海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旅地标。石库门里弄和建筑的保护开发已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而其他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尚未形成可持续推进的有效机制。因缺乏统一的IP策略,石库门文化遗产尚未创建一致的IP内核和内容体系,品牌跨界传播受限,阻碍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跨平台传播。IP是石库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开发能助力上海文旅和创意产业发展,整合石库门遗产资源以发挥协同传播效应,还能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搭建新平台。
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曾容纳上海市民百年的居住生活。如今,修缮后的石库门里弄又成为上海传统文化文旅地标。在石库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物质遗产获得了较多关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因各种原因传承乏力。IP是石库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开发基于非遗内容挖掘,借助物质文化遗产(石库门文旅地标)主流平台,整合其他平台资源,形成统一的IP策略而发挥协同传播效应。
石库门文化遗产IP的内涵
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IP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后,在知识产权的概念上有所引申。知名自媒体人阑夕的解释颇具代表性,“判断一个内容是不是IP,只看一个标准:它能否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IP本质上是让品牌能形成独特传播力的内容,IP在平台上的应用场景是内容分发。由此可见,IP包括内容和应用场景两部分。石库门文化遗产IP是基于石库门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而创新设计的IP内容体系,且能在不同平台分发的核心要素。内容又可以分为主体层(品牌核心设定)和识别层(品牌视觉和语言符号)两部分。应用场景是指石库门文化遗产IP跨界分发的平台,包括文旅经济、网络平台、文创产品、实体店和网店等。
石库门文化遗产IP的发展过程及开发现状
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汇聚上海,石库门是他们最主要的住宅形式。“石库门”一词最早出现于1872年上海《申报》的一则租房广告。其住宅设计理念高度适应上海城市环境,一经出现便迎来大量效仿,成为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在诞生后的百余年间,石库门并不具备IP(知识产权)的属性,它是上海民居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宅样式,是一种民居习俗(如图1所示)。
与石库门相关的IP概念兴起于石库门退出上海主流住宅舞台之后。石库门的建造肇始于187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抗战前夕。1937年,日本侵华及占领上海给上海带来了深重灾难,住房建设几乎停滞。抗战胜利后,新式里弄取代石库门里弄成为上海新建住宅的主流。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虽未新建,但石库门的存量巨大,依然是上海最主要的民居形式。20世纪90年代,国内房地产开发热潮兴起,以拆迁作为城市土地征用的主要形式。在此期间,大量石库门旧里未经保护研究就被拆除。1992年,太平桥(新天地区域)旧区重建规划开始构思。1999年1月开工建设,8月开业。新天地的旧里改造模式在保留石库门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典范(如图2所示)。石库门IP在上海新天地蜚声国内之后初露端倪。同期,上海金枫酒业于1997年成立了石库门黄酒子公司,以精准的营销定位畅销国内,推动了“石库门”品牌家喻户晓。“田子坊”的开发则体现了民间智慧。1998年,陈逸飞工作室入驻泰康路210弄,带动了一大批艺术家工作室落户于此,2001年,画家黄永玉取《庄子》中画家“田子方”的谐音,将其改名为“田子坊”。田子坊内的石库门居民将自家的住宅出租给商户,实现了双赢(如图3所示)。
采用创新的政府搭台,民间自发改造模式,田子坊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又一典型案例。2005年,田子坊成为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2006年,田子坊成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2010年,田子坊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之后,建业里、丰盛里、张园(如图4所示)、今潮8弄和慎余里等一系列石库门文旅地标的建成进一步推动石库门IP的传播。中共一大、二大会址(如图5所示)、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成为石库门红色IP的不朽经典。目前,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风貌街坊约173处,共有石库门里弄1900余处,居住建筑单元5万幢。其中部分石库门里弄和风貌街坊已经列入各类法定保护对象。石库门旧里开发的储备资源异常丰富。
新天地和田子坊等是石库门文旅地标,但还不能称之为IP。因为一旦离开了石库门街区,这些品牌就无从立足。石库门黄酒的品牌同样无法离开其载体。这些名闻遐迩的石库门品牌,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已实现跨界。但是这些品牌是分头开发的,没有核心IP内容,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也没有系统挖掘石库门文化遗产的内涵做背书。它们都在孕育石库门文化遗产IP,但受品牌策略各自为政和商业环境的制约,无法形成整体IP策略。可跨界传播的IP始终没有诞生。
石库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石库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库门物质文化遗产指石库门建筑和里弄。作为近代上海市民住宅的主体,它曾是几代人心目中的家。有关石库门建筑的学术研究贯穿了其发展的全过程。近20多年来,学术界在石库门保护和城市更新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5年开始,在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的推动下,上海为石库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做积极准备,但评审进度缓慢。出于城市建设与更新的实际需要,石库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受到政府与民间的高度重视,打造了新天地、田子坊和张园等多个热门文旅地标。
石库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非遗技艺的部分,即建造工艺。因石库门新建已经停滞,它是以配套里弄和建筑保护的文物复原技术的形式传承的。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在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编撰的《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中有《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分册。书中对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的内涵与传承机制做了详细论述。内涵涉及石库门的建造技艺、建筑设计和石库门居住习俗,对传承的研究定位于营造技艺。作者对营造技艺的传承现状颇不乐观,认为面临断层的风险,并提出了建立传承机制的几项建议,如明确传承主体,设立传习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推动社会参与。出于建筑遗产修缮的实际需要,石库门营造技艺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2023年,上海石库门(木作)修缮技艺被列入第四批静安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其修缮的大量案例,编著了《上海石库门建筑保护修缮技艺》一书,为石库门的修缮技艺提供了系统的记录和指导。公司工匠工作室经理吴公保是上海石库门(木作)修缮技艺的主要传承人,获得了“上海工匠”“静安工匠”“革命遗址优秀修复人”等称号。石库门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重视木作技术传承,呈现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导致其传播受限,公众知晓度偏低。二是作为非遗文化的部分,主要包括建筑文化、居住民俗和建筑美学。2008年,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虹口区作为这一非遗申请地区,承担起了传承推广工作。建筑美学传承方面,一大会址石库门大门造型元素融入了2010年世博会上海馆和2019年进博会上海展区的展馆设计。品牌设计领域,最成功的案例是石库门黄酒的商标及包装设计。海派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所绘老上海系列重彩画中有大量石库门场景。服装设计领域,上海安米服饰有限公司2013年创立的石库门女装(SKDOOR)做了服饰品牌探索,但是此品牌只是借用了石库门的名称,其设计理念和艺术形式与石库门非遗并无关联。在非遗体验的热潮中,出现了将石库门造型元素与剪纸、香囊等手作结合的零星尝试。文创设计方面,一大会址、新天地与田子坊等景点售卖一些与石库门相关的文创产品。但是这些文创产品的研发多是出于不同主体的自发性项目需求,缺乏统一的开发策略和系统性非遗传承转化的设计研究。综上所述,石库门非遗的不同传承领域虽经多年的摸索,尚未出现可跨平台或网络传播的爆品,除木作技艺外也未形成可自我造血和持续推进的传承机制。零星的传承案例无法彰显石库门非遗于今日之上海的巨大传统文化价值。
石库门文化遗产IP的开发价值
IP开发为石库门非遗传播创造载体。目前,石库门营造技艺传承因聚焦木作技术而导致传播范围局限于专业人士。其他石库门非遗文化的传播也举步维艰,这是由于石库门非遗文化更接近民俗文化,缺少一般技艺类非遗的手作传播载体。IP开发能为非遗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创造跨平台传播的载体,通过将复杂的石库门非遗内涵以流行文化元素的方式呈现,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通过设计有趣的故事、形象、产品并跨平台传播,激发公众对石库门非遗的兴趣,扩大受众面。与刻板的原始形象不同,IP形象开发能创造生动、有趣和醒目的专属图形符号,便于公众记忆和识别,为非遗传播和引流打好受众基础。
IP开发能促进上海文旅经济发展。目前,国内文化遗产类知名IP包括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和西安兵马俑等,传统文旅IP有嘉兴乌镇、无锡拈花湾和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当前上海文旅IP知名度较高的有引进的迪士尼,城市文化类IP有陆家嘴、南京路和外滩。城市传统文化IP以石库门里弄开发的新天地和田子坊最具代表性,然而,这些知名文旅地标并不能代表石库门文化遗产的全部。石库门历史体量巨大,虽经数十年的地产开发、拆迁,依然留下了众多待开发的里弄遗产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分散的里弄资源,形成品牌合力,以差异化的主题文旅线路避免同业竞争,需要有整体文旅IP规划。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开发石库门文化遗产IP并分发至文旅平台,可以形成具有品牌合力的石库门文旅产业体系。石库门IP文旅专题线路开发,能为上海文旅产业增添热门项目,提升上海文旅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石库门红色文化IP的开发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助力上海作为中国红色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品牌建设。
IP开发能促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IP开发还能够带动石库门文化遗产相关创意产业的繁荣。石库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建筑艺术形式,为文创产品、文旅场景、网店和实体店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石库门居住民俗内涵丰富,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文娱习俗、商业习俗和岁时习俗等,几乎涵盖了当下各种商业平台的应用场景,这一特性为其IP赋予了天然的跨界分发属性。通过整合石库门居住民俗和近现代上海的影视出版资源,孕育出各种可以共情的故事,提供高质量和多元化的IP内容供给。IP开发衍生的数字与实物产品借助不同的应用场景与平台、用户互动,配合文旅IP引流,具有打造爆品的巨大潜力。IP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获得生命力,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IP开发能整合石库门文化遗产资源并为上海非遗传承搭建新平台。IP开发能充分挖掘石库门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有效整合现有平台要素如石库门文旅地标、红色地标、文创产品和黄酒等,同时拓展新的应用平台,如网络社交平台、文创产品研发、网店和实体店等,为文化遗产整体传承注入生命力。IP开发也能为上海非遗搭建新的传播渠道。上海的非遗资源异常丰富,但本地特色的非遗多分布在郊区,如嘉定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徐行草编等。1843年开埠后,国内各地的非遗在上海城区汇聚、融合、创新,形成了海派特色的非遗体系。石库门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了近代以来上海人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石库门又是上海独创的,它的诞生和成长就是一个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文化熔融过程。这一特性,使石库门文化遗产IP成为展示上海非遗的优秀平台和媒介。曾经在石库门中落脚、发展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如海派剪纸和旗袍、甚至是移民带来的奉邦裁缝技艺和苏式点心技艺等都可在石库门文化遗产IP平台上展示和传播,发挥协同传播效应,共同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城市文脉延续和文化创新的基石。上海在开发地方传统文化IP资源方面应将石库门文化遗产IP开发提速。石库门IP将高质量的IP资源分发至不同的平台,与目标受众持续互动,使文化遗产的传承走上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助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对上海文旅产业和城市文化建设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