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普及与创新对策
作者: 付茂政 张琳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的总抓手,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山东沿黄流域作为传统文化富集区,拥有独特的手工艺资源禀赋,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蕴含巨大发展潜力。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普及与创新策略,涉及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还关系到农民增收、乡村文化建设、地域特色塑造等重要议题。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创新发展路径,为推动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参考,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传统手工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记录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山东沿黄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济南木板年画、滨州剪纸等众多特色手工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创新价值。深入探索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普及与创新,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普及与创新的必要性
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山东沿黄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动传统手工艺的普及与创新,对于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沿黄流域的手工艺门类众多,技艺精湛,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手工艺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当地人民情感记忆的载体。通过普及传统手工艺,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唤起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创新的姿态呈现,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使优秀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普及与创新还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发展手工艺产业,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可以为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形成多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同时,以传统手工艺为媒介,打造沿黄流域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实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传统手工艺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和美学追求,对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塑造美丽乡村风貌,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有助于完善产业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的普及与创新为完善农村产业体系开辟了新路径。传统手工艺产业以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成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传统工艺资源,推动手工艺产业与农业、旅游业、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业态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这种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有效拓宽了农村经济增长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传统手工艺产业优势,各地积极探索“手工艺+”发展模式,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通过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这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既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为乡村振兴开创了新局面。手工艺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创业,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增强了乡村发展活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挖掘整理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振兴乡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审美追求,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沿黄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种类丰富、技艺精湛,济南木板年画、东昌古建筑彩绘、利津草编(如图1所示)等诸多传统工艺享誉海内外。
以济南木板年画为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木板年画(如图2所示)历史悠久、题材广泛、色彩丰富,在中国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济南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振兴传统年画。
首先是成立专门的木板年画研究所,组织艺术院校师生、民间艺人深入挖掘整理济南木板年画的历史渊源、流派特色、工艺技法等,厘清传承脉络,夯实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鼓励木板年画艺术家突破传统题材局限,围绕现实生活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新木板年画,推陈出新,让木板年画艺术“活”起来。济南还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展示交流平台,在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常态化展出各时期精品年画,定期举办木板年画进校园、进社区等普及活动,拓宽年画销售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还发挥中国年画之乡的产业集聚优势,联合周边文旅企业共同打造集木板年画创作、展示、体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年画文化产业园”,将济南木板年画打造成展现齐鲁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由此可见,传统手工艺要实现创新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守正创新、转型升级的思路,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激活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全面系统梳理各地特色传统工艺,厘清发展脉络,推动中华传统工艺“活起来”;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需求,在创意设计、销售模式等环节不断创新,开发契合现代审美、体现文化内涵的手工艺精品,让中华传统工艺“强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传承发展氛围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全社会参与、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的浓厚氛围,既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激发传统手工艺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只有厚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才能推动各地特色手工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色名片”。
滨州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滨州剪纸最为知名。滨州剪纸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传承历史,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精美的构图、细腻的刀工、丰富的题材,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滨州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弘扬和传承滨州剪纸艺术。滨州成立了剪纸艺术家协会,定期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传授剪纸技艺,发掘和培养剪纸人才,同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剪纸课程(如图3所示),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感受传统艺术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滨州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剪纸公开课、直播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学习,让剪纸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2021年,滨州联合高校开发推出剪纸文创产品(如图4所示),将剪纸元素融入文具、茶具、家纺等日用品设计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工艺之美。一系列举措使得滨州剪纸热持续升温,不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剪纸艺术传承人,更成功“活化”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独特文化力量。
由此可见,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必须厚植人们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尤其要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花朵心中。同时,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大势,用好融媒体平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手工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激发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拓宽销售渠道和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拓宽销售渠道和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普及与创新的重要方向。传统手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审美追求,但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市场萎缩、传承困难等问题。为了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必须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开发出契合现代生活的创新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营销,提升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同时,要发挥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将其与乡村旅游、非遗体验等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以东营市黄河澄泥印(如图5所示)为例,这一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集书法、篆刻、制瓷、雕塑、美学、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澄泥印的材质优势显著,其硬度超过普通石印,印面耐磨损的特性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可以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体系。线上层面,打造专业的电商平台,开发澄泥印文创商城小程序,通过视频号、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展示制作工艺,讲述文化故事。线下可在黄河文化旅游带重点区域设立工艺展示馆,开设创作体验区,让游客零距离感受澄泥印艺术魅力。在产品创新方面,建议联合高校艺术院系开展设计研发,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印章、装饰画、文具套装等系列产品。此外,可以建立澄泥印艺术家工作室联盟,定期举办技艺展演、创作研讨等活动,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多层次产品体系,从普及型文创产品到高端艺术收藏品,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手工艺的普及与创新发展展现出良好势头。未来,应继续深化文化传承、强化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手工艺在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建设文化兴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新时代乡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