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茶旅”背景下宜兴茶品牌营销策略
作者: 徐心慈 王睿祥 谈易涵 李成旭
文章探讨了宜兴红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品牌营销策略与发展路径。宜兴红茶作为江苏省的重要茶产,近年来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宜兴红茶的发展仍面临产业化、商业化程度较低,政策、资金支持不足,专业技术和人才缺乏以及生产成本高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宜兴茶品牌的几点营销策略,旨在使“互联网+茶旅”成为宜兴当地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推动茶旅融合与产业发展。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中央一号文件先后五次聚焦乡村振兴,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乡村振兴促进法制定出台,这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居于五大振兴首位。实现产业振兴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宜兴茶产业是宜兴市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宜兴茶品牌应当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抓住文旅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制定适宜的品牌营销策略与发展路径,助力“互联网+茶旅”成为宜兴市经济增长新亮点。
宜兴红茶品牌营销的历史与现状
近现代以来,地方对于茶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希望借此推动宜兴市乡村产业振兴。宜兴市政府对于当地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给予茶企诸如税收减免、品牌建设资金支持等政策支持;宜兴茶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参与自身的品牌营销建设。近年来,宜兴红茶的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同紫砂艺术高度绑定。相较于宜兴茶叶,宜兴紫砂壶的知名度更胜一筹,多数茶企选择将宜兴茶叶与宜兴紫砂壶绑定,借助紫砂壶的知名度推广茶叶。宜兴紫砂壶与宜兴茶叶的结合,不仅是茶与器的简单搭配,更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宜兴紫砂壶的繁荣发展为宜兴茶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宜兴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紫砂壶文化的传播,宜兴茶文化与紫砂文化实现了共赢。
打造宜兴红茶公共品牌。近年来,宜兴市政府对宜兴茶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致力于塑造“宜兴红”这一红茶品牌,构筑了“政府支持、协会运营、企业参与”的建设模式。2016年,“宜兴红”品牌正式亮相,2018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不仅象征着宜兴红茶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等多个维度实现了质的飞跃,还标志着宜兴红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宜兴红”还积极参与国内多项知名茶叶大赛,如“中茶杯”和“陆羽杯”,并多次荣获特等奖。宜兴红茶不仅入选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还被评选为江苏省十佳名茶之一,这些荣誉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茶业界的卓越地位。
发展茶旅融合。进入新时代后,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据表1可知,除疫情三年外,宜兴市旅游人数不断上升,旅游产值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发展茶旅融合有利于茶产业的长期发展。宜兴市各茶企近年来致力于深化茶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通过旅游推广宜兴红茶,并依托茶叶生产的独特环境,塑造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具体做法包括:打造茶文化主题酒店,让游客在旅行中全方位体验宜兴的茶文化;组织游客参与茶叶采摘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茶叶生产过程,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并自发推广宜兴红茶。
强化网络营销。宜兴市利用各类社交APP、媒体广告、电商平台等途径进行营销推广,将宣传业务外包给国内优秀团队,由专业团队负责宣传和营销,提升宜兴红茶品牌的知名度。
宜兴红茶产业发展的不足与缺陷
在宜兴市政府与当地茶企的共同努力下,“宜兴红”的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宜兴红”的发展之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问题如下:
产业化、商业化程度较低。“互联网+”与茶旅融合产业作为新兴的消费趋势,正逐渐成为市场的热点。然而,这一领域在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成功案例可供借鉴。由于市场关注度和投资不足,加之茶企在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的欠缺,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重大挑战。
政策、资金支持不足。“互联网+”与茶旅融合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消费新宠,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尽管如此,这一新兴领域在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上仍显稚嫩,缺乏可供参考的成熟模式。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投资尚不充分,加之茶企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的不足,使得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充满挑战。
专业技术和人才缺乏。在销售领域,我们面临着对茶旅文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刻理解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专业规划和设计人才的匮乏。而在生产领域,大多数企业仍然保持着小规模家族经营的模式,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这严重阻碍了技术突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
茶叶生产成本高。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访谈和本团队的实地调研,发现了宜兴市的茶叶产地面积小,茶田分布呈现碎片化的现状。这限制了大规模机械化采摘的实施,使得茶叶采摘依然依赖于传统的人力方式。此外,宜兴位于江苏省的中心地带,人力成本相对较高,导致茶农工资成为宜兴茶厂最主要的开支之一。再者,宜兴茶叶的采摘期相对较短,这无疑增加了降低采摘成本的难度,使得成本控制成为一个挑战。
“互联网+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策略
利用互联网技术赋能茶旅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方略,互联网技术为茶旅融合、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搭建区域性的茶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如“福茶网”,整合茶叶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资源,可以为茶企和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生产端鼓励茶企采用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等,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在茶旅方向引入智能化服务系统,如智能导览、智能购票等,提升游客体验。
讲好“茶故事”“茶文化”。茶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宣传力度不足、范围不足的问题,导致传统茶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普及率低,错失了互联网消费的主力军。根据《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中提出的“茶文化繁荣发展,营造饮茶氛围”观点,茶产业亟需强化品牌意识,精心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以此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阔平台,积极开拓市场,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此举不仅能够扩大现有的消费群体,还能够吸引更多潜在的客户群,为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建茶旅产业与茶文化之间的双向积极循环模式。
摒弃“内卷”旧思想,开拓“蓝海”新赛道。当前,许多茶企步入了一个经营上的误区,它们过于聚焦通过“内卷”来压倒本地同行,导致其主要市场也局限于江苏省内,而忽略了电商平台的重要作用。宜兴茶叶实为一项独具魅力的特色产业,其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当更为宽广,即立足于稳固江苏省内市场这一基本盘,同时积极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外拓展、利用电商平台向外销售,将目光投向全国这一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寻求国际化的发展机遇,逐步构建起享誉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强劲竞争力的茶品牌。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培训储备相关人才。不断完善茶叶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茶叶科技创新集约化、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叶生产生态化,推动人工智能、遥感测绘等新兴技术渗透茶叶生产、加工、跨界应用、储运等领域,赋能产业升级。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储备库。通过招聘及内部选拔,建立包括技术、管理、营销等多方面人才在内的人才储备库。根据茶产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储备库中的人才特点,制定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培养、吸引相关人才。
文章探索了宜兴茶产业营销策略,提出利用互联网力量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让茶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当前“互联网+茶旅”成为宜兴当地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同时茶旅融合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茶叶作为支点,以茶会友、以茶引商。结合茶行业目前的发展形势和我国政策,希望各地茶企以互联网为新的引擎,迭代营销策略,推动这个古老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革新,使其成为打通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力量,成为巩固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