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国潮”背景的舞蹈创作文化寻根与审美转化
作者: 高玉慧
“国潮”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现象,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对民族文化身份和审美自信的集体表达。舞蹈作为一种高度融合身体、空间与时间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符号,在“国潮”背景下创作实践,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也是当代舞蹈创作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舞蹈创作中的“国潮”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在“国潮”背景下,挖掘与运用舞蹈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赋予舞蹈创作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西域风情》融合新疆地区传统民间舞蹈动作,通过模仿传统舞蹈肢体动势和节奏韵律,展现出强烈地域文化特征。不仅在动作形式上传承民间舞蹈传统元素,还在情感表达和叙事结构上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性阐释。在现代舞蹈与传统戏曲融合方面,舞蹈创作者常借鉴戏曲中的复杂身段、手势和眼神语言,结合戏曲情感张力和舞台空间戏剧化效果,打造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感的舞蹈作品。《红灯记》重新构建戏曲元素,舞蹈创作者运用戏曲中的“招式”与“身法”,结合现代舞的自由流动与张力,使其在舞蹈美学上形成独特的冲击力和视觉效果。这样的方式为传统文化元素赋予新的身体表达形式,使得舞蹈不仅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彰显出独特文化价值。传统节庆文化元素,尤其是节庆舞蹈中的礼仪、祭祀和祈福的仪式性动作,也成为现代舞蹈创作的重要资源,通过当代舞蹈技法对舞蹈动作节奏与形态进行重新编排,赋予其现代舞的流动性与表现性,既保留传统节庆仪式感,也增强其当代感与表现力。服饰、道具及动作形态也是舞蹈创作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不仅传递文化内涵,也影响舞蹈形式呈现。
“国潮”文化的视觉符号与表现方式。传统符号现代化转化体现在舞蹈动作、舞台设计与服装等层面,通过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与再创造,形成既具有民族文化根基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语言。《大国风华》通过对中国传统纹样、书法和绘画元素的舞蹈化表达,在动作设计上融入“笔画”式肢体语言,通过肢体线条延展与旋转,模仿书法笔墨挥洒感,形成传统文化符号与舞蹈动作之间的深度互动。在舞台设计上,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元素,如水墨画背景、竹子、古铜器等,同时通过灯光动态变化和舞者身形交织,创造出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空间效果,赋予舞蹈作品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与象征性意义,展现传统符号现代转换与再创造。在服装设计方面,通过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新诠释与当代设计语言融合,既保留传统服饰的结构与美学精髓,又将其视觉效果与现代流行趋势结合,使舞蹈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当代感。《故宫情》中舞者身着传统宫廷服饰,结合LED屏幕和投影技术等现代舞台设计元素,展现传统文化视觉符号与现代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不仅再现历史文化的辉煌景象,也突显当代舞蹈艺术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数字敦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敦煌壁画中飞天、飞舞等元素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形成舞蹈与虚拟空间互动,突破舞蹈创作在物理空间中局限,使传统文化元素得以在虚拟空间中重新呈现。这种创新性地将舞蹈动作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得舞蹈艺术在形式上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化提供新的媒介和路径。数字化舞蹈使传统文化得以通过高度还原的数字影像与动态效果呈现,并通过精准的动作捕捉技术将舞蹈肢体语言与数字化符号进行无缝对接,更为细致、深刻地表达传统文化符号。
“国潮”背景下舞蹈创作的审美转化
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转变。在传统舞蹈审美中,强调形式规范性、动作程式化和情感内敛表达,通过严格规范化动作、肢体语言的精致细腻及深厚的文化背景来传达情感和叙事。传统审美追求以“形”致“神”的表现形式,注重舞蹈动作线条优美、步伐均衡对称及身体语言含蓄典雅。古典舞蹈中常见“手眼身法步”结构,每一个细微动作变化都讲究节奏、形态与内在情感统一,体现高度形式美和技艺精湛。戏曲舞蹈同样具有浓厚程式化特点,戏曲中的“工”与“文”动作,力求将“唱念做打”与舞蹈元素结合,极大地体现舞蹈与戏剧跨界融合。现代舞蹈审美,则更加强调自我表达的个性化与动作语言自由流动,突破传统舞蹈中对身体动作严格限定,注重情感直接性与艺术表现张力。现代舞《鲁迅》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舞蹈语言来表达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冲突,舞蹈动作迅猛、激烈,情感表达直接,突破传统审美框架,使舞蹈成为更具现代感的个体化语言。此外,现代舞蹈对舞台空间的探索及对身体的极限挑战也成为审美转变重要标志。舞蹈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舞台布局和身体表现形式,舞者通过重塑肢体语言和空间关系,探索与现代社会情感和社会结构相契合的艺术表现。舞蹈创作中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也成为现代审美的组成部分,观众不仅是观察者,更是舞蹈表演参与者,将舞蹈从传统演出形式拓展为多维度、具有参与感的文化体验。《大梦敦煌》中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人物与飞翔姿态等传统文化符号,通过现代舞蹈表现形式进行极具创新性的再现。传统动作语汇与现代舞蹈技巧相结合,既保留敦煌文化历史质感,又通过自由身体表达和舞蹈形态流动性,避免僵化与程式化重复,使得观众在享受传统文化时,也能感受到现代舞蹈的语言灵动与创新。通过对传统审美深度解读与现代艺术表现融合,形成“国潮”舞蹈在审美上的创新突破。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不仅为舞蹈创作提供新的表现平台,也使传统舞蹈元素得以通过现代科技进行再创造和全新呈现。
“国潮”舞蹈的现代审美特点。“国潮”舞蹈突破形式与语言束缚,通过个性化、多样化表达方式满足当代审美需求。与传统舞蹈强调群体规范化和象征性美学不同,现代“国潮”舞蹈创作注重个体自由表达与情感的外化,舞者在动作设计中更加强调身体语言的个性化与多样性,避免像传统舞蹈那样对程式动作严格约束。现代舞《唐宫夜宴》将古代宫廷舞蹈形式与现代舞蹈自由性相融合,通过舞者身形动态变化与舞蹈动作自由延展,表现出个性化情感表达与舞蹈风格差异性,使观众从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层面感知到舞蹈多样性与丰富性。在这种个性化舞蹈创作中,动作语言不再单纯追求传统舞蹈规范与程式,而是通过肢体流动性与多重组合,探索身体本身表现潜力,实现个性化身体叙事与情感宣泄。《大梦敦煌》将传统敦煌艺术与当代流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结合,创作出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及现代审美趣味的舞蹈形式。在此过程中,舞蹈创作者对传统舞蹈符号进行现代化转化与再创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投影技术和动态影像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进行虚拟化呈现,同时结合现代舞蹈肢体张力和表现力,将传统舞蹈的优雅与现代舞的自由运动相融合,使传统文化元素得到新的解读和生动呈现。通过这种方式,作品既能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历史韵味,又能激发其对现代舞蹈艺术语言的兴趣与认同。舞蹈作品《燃烧的岁月》将传统民间舞蹈元素与街舞自由姿态、肢体律动结合,形成既具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动感的舞蹈风格。舞者在动作上不仅保留传统舞蹈的肢体美学,还融入街舞旋转、弹跳、接力等技巧,使得舞蹈语言更加富有层次与多样性。这种跨领域创作模式使得“国潮”舞蹈具有更强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也为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阐释提供新的方式,打破传统文化表达的单一性,推动舞蹈创作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度革新。舞蹈中的流行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现代感,还能够使观众在更为贴近当代文化语境下,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艺术魅力。舞蹈创作者通过将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有机融合,不仅让“国潮”舞蹈在形式上具备更多的表现空间,也在情感表达上更能触及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推动舞蹈艺术审美向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国潮”舞蹈的文化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中,“国潮”舞蹈作为文化传播的独特载体,通过舞蹈语言跨文化转换与再创造,不仅在国内观众中引发强烈文化共鸣,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桥梁。舞蹈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身体性和视觉性的艺术形式,其跨文化传播的特质使其成为文化对话的重要工具。在“国潮”舞蹈中,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与现代舞蹈技巧融合,为全球观众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空间。通过对传统舞蹈元素的创新性转化,舞蹈作品《丝路》将现代舞和民族舞结合,运用传统音乐、服饰与道具,结合国际化舞蹈语言,展现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与历史深度,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全球传播的可能性。舞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独特韵味,而现代舞的自由性和即兴性,使舞蹈作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舞蹈中的视听语言在表达中国传统美学时,也通过当代舞蹈的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引发国际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在国内,尤其是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国潮”舞蹈通过与街舞、电子音乐等现代流行文化元素结合,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吸引大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群体。通过参与式互动体验,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效果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引发共鸣。而在国际舞台上,随着“国潮”舞蹈传播,西方观众对其审美效果的接受度亦逐渐提升,尤其是在艺术节、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国潮”舞蹈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和创新性的舞蹈语言,逐渐得到全球观众的认可与推崇。在《大梦敦煌》全球巡演过程中,观众反馈不仅反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更展示其对“国潮”舞蹈审美转化效果的积极回应。作品通过结合敦煌艺术的历史背景与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普世价值和现代舞蹈的张力。
“国潮”舞蹈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融的创新表达,展现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价值。在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国潮”舞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再创造,更是当代舞蹈创作中寻求文化认同与审美转化的重要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舞蹈作品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突破形式上限制,展现个性化、自由化创作特点,同时有效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