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荒背后
作者: 孙浩颖
灾荒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古代的文献记载到近现代的历史研究,灾荒史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深刻反思。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虽然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针对灾荒史的研究却一度陷入低谷,更多是从灾害学的角度探讨灾荒发生的规律,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一书的解读与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灾荒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同时反思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力,以及我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教训,为当下的防灾减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灾荒史与此书的研究背景
“灾”指的是自然灾害,“荒”则是指饥荒,灾荒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几乎与中国的历史记载一样悠久。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中,针对灾荒史的研究屈指可数,并且对于灾荒史的研究更多是从灾害学的角度来探讨灾荒发生的规律,很少有学者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灾荒史涉及社会领域的相关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史学家挺身而出,开始着手研究灾荒史。
1985年,“历史无用论”思潮弥漫,“史学危机”出现,鉴于我国社会现实中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刻反思,李文海在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项目团队,正式启动了对中国近代灾荒史的探索。他亲自参与并主导撰写了多部灾荒史的基础性著作,从而为中国近代灾荒史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图景。
本书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剖析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单个事件入手,选取了中国近代史上十次灾情特别严重、影响极为深远的自然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它们分成十个章节,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与探讨。为了避免读者产生误会,作者还特意在书后附上了《中国近代灾荒年表》,给广大读者展示了中国近代灾荒的全貌。
这本书运用了严谨细致的科学考据手段,以及广泛深入的案例对比研究方法,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重要灾荒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不仅分析了灾荒频发的原因、灾荒和政治的关系、灾荒和社会的关系,而且还论述了灾荒后政府的应对措施与赈灾手段。
本书的学术地位以及与系列丛书的对比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这本书是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研究”课题组继《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灾荒与饥馑:1840—1919》三部书之后完成的第四部书,成书于课题组成立十周年之际——1994年,并于2020年进行再版。之后,在李文海先生的主持下,课题组还相继完成了《中国荒政全书》《天有凶年:清末灾荒与中国社会》和《中国荒政书集成》三本著作。笔者在精读《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还涉猎了其他六部著作,并与《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进行对比,以更好探讨《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这部著作的学术地位和突出贡献。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与其他两本专项研究论著不同的是,其不再受到体例的限制,而是在全面收集各类资料且理清基本历史脉络的前提下,采取剖析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单个事件的方式对灾荒进行详尽的描述。这本书早已成为人们了解灾荒史研究和预防灾害发生的必备参考书。课题组选取了近代历史上十次重大典型自然灾害引发的灾荒事件进行介绍,而不是笼统地概括近代史中的每一次灾荒。在这本书中,一批长期以来被使用但含义模糊、或被低估、或被高估的数据得到了修正。该书不仅采用了较为活泼生动的笔法,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灾情,还采用了如“赌乎?导乎”“九州无奈小虫何”“似曾相识话奇荒”这样文学化的标题和许多描写灾荒的诗歌。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专业历史工作者研究近代灾荒史,而且能够激发专业范围以外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在笔者看来,本书的不足之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与书中十大灾荒相当程度的灾害并没有被列举出来,当然也就没有更加详实的叙述了。瑕不掩瑜,该书的侧重点与其他六本书不同,读者若想了解更多近代灾荒事件与灾荒问题研究,可以按照需要去查阅不同的书籍。
挖掘点:导致灾荒爆发、蔓延的因素及规律
书中,令笔者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北疆浩劫:1920年北五省大旱灾和甘肃大地震这一章节。1920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特大灾荒,在许多方面都与四十多年前的丁戊奇荒有着相似之处:灾荒覆盖范围大致吻合,都是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灾荒形成的自然因素相同,都是由持续的亢旱引发的;在灾荒之后还都在相同区域出现强烈的摧毁性大地震,分别为1879年的甘肃武都大地震及1920年的甘肃海原大地震。这两个年份的自然灾害,可以说是在同一块华北大地上,一场触目惊心、悲惨绝伦的社会大悲剧在相隔四十年后做了一次历史性重演。1919年夏秋之交,北方大部分地区就出现了严重疫情,1920年从春天到秋天,没有下过一滴雨,“此次灾荒最近原因为1920年秋收前已一年无雨是也”,旱情异常严峻,直到秋收之后才相继下了透雨。据李文海先生及其课题组分析,此次灾荒使得北方五省共3000万人饥馑流离,无以为生。旱灾还没有完全结束,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甘肃海原发生了近世百年空前的大地震,震级为8.5,地震非常剧烈,持续时间“或十分钟至二十余分钟”,共造成30万生命的逝去,无数家庭的破裂,如图1所示,为海原县城内地震后七十九日之惨状。
在对1876年—1879年丁戊奇荒以及1920年的北疆浩劫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这两次极其相似的特大灾害绝不仅仅是历史现象偶然的巧合。笔者将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灾爆发、蔓延的因素概括如下:
人口因素。近代中国,全国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临界点也就是温饱界限比例平均为1∶4。1920年北方灾荒发生前后,人口激增,已经达到12000万人,而耕地却只有400008000亩,这一地区的温饱比例已经接近极限,有的地区甚至更加严重。而此次灾荒的爆发时间正好处在人口的最高点上,人多耕地少这一局限性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清代中叶以来毁林开荒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灾害更加频繁。
农产品商品化。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列强不仅通过对华贸易扩大对中国农产品的掠夺,还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直接利用当地原料生产商品,攫取高额利润。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原有的种植模式已经改变,农民多种植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鸦片种植也日益猖獗。资料显示,1918年至1919年间,北方五省仅棉花和烟草两项的种植面积至少有11351000亩。但是这种农产品的商品化模式是由于西方列强对内地原料的需求导致的,而不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的,所以就出现大量侵占耕地和减少谷物粮食生产的现象。粮食生产减少,积粮空虚,再加上干旱,北方五省根本不具有抵抗灾害的能力,也就使得1920年爆发了严重的灾荒。
政治层面。从政治层面来看,灾荒的发生也是由政治混乱和政治腐败造成的。1920年,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战争频繁,四分五裂的政局、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劳役负担以及政府内部的腐败都间接地导致了灾荒的爆发、蔓延甚至加剧。资料显示,1921年发放到山西省的赈款,起先每名灾民只能领到12枚铜元,之后由于恶绅劣官的贪污,灾民一分钱都得不到。而当时的直系首领,后来的“贿选”总统曹锟,侵吞了赈款300余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原本有限的赈款,经过大小官吏的层层贪污,真正惠及百姓的已经微乎其微,这也就导致了灾荒的蔓延与加剧。
同时,笔者对比1876年—1879年的丁戊奇荒及之后发生的甘肃武都大地震和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灾及之后发生的甘肃海原大地震,发现剧烈的地震往往发生在旱灾持续阶段或是结束之后,地震的发生或许与旱灾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中国地质学家与地震学家耿庆国经过比对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1971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发生的6.0级以上的69次大地震,了解到地震前都有大旱现象。由此数据,他得出结论:在6级或更高级别地震的震中区域,地震发生前的一年至三年半,通常会先出现旱情,且旱区的范围会随着地震震级的大小而有所变化。当干旱持续至第三年并随后发生地震时,其震级往往会比干旱后第一年内发生的地震高出约半级。
对于灾荒史的一些思考
关于灾荒本身。在具体而深入地研读《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这本书之后,笔者对于灾荒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每一次灾荒都让人触目惊心,无法释怀。近代社会,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内忧外困交加,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多方面的因素,自然灾害更加频繁,比比皆是,灾情也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河流频繁改道,洪水涌出蔓延村庄;有的地区连年干旱,田野荒芜,寸草不生,尘雾飞扬。还有许许多多的灾害更使得人民无家可归,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由于政府内部的混乱与腐败,根本谈不上防治与治理。“饥民遍野”“饿殍载途”这短短几个字背后,却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被夺去生命,更多的人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人相食”现象,在苟延残喘中努力活下去,如图2、图3所示,为反映丁戊奇荒惨状的《饥荒铁泪图》。
重大的天灾,不仅会导致大量人口减少,而且会给社会经济带来重大损失。人口减少了,社会生产力就会下降,所生产出的社会财富就会相应减少,所以灾荒的爆发、蔓延甚至加剧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与倒退。
关于李文海先生。读完这本书并阅读了一系列有关资料之后,笔者对于李文海先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即将步入“耳顺”之年的李文海,怀揣着对灾荒史研究的深切使命,决然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天地。凭借出色的领导才华与非凡的人格吸引力,他成功凝聚起一支积极进取的研究队伍,共同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为后来者的探索树立了标杆。
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领域,正是在他的引领下,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至今。因此,李文海先生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驱与奠基者,其地位无可争议。
关于当代中国。其实对于中国近代的灾荒史,哪怕我们查找再多的资料,了解再多的灾荒事例,也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些如噩梦一般的灾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20年的新冠疫情或许都会成为灾荒史的一部分。但与以往的灾荒史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已经有能力采取一些举措去抵御灾害,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人力物力,尽可能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一书的意义,远非仅限于揭露旧中国所遭受的惨烈天灾与不公,更重要的是作者凭借对历史和国情的透彻理解,传达了对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的深切忧虑及强烈的社会担当。此外,探究旧中国的灾荒往事,有助于当下我们提升防灾减灾意识,汲取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智慧与教训,具有温故而知新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