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时代纪念馆如何传播红色文化
作者: 王珮瑜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规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文博行业带来了诸多契机,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是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红色文化传播地。文章通过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宣传工作实践,总结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的创新经验,为新媒体时代纪念馆如何传播红色文化提供新思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加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烈士纪念馆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展示革命烈士的事迹、遗物和文物史料,能够使公众近距离地接触英雄形象及其光辉事迹,从而促进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有助于营造褒扬尊崇英烈的浓厚氛围。
龙华烈士纪念馆概述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作为退役军人事务部唯一一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上海乃至全国红色要素最为丰富的英烈纪念地之一,在这里长眠了1700多位革命先烈。
新媒体技术赋能纪念馆
线下展览“上云”,足不出户“云观展”。线上展览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显著地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此外,线上展览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线上图片展示形式,它还能够巧妙地融合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利用虚拟现实(VR)等前沿多媒体技术,全面且多维度地呈现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这种展示方式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龙华烈士纪念馆将基本陈列展览《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陈列》以及精品专题临时展览《邹韬奋的报刊“魔方”》《寻找欧阳立安烈士事迹展》《印记·法兰西》《亦工亦农,罗亦农——2023馆藏文物线上展览》等,通过精心设计转化为线上展览形式。这种线上展览不仅实现了长期保存与内容的实时更新,还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促进了红色文化的持续传播与演进。同时,线上展览的做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的视角和策略。通过数字化手段,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存和传承,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也为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推动数字化建设,与文物近距离“交流”。为了使广大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和欣赏龙华烈士纪念馆内珍藏的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该馆特别对一系列珍贵文物进行了精心的数字化处理。这些经过数字化加工的文物精品包括3D模型、实物照片和背景资料,并发布在官方网站上。通过这一举措,无论公众身处何地,均可通过互联网轻松访问这些珍贵资源,足不出户便能深入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文物的传播范围,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在线学习和欣赏的平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烈士们的精神。
龙华烈士纪念馆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对原淞沪警备司令部部分遗址进行了数字化重建,推出了一款线上互动体验性强的游戏,游戏界面与现实场景的融合,使玩家在挑战关卡的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力量的深刻影响。游戏中的角色和情节均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让玩家通过执行任务的途径,亲身感受并体验在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内部曾经发生的秘密斗争历程。游戏模拟了地下党员在极端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智慧、与敌人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以及他们所秉持的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建立多渠道新媒体矩阵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博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众多纪念馆的宣传策略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渠道,而是积极采纳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更新与传播。这种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纪念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有效提升了纪念馆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以龙华烈士纪念馆为例,该馆凭借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功建立了包括龙陵官网、“龙华英烈”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及视频号在内的新媒体平台矩阵。以“龙华英烈”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核心,该平台利用其便捷的消息推送功能和自定义菜单服务,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递纪念馆的最新动态,并提供定制化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预约参观、语音导览、在线纪念等,极大地便利了公众对纪念馆的了解和参与。
在当前社会生活节奏高度碎片化的背景下,大众对于投入大量时间阅读或观赏红色文化作品的意愿普遍较低。鉴于不同的阅读环境要求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创作策略成为激发受众兴趣的关键。新媒体平台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受众能够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与传播主体进行交流。诸多制作精良的红色文化宣传视频,往往因受众的多次转发而引发口碑效应,并在不同平台间实现二次分享与内容的再创作。
创新表达方式,探索传播新模式
从以下3个方面探索“直播+”模式,构建品牌+文化的多元内容生态系统。
首先,直播+演出。在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龙华烈士纪念馆出品的原创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在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遗址区正式上演。该演出采用实景沉浸式表现手法,通过时间穿越的叙事技巧,引领观众回到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演员的表演路径设计为动态流动,观众的观演路径亦随之变化,实现了场景的无缝转换,使得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仿佛触手可及。通过融合多媒体动画、舞台美术、光影变幻、音效以及真实场景的综合运用,观众身着民国时期的服装,全程沉浸在历史情境之中。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和听觉的全息互动,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使其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不朽。
其次,直播+座谈。龙华烈士纪念馆所举办的文物研析会,创新性地运用了网络媒体直播平台,以增强与烈士家属之间的互动。通过将文物研析成果与烈属的回忆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利用文物所承载的故事,以最真实、最感人的形式触动社会公众,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促进了红色文物深层价值的挖掘与弘扬。
最后,直播+大思政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各红色场馆需紧贴立德树人之基础任务,全面发挥革命文物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革命文物、革命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并且要努力推动革命文物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使之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方面,龙华烈士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例如,该纪念馆将相关课程与直播相结合,极大增强了思政课程的互动性和影响力。龙华烈士纪念馆曾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合作,共同开展了一场“行走”的红色育人课堂,该活动通过“龙华英烈”新浪微博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据统计,直播期间的观看人数突破了107万人次,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留言打卡以示纪念。直播过程中,讲师带领观众走访了外滩中央银行大厦、闸北公园、无名烈士墓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进行现场教学。利用多设备、多摄像机和多角度拍摄,全天的红色之旅宛如一场革命精神与文化的盛宴。此类直播方式不仅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而且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录制并上传视频,进一步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二次传播。通过这样的实践,革命文物和革命文化得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这也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过程中,持续强化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捕捉红色文化传播的关键热点
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工作中,应积极捕捉关键热点,占据线上线下舆论的主导权。龙华烈士纪念馆在每年关键时间节点举办重大祭扫活动,通过云端接力形式,主动开展网络直播和话题讨论,引导网民参与线上祭扫、在线向英烈书写信件、分享学习体会,主动参与红色主题内容创作并积极上传音视频作品等,构建了一个英烈故事全民讲述、英烈精神全民传颂的线上共享平台。以坚定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主动占据舆论高地,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红色舆论格局。
2021年,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使得英烈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至公众视野。龙华烈士纪念馆紧随时代脉搏,主动展开了对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革命英烈的深入人物推介。此举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他们不约而同地前往龙华烈士陵园,通过参观纪念馆,学习龙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与革命故事;深入体验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感悟英烈坚守的初心之路;并以崇敬之心在烈士墓区献上鲜花,以示缅怀。而后,龙华烈士陵园收到了来自新一代青年的近2000封信件,内容涵盖了多样的情感与思考。其中,与龙华英烈进行精神对话及青年一代的感怀占据了信件内容的主要部分。此外,在烈士墓区,众多青年向英烈敬献了饱含情感的纪念品,包括他们亲手绘制的龙华纪念馆风景画稿、龙华英烈人物素描、具有特色的桃花书签、自发制作的百年大事相册、龙华英烈家乡特产云片糕、毛泽东纪念邮票、纪念徽章、马克思主义书籍等,本案例无疑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成功的一个典范。
革命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研究是纪念馆立馆之本。烈士纪念馆应当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将保护、研究、宣教和传播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多媒体展示,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的活力,仿佛在向公众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岁月。这样,纪念馆就不仅仅是一座静态的展示空间,而是一座充满活力的人文殿堂,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脉动,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追忆那些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这本厚重的历史长卷得以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