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江中游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
作者: 赖恒友
推动赣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赣江最美岸线的具体行动。该流域地区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既需要系统谋划、整体布局,也需要分步骤、分专项推动相关工作。将赣江中游(峡江段)作为典型地区先行先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方法、新路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统筹兼顾、分类推进、科学实施,通过示范型试点的方式尽快落地见效,为全面推动流域地区落实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积累经验、提供样板,更好地发挥试点带动全局改革的引领作用。
赣江中游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背景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与“十四五”时期相对应。以峡江县行政区域内赣江干流全段为研究对象,长度约40公里,两侧各3公里纵深范围,面积38408.55公顷,涉及5个乡镇共24个行政村。为便于管理,本次规划范围为所涉及24个行政村范围(以下统称规划区),对此进行相关研究分析。
以“山水田园盛景、康养宜居福地”为总目标,突出“绿色崛起”理念,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要求,将赣江中游峡江段打造成“滨水生态绿色长廊、山水诗意人居样板、年代遗存人文福地”。
以“璀璨河西,生态河东”为总体发展思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河西园区产业制造、人文康养、湿地科普文创、物流货运、现代农业等产业,保护好玉峡湖生态绿核,沿线山体,打造峡江河西绿色经济新引擎;河东以保护生态为主,重点发展以生态居住、滨江康养、现代农业为主的慢生活体验区。
规划确定四大战略:一是生态固本,守住绿水青山。通过提高建设标准,强化保护力度,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严守底线管控,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限定建设范围,总体上锚固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二是文化铸魂,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保护文化,彰显峡江特色;通过文化赋能,驱动创新发展;通过活化文化,支撑项目建设。三是产业筑基,推动绿色崛起。通过升级二产、做优一产、做活三产,推动绿色崛起。四是品质提升,打造美丽福地。通过城乡协同,构建“网络化、融合式、特色化”的发展体系;通过优化岸线空间和提升人居环境,塑造滨江城乡风貌;通过完善流域地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
峡江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规划对赣江两岸城镇地区、村庄地区和生态地区的岸线分别提出管控要求。城镇地区滨水岸线管控,在保护和管理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禁止爆破、炸鱼、挖堤和穿堤、新建建筑物等有碍堤防和防洪抢险的人为活动。加强对防洪堤岸保护,特别是巴邱镇及福民乡段岸线保护范围内,禁止易燃易爆等高压、危险工业企业入驻。
村庄地区滨水岸线管控,严格控制管理范围内村庄开发强度及新建建筑面积,严格管控取土、埋坟、建窑、打井等有碍堤防和防洪抢险的人为活动。自然生态地区滨水岸线管控,主要为南部玉峡湖湿地公园、福民乡段及其他人类活动较少岸线,约30公里。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规划提高赣江沿岸的堤坝岸线覆盖率,全面防护沿线村庄及群众生活和财产安全,对于现状岸线周边村庄分布较密集、地形平坦,有防洪需求但未建设防洪堤的部分,拟进行新建堤坝工程建设。主要包括赣江口里段堤防拟建工程。
规划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赣江“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植资源保护,位于规划区仁和镇、水边镇境内。玉峡湖湿地重点保持湿地功能,营造鸟类栖息地。规划通过打造玉峡湖湿地公园,扩大湿地保护范围,加强水质监测,保护水质。使当地社区和居民受益,建立人鸟和谐共处的关系。营造丰富多样的涉水生境,构建多种多样的生境利于涉水鸟类的栖息。
目前峡江县赣江河段规划可采区控制开采总面积。通过集中整治堆砂场、控制砂石开采总量等措施修复赣江自然河道生境。恢复自然岸线和滩涂洼地,加快何家标准化砂石码头建设,满足采砂所需的贮存及运输;同时按规范要求严控采砂活动,严格控制、逐步减少采砂船舶(机具)数量和年度河道砂石开采总量。
对矿山监管管控,规划对正在开采的矿山企业采取“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管理模式,对废弃矿山进行山体复绿修复。
对规划区林地进行优化提升,一方面,加强分类管控,一方面,加强林木优化提升。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规划期内将继续加强耕地保护,严格管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行为,建设占用的耕地严格在峡江县域内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规划水源保护地等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赣江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持续加强全过程管控手段。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巴邱镇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镇区的市政污水等管网的更新改造,仁和镇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工程。
完善规划区内城乡环卫第三方治理工作,争取规划区内的行政村全部实施了环卫第三方治理。完善现有垃圾压缩中转站,同时配置相应环卫设施,如垃圾桶,公厕以及垃圾转运处等,并加大管理力度,配置相应人员进行日常处理及维护,统一将垃圾转运至县垃圾填埋场。
加强生猪养殖污染管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优先安排赣江及其支流沿线村庄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有机化肥使用比例。
峡江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加强文化保护,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全要素、多层级、结构化的动态保护体系。
塑造文化轴线,赣江中游峡江段是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赣江为核心,构建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打造沿江文化品牌。
传承演绎,文化活用,重点以节点为载体,加强文化传承演绎。
依托赣江营造山水城的空间格局,凸显山水秀丽、城景相融的景观特色。充分考虑自然景观,注重城镇特色的塑造,应更多考虑地形地貌,延续山水景观风貌,构建和谐的山水城关系。
加强乡镇的风貌管控,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打造“和而不同”的城镇总体风貌。
优化城镇形态,进行有机更新,延续城镇肌理,避免大拆大建模式。城镇建设应体现规划的延续性,重视不同风貌片区空间特征的过渡。
统筹岸线资源,分段指引,形成丰富优美的岸线景观,将滨水区作为城市更新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岸线的整治提高城乡环境质量、丰富景观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强化滨水空间管控,保障滨水空间的界面连续性,城镇生活岸线、林地生态岸线、田园乡村岸线三类岸线进行管控,采用符合滨水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保证滨水空间生态复合性。
对滨水建筑进行控制,加强对滨水建筑的管控,提升建筑整体布局的通透性,降低临水区建筑密度,保证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通透性,形成利于滨水生态渗透、能量流动以及水陆风的通透风道;增强建筑单体与滨水空间互动、创造开放空间。鼓励构建生态友好建筑,实现滨水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村庄景观风貌引导,凸显赣派建筑“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重点对建筑风格、村庄肌理、周边山水环境进行规划指引,让村庄融入大自然,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村庄建筑风格应尊重地方文脉,村庄建筑体量、颜色搭配、建筑材料应用、设计元素及手法应体现赣派建筑特色。
合理规划城乡发展体系:确定城镇功能结构及等级规模体系。引导村庄分类差异发展,以村庄发展模式引导。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从而营造完整社区。
完善交通体系:一是加强区域性国省道的提升改造工作,提高区域交通运行效率。二是完善县域内部道路网络,提升居民出行、旅游休闲通行能力。
增强航运配套:规划在何家村内着手打造何家标准化码头建设,实行数字化管理,对砂石加工、销售、运输各环节实时监控。整改完善机制砂场环保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并配套相应的雨水收集池及废水沉淀池,且硬化主要道路。
提升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河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并完善相关村庄污水管网铺设,纳入城区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统一处理。
燃气设施配建:规划区内现有天然气主要设施分布到各个区域,已开通LNG储气站。
赣江中游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流域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设立赣江中游(峡江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工作小组,由县政府牵头,县直有关单位及流域各乡镇作为小组成员,积极推进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生态转移支付等体制机制建设,各单位密切配合,整合资源,加强对各领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指导协调,强化对各领域工作的统筹推进、监督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估,共同推进赣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
依托峡江县建立的自然资源全要素的基础信息、技术共享平台,透明化信息平台,从规划、实施、监测和预警四个层面建立健全赣江流域地区的规划动态监测预警和实时监管机制,对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对赣江中游(峡江段)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系统规划与研究,文章提出了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实施生态固本、文化铸魂、产业筑基和品质提升的四大战略。规划过程中强调多规合一、引领智慧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优化城乡布局,提升人居品质。通过科学实施和动态监管,确保规划措施落地见效,为赣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样板。未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细化各项措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公众参与,持续推进赣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