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绘画透视法的中西建筑路径营造目的差异
作者: 方羿斐
文章通过剖析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画中的多点透视,探讨了中西建筑在路径营造目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表现出一种开放、自由的空间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建筑路径的漫游性和叙事性体验。相较之下,西方绘画的多点透视则强调空间的控制与焦点展示,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路径中表现为明确的导引性和视觉秩序。文章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比较了中西建筑路径在空间体验和目的导向上的异同,旨在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中西方文化在建筑设计上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还体现在空间的组织、路径的设计以及文化意图的传达上。绘画透视法作为建筑空间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中西方的应用和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和西方画中的多点透视法,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空间观和美学追求,对建筑路径的营造目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绘画透视法
绘画透视法是艺术家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深度和关系的一种重要技法,中国画常用散点透视法,而西方画则更多使用多点透视法。这两种透视法在艺术表现和空间体验上各具特色,影响了各自建筑设计中路径营造的目的和方式。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在一个画面中通过多个视点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散点透视被称为“活点法”,画家可以自由地移动视点,将多个视域自然有机地结合到一个画面中,从而使画作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的连贯性。这种透视法不仅仅是对现实场景的描绘,更是对画家心中意境的表达。
以北宋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如图1所示)为例,散点透视法将多个场景自然连接,展现韩熙载夜宴的全过程,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营造连贯的叙事性和空间体验。这种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心观物”的思想,强调心灵体验而非单纯视觉感知。它对中国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叙事性和连续性创造漫游式空间体验,让人感受时间和场景的自然流动。
西方画的多点透视法。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不同,西方绘画更多地使用多点透视法,尤其是在立体主义和现代艺术中,艺术家通过多点透视来表现物体的多维特征。多点透视的特点是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来呈现物体的立体性和深度,强调对同一物体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和描绘,以此来展现其几何结构和内在的秩序感。
保罗·塞尚是多点透视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作品《玩纸牌的人》(如图2所示)中,通过对同一场景从不同透视角度的观察,试图揭示物体的真实形态和空间的多样性,通过多点透视来展现物体的不同侧面,以达到更加全面的空间表现。这种空间观深刻影响了西方建筑的路径设计,建筑师通过多点透视的手法来引导人们从多个角度观察空间,以此来增强建筑的空间体验感。
两种透视法的比较与共同点。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的多点透视法在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均利用多个视点打破视域限制,展现丰富的空间表现力。散点透视通过“景随人移”表现叙述性与连续性,而多点透视强调物体的立体性与几何结构。在建筑设计中,中国受散点透视影响,注重空间连续性和动态体验;西方则受多点透视影响,强调多角度观察。这两种透视法为建筑设计中的东西方理念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绘画透视法对建筑路径的影响
绘画透视法不仅在艺术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念也渗透建筑设计,对建筑路径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散点透视与中国建筑路径设计。象山校区11号楼的路径引导与拓扑折叠。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11号楼体现了散点透视的空间观念,其采用了一种二维拓扑折叠的方式,将建筑的路径和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设计形式(如图3所示)类似于散点透视,将多个空间点连接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使人们在穿行建筑时能够感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故事。这种路径引导设计不是明确的,而是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趣味,正如观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观者可以自由选择视点,从不同的角度创造、体验空间中的故事。
通过曲折的小径和半敞开的庭院空间,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不断与环境发生互动,犹如在展开一幅叙述性的山水画卷。建筑(如图3所示)中的路径引导并不是以功能为导向,而是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和故事的展开,这种体验是散点透视在建筑设计中的具象化,让使用者在建筑中感受到如同游览画卷般的过程。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叙述与路径引导。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体现了散点透视在空间路径中的应用。设计师藤本强调“弱建筑”理念,模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界限,使空间划分变得流动而延展。内部路径设计采用螺旋形布局,营造出迷宫般的复杂性和“漫游”感(如下页图4所示),书架环绕蜿蜒,让人有持续探索的体验。日本设计受中国艺术的影响,设计与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相似,观者在空间中自由移动,变化视角,认知空间的多样性。图书馆是激发故事的场所,人们在其中漫步,享受空间的丰富性和无限可能。
多点透视与西方建筑路径设计。加歇别墅的路径设计与多角度空间观察。与中国的散点透视不同,西方绘画中的多点透视更注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这种透视法不仅体现在绘画中,也影响了西方建筑的路径设计。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加歇别墅强调建筑路径的多角度观察,使得人在建筑中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欣赏空间的变化(如图5所示)。这种设计方式与多点透视的理念相契合,即通过不断地变换视点来深入理解空间的本质。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的漫游式空间体验。弗兰克·盖里设计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也是西方建筑路径设计中多点透视理念的体现,他通过复杂的路径设计来创造一种漫游式的空间体验。博物馆的路径设计强调了多视角的观察,使人们在空间中行走时不断切换视角,从而产生对建筑空间的多重理解(如图6所示)。
绘画透视法的中西建筑路径营造目的差异分析
绘画目的和方法上的差异性。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法存在显著差异,缘于各自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西方的焦点透视法,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考,强调通过固定视点精确描绘三维空间,呈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这种技术不仅注重科学性,也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和绘画中,力求忠实反映现实世界。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注重表现艺术的主观性与表现力,透视法更多是为了传达艺术情感,而非追求技术上的精确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东西方艺术观念的不同侧重点。
绘画的重艺术性和主观性差异。在中国文化中,透视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情感表达和精神探索的方式。中国绘画常用散点透视法,这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视点,而通过多个观察点展现宽广的视野,允许艺术家跨越时空,创作富有诗意的作品。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散点透视的典型例子,画卷将汴京的自然景观、人物和城镇有机融合,展现辽阔的空间感,仿佛带领观者回到盛世汴京。而西方透视法常用于建筑设计,如教堂和博物馆,营造稳定和真实的视觉效果,传递庄严和神圣感。中国绘画更多通过留白和大气透视法激发观者的想象,传达意境和思想,两种透视法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艺术表达和审美追求上的差异。
文章通过比较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画的多点透视法,探讨了两种绘画透视法在空间表达及其对建筑路径设计影响上的差异。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注重叙述性,透视视点的变化将多个自然场景组合,形成连续的画面叙述。相比之下,西方画的多点透视则更多地强调对同一物体的多角度观察,以更好地呈现物体。
这种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建筑路径设计的理念与手法。中国建筑理念是更倾向于创造一种叙事性空间体验,路径是展开的山水画卷,展现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观念。西方建筑路径设计则受到多点透视体验法的影响,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空间,让观者全面感受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体现了西方文化对理性、功能的追求。中西方建筑路径设计的差异不仅体现了绘画技法上的多种透视法的不同,还体现了文化观念、空间理解与审美追求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