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京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 郑嘉乐 农小艳

中越京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0

京族,在过去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东兴各族自治县。京族的祖先于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迁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跨越中越两国的独特民族群体。随着中越边境交往的日益加深,京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分析中越两国京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变迁,重点探讨音乐、独弦琴技艺、节日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揭示京族文化变迁的规律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由于受人文环境、语言、民俗信仰、社会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中越京族在语言、节日、音乐、服饰、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产生差异。文章进一步探讨京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强调文化资源对边境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出应深入了解京族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中越文化合作与民族教育体系的发展。

中越京族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

节庆文化。虽然中国京族在几百年中与汉、壮等各民族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交融,其间还历经了战争的洗礼和种种曲折,但这些都没有让中国京族人民放弃他们独特的节日文化。相反,他们始终坚守并传承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京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京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是哈节。哈节通常在农历六月至八月间举行,是京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渔业兴旺的重要日子。节日期间,京族人民会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如图1所示)、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唱哈是哈节的核心内容,哈妹们会在哈亭内演唱传统歌曲,内容涵盖神话传说、英雄事迹等,展现了京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尽管越南京族依然保留了庆祝哈节与独弦节的传统,以展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传统习俗,但他们对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尤为重视。其中,春节是越南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越南京族会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燃放鞭炮、准备年夜饭等,以与家人共度这个象征团圆与希望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也与中国十分相近。

越南京族之所以重视这些传统节日,是因为这些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同时它们为越南京族人民提供了一个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宝贵机会。这些节日成为越南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的重要纽带。

音乐。京族音乐文化在京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京族人民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他们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从悠扬的独弦琴声到欢快的民间歌舞,京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中越文化交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16世纪中国京族祖先迁徙到京族三岛起,中越京族的音乐文化就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从内容来看,京族音乐一方面与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仪式等相关,另一方面与人们日常劳作生产方式有关,并且与族群在海疆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关。除此之外,中国京族民歌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较为突出,白话山歌或新民歌因此出现。而越南北部北宁、海防京族聚居区域,仍以传统的京族民歌为主,表现出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较为明显地保存着古乐音遗迹。由于越南京族主要分布在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等平原地区,水稻种植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其音乐中常常融入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在音乐旋律和节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越南京族音乐具有明快、欢快的旋律和节奏。

由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越两国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造成了音乐风格上的差异。我国境内的京族人口较少,在长期的汉化过程中,其语言、文字、文化逐渐与汉族接近,其音乐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而在越南,京族作为国家的主体民族,其音乐风格的越南语特色更为鲜明。越南京族音乐在歌词创作上,注重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的营造,常常通过细腻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情感,既悦耳动听,又富有诗意。此外,越南京族音乐还善于运用各种传统诗歌形式,如六八诗体等,这些诗歌形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歌词内容,也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越京族音乐文化还受到所生活地区的影响。生活在中国广西防城港市的京族人民,如生活在东兴的澫尾、巫头、山心等岛屿上的京族人世代以渔业为生,海洋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舞台。其京族音乐,如独弦琴演奏(如图2所示),往往带有浓郁的海洋气息,旋律悠扬而自由,如同海浪般起伏跌宕,既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与依赖,也寄托了他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渔歌号子、海祭仪式音乐等,更是直接反映了京族人的渔业生活和对自然的崇拜。越南的京族(也称为越族或京族人),主要分布在越南的平原地区,尤其是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这里农业发达,水稻种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越南京族的音乐更多地融入了农耕文化的元素,节奏明快,旋律欢快,常用来庆祝丰收、婚礼和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的音乐庆典,充满了对生活的欢庆和对自然的感激。此外,越南的传统乐器如竹笛、月琴、二胡等,也在京族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中国京族音乐的旋律受到了汉语音调体系的影响,而越南京族音乐常使用本民族平时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调和语气,具有广泛的民族基础,符合京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中越京族民俗文化的价值探析

京族文化作为中越两国共有的文化宝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京族文化是京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和弘扬京族文化,京族人民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京族文化在促进各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作中,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不仅体现在京族人民内部,也体现在京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通过共同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京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互动得以加强,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京族文化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在中国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被誉为“京族三岛”,这些地区利用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通过开发京族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越南,京族文化同样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越南的京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京族文化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旅游价值和国际交流价值。中越两国的京族地区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等。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中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同时,京族文化也是中越两国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举办京族文化节(如图3所示)、音乐会等活动,可以展示中越两国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越两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越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

京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京族人民通过学习和传承京族文化,可以培养京族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京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道德观念也可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京族文化还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开设京族文化课程、举办京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将京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传承和弘扬京族文化,可以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京族文化也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传承和弘扬京族文化,可以促进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京族文化是中越两国都不可忽视的文化财产,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承载着两国人民共同的记忆与情感,也是两国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桥梁。京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更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区域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京族作为中越两国共有的民族,其文化拥有相同的根源,但由于受人文环境、地方语言、民俗信仰、社会文化变迁等多因素的影响,在行为习惯、服饰、音乐等方面产生了差异。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中越京族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动因、过程及结果。

虽然本人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但苦于无法对中国京族进行长期深入的跟踪调查,对越南京族的调查也因涉及跨国调研而极其困难,加之国内越南京族文化资料的空白,文章还有许多欠缺之处。我们由衷地希望未来对中越京族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展长期跟踪调查,收集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更全面地理解京族文化发展变迁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