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张语桐 李正青

三苏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0

三苏文化于中国文化脉络中源远流长、熠熠生辉,其文学、艺术与道德精髓跨越时空,对后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眉山市作为三苏故里,肩负传承与弘扬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使命,将其有机融入城市景观设计,是彰显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名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路径。文章依循文化解析、策略构建、应用反思逻辑,全方位探寻三苏文化在城市景观领域的转化之道,为城市文化景观发展贡献智慧。

三苏文化内涵剖析

三苏文化指的是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接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孕育的、在博通经史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绘画、书法、家风道德等文化总称。其产生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近代的衍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在当今乃至世界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学成就:古典文学高峰的多元呈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轼更是以其卓越文学造诣在词、诗、文多领域独树一帜,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四大家。苏洵散文议论纵横,如《六国论》以古鉴今,史论精当、逻辑缜密、笔锋犀利,深度挖掘六国兴衰根源,为后世政论散文树典范。苏轼诗词文俱佳,其诗歌取材广泛,体现民生疾苦、抒发个人情思、描绘山川形胜等,风格豪放婉约兼具。《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迈奔放,尽显壮志豪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则情深意切,诉尽相思;其词作突破传统藩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开豪放词风之先河,又有诸多婉约词清新隽永;散文如《赤壁赋》借主客问答穷究人生宇宙哲理,《石钟山记》以实地考察记事,行文跌宕、文辞优美,代表北宋散文巅峰。苏辙在散文方面成就颇高,对于散文的创作,他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其中“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是中国文学理论上最突破、最创新的思考。其作品立意允当、结构严谨、文风沉稳,与父兄相互辉映,协同构筑三苏文学巍峨大厦,为后世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奠定深厚基石。

绘画艺术:文人画派的理论先声与诗意表达。苏轼在绘画方面首倡“士人画”(“文人画”)理论,强调绘画应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而非仅仅追求形似,使中国的绘画潮流从写真转向写意。图画性灵就是文人画艺术特点的具体表现。《枯木怪石图》即为其理论的生动实践,画中枯木扭曲、怪石嶙峋,笔墨极简而意蕴深远,借自然物象抒内心孤寂与超逸情怀。

三苏文化中绘画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结合其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将其构图、色彩、笔触等元素转化为景观设计的语言。也可采用意境模仿的方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景观要素,借植物群落的疏密、水体的动静、地形的起伏等巧妙还原其画作场景,于现代城市中打造悠然的古典意境、于喧嚣中营造宁静自然、人文馥郁的艺术空间,唤醒当代人对传统文人绘画美学的感知与热爱,使城市景观成为文化与自然融合的艺术佳作。

书法造诣:笔墨春秋的个性华章。苏洵书法笔力雄浑、气韵畅达,章草笔意融入其间,《道中帖》《陈元实夜来帖》等作,笔锋藏露自如、线条灵动洒脱,尽显独特艺术个性;苏轼身为“宋四家”之首,“苏体”刚柔相济、丰腴不失骨力,侧锋用笔大胆创新,《黄州寒食诗帖》情感奔涌、墨法多变,位列“天下三大行书”,其书法美学引领时代潮流,为后世临摹研习圭臬;苏辙书法承兄之风,笔法娴熟、字体端庄秀丽、笔势一气呵成,诸多题跋、手帖彰显深厚功底。

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书法元素可深度融入景观小品创意、铺装纹理设计,借字体造型、线条韵律打造特色艺术景观、塑造独特书韵空间氛围,赋予景观文化艺术质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苏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拆解精要

整体内容适配性筛选。根据对三苏文化中“文学成就”“绘画艺术”“书法造诣”“家风道德”四个方面内容的剖析,依城市景观类型(公园、广场、街区、社区、商业区等)及景观设施(景墙、廊架、小品、雕塑、铺装、座凳、灯具、垃圾桶、导视牌等)与文化氛围需求精准选择三苏文化具体内容。城市街景可借三苏文化中典型绘画作品的形与意共同打造街区场景或渲染意境,或者提取画中重要元素点缀街道景观设施、建筑立面,以灵动笔触、雅致色彩激活街道文化活力;校园及居住区周边聚焦三苏家风道德,以文化长廊、景墙、雕塑、壁画等传颂三苏家庭美德,滋养民众心灵、厚植文化土壤;三苏文化中典型诗词或代表性书法作品适配各类城市节点,公园、广场、街区等场所可将书法、诗词镌刻于碑石、展示于幕墙、融入景观照明、景观小品、铺装细节等,以文化符号编织城市文化网络,全方位渗透城市空间。

文化元素精准提炼。深度挖掘三苏文化中描绘“景”“境”的作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图案、故事场景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进行文化体现。从文学经典中摘取名句、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转化为景观主题、造型灵感、场景设计等;绘画艺术依线条、形态、色彩抽象提取视觉符号,重构为景观装饰、空间架构元素;书法从字体结构、笔画走势中提取特色,塑造景观小品、艺术雕塑、标识logo、创意铺装等;家风道德聚焦人物事迹、家训格言,打造主题场所、塑造场景雕塑、设置互动装置,借具象形式承载抽象文化,增强景观文化辨识度与感染力,使三苏文化深度嵌入城市景观肌理。

色彩材质文化属性挖掘。在设计领域,除了设计产品的形态、样式以外,色彩和材质是其设计表现的重要属性。在表现风格与传达信息方面,色彩和材质都有很大的作用。剖析三苏文化中艺术作品的色彩材质偏好,构建文化适配体系。文学意境色彩借诗词描绘转化,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启用水蓝、青灰组合,搭配玻璃、纹理石材小品,于湖畔再现西湖秀色;散文主题适配厚重深色木材、古朴青铜,雕琢书卷雕塑诠释历史深沉;绘画色彩材质依题材而异,墨竹用黑色金属、枯木怪石取棕褐青灰搭配真实素材;书法色彩材质凸显风格,苏体金墨书于红木质屏风,苏洵书法借铜质水流装置演绎灵动;家风色彩材质象征鲜明,读书用黄、孝慈选粉、清廉以白大理石雕塑展现,借色彩材质协同奏响城市文化旋律,强化文化景观感知深度,逐步形成色彩与材质方面的“三苏文化”印象。

三苏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构策略

文化主题景观营造。打造“赤壁风云”文化公园,以赤壁之战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核心。入口设巨型赤壁浮雕,红砂岩雕山石,古柏苍松环绕,园内文化展馆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与苏轼文化,还有互动装置还原诗词场景;核心水景依“大江东去”打造,有巨型跌水、湖面与仿古战船,结合灯光音效展现赤壁壮丽,让游客感受历史沧桑与词韵悠长。

诗词意境主题广场,筑“东坡望月”广场,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布局。地面铺月白色大理石,中央悬浮金属镂空明月,搭配云雾景观小品,回廊刻诗词及赏析,有智能互动屏拓展知识,节庆办雅集、民俗活动,传承文化,激活社交功能。

绘画艺术主题园林,创建“墨韵丹青园”,聚焦苏轼绘画。依墨竹、怪石等题材分区,墨竹区选多种翠竹营造清幽竹海,竹径设墨竹金属小品、青砖竹叶纹铺装,文化墙展示墨竹诗画;怪石区以天然怪石与棕褐景观石搭配,模拟画中奇崛,小径蜿蜒、流水潺潺,点缀古朴亭榭。定期举办传统绘画写生创作活动,弘扬文人画传统,提升园林艺术格调。

书法文化主题街区,建设“苏体墨香街”,地面铺装拼嵌苏体书法笔画字样,景观座椅、垃圾桶、路灯、导视牌等公共设施中融入书法元素;两侧书法长廊陈列高清拓片、多媒体演示书写过程,互动区设智能书法台,虚拟导师指导市民书写苏体,定期举办书法展览、大赛,塑造书法文化产业街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多元化互动体验强化。沉浸式VR文化时空舱,打造VR体验中心,高精度还原三苏生平场景,游客穿戴设备体验,有3D音效、触感反馈,还有创作体验区借助AI辅助创作、分享作品。

智能投影互动叙事。在文化场馆、广场部署高清互动投影,投射三苏动态影像,游客可用手势操控情节,AR技术实现跨时空互动,智能调整叙事节奏。

智慧语音文化伴侣。升级智能语音导览APP,融合多种技术,精准回应游客语音查询三苏文化资讯,依位置、兴趣推送个性化讲解,如周边景观文化故事、关联作品赏析;支持多语种翻译,助力国际文化交流;社交功能集成文化社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文化生态。

体感文化竞技乐园。建设体感互动游戏场馆,开发多元三苏文化主题游戏。“诗词风云榜”多人实时对战,体感捕捉动作抢答诗词上下句、接龙创作,积分排名赢文化奖品;“三苏传奇冒险”以角色扮演游历三苏生平重要节点,完成文化任务解锁成就;“东坡美食工坊”模拟烹饪,提升玩家文化素养,增添文化体验趣味性与竞技性。

色彩材质文化融合升华。梳理三苏文化色彩象征,构建城市景观色谱,依季节、情感应用诗意色彩,还原绘画色彩,适配书法色彩,融入家风色彩塑造城市文化情感基调。

特色文化材质创新应用范式。研发文化专属材质系列,用本地木材、石材,创新金属表面处理,结合新型环保材料与3D打印定制文化创意产品,驱动景观文化表达升级。

三苏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反思与展望

三苏文化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虽成果初显,但仍存挑战。文化内涵挖掘尚待深化,设计整合缺乏系统性,各景观元素文化关联性弱,未形成有机文化生态;技术融合存在瓶颈,新兴技术应用成本高、稳定性待提升,文化数据资源库建设滞后。

未来应强化跨学科协作,汇聚文化学者、景观设计师、技术专家智慧,构建深度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协同机制;推动文化大数据与设计深度融合,建立三苏文化数字资源库,以数据驱动设计精准决策、创新表达;探索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平衡路径,选用环保材料于景观设计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三苏文化在城市景观中长效传承、创新发展,为城市文化复兴持续赋能。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锦江学院;2.中电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