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作者: 郑南

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路径0

文化遗产是人类先辈留予后世的宝贵财富,彰显着独特魅力。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出台诸多政策文件。承德避暑山庄宛如历史的生动记录者,见证中国近百年沧桑变迁。切实做好其文化遗产保护,既能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又可带动旅游业等行业前行。文章聚焦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展开研讨,期望为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人员提供有益借鉴,助力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传承延续。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旅游景区,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该旅游景区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如何做好避暑山庄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加强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够促进周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下功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文化遗产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提高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将避暑山庄文化遗产转变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带动旅游业等的发展。基于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各部门要提高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承德避暑山庄示意图(如图1所示)。

首先,我国要加强宣传工作。在宣传工作中,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围绕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地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资料以及现场解说等方式向广大的社区群众宣传,对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方针、保护意义及如何保护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普及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营造重视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宣传,能够吸引社会中更多的人参与到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其次,管理人员要创新管理理念。比如在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管理者要充分认识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在管理中渗透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让其他工作人员在管理者的影响和引导下,逐渐转变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知。这样能够充分地发挥管理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保护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氛围。最后,我国要积极地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正向引导作用,让全社会共同关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承德避暑山庄中队为例,避暑山庄中队指战员叫响了忠诚于党的铮铮誓言,留下了生龙活虎的战斗影像,谱写了爱民奉献的华美乐章。中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连续8年被总队级以上单位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3年被命名为“承德市青年文明号”。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加强对中队事迹的歌颂和赞扬,让更多的人受到鼓舞,参与到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避暑山庄正门(如图2所示)。

完善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没有制度就没有约束,对于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加强制度层面的建设,才能够切实保障避暑山庄文化遗产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首先,建立健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机制。与其他地区相比,承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往往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开展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和经费来源也主要是以对外开放的门票收入为主,因此,我国需要从国家层面不断地建立遗产保护投入机制。针对目前的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设立专项资金,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让这部分资金得到充分应用,这样能够确保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修缮工作能够更加有序地进行。其次,建立健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破坏惩罚机制。当前我国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诸多不法行为,比如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等,这些都影响了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安全性。因此,针对这些不法行为,我国要不断地完善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破坏惩罚机制,对这些行为及时制止,并对相关的责任人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以起到较强的警示教育作用。最后,建立健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有效的监督十分必要,因此,我国要立足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完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由专门的人员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动态化监督,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也可以减少后续的修缮费用。制度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为此,我国要不断地强化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切实保障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和进行,避暑山庄鸟瞰图(如图3所示)。

加强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国更需要培养高水平的文物保护和维护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提高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性。

首先,做好人才的培训工作。作为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不仅要具备考古勘察、基础研究、保护规划、设计方案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参与到修复施工、预防保护、价值挖掘、活化利用全链条全过程中来,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时期,我国要积极地组织开展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训工作。在培训中,可以具体地围绕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展开培训,丰富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知识储备,让其掌握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知识。其次,做好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招聘工作。人才招聘是影响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有必要把好人才招聘的关口,不断提高对人才队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比如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要具有国家行政教育机关认可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文物保护工程相关专业,具有五年以上文物保护相关工作经验,热爱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与流程,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独立完成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编制工作,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等。通过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基本要求,能够从根本上壮大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让更多的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更加丰富且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这样能够助力我国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地进行和开展。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社会中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义务参与。因此,我国要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让全社会形成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力量,共同开展好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中国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尤其是近年来文化遗产类型得到拓展,普查登记数量快速增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增加至76万余处,为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在以避暑山庄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借助社会力量,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首先,我国要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社会志愿者是保护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社会志愿者要充分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引导社会大众一起保护避暑山庄文化遗产。同时,志愿者还要亲自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比如积极地做好文化遗产普查和登记工作,为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翔实的资料。其次,我国要引导社区力量参与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避暑山庄附近的社区要充分地利用地缘保护优势,自主选择,自我管理,加强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最后,我国要加强对机构力量的应用。当前有很多机构和学者专门研究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们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保护,因此,我国可以积极地鼓励相关机构和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故宫博物院拥有目前中国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是博物馆行业的翘楚,与之相比避暑山庄博物馆在科技保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避暑山庄博物馆可以加强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提高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延长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寿命。

科学处理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诚然避暑山庄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这成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重要因素,带动了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避暑山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遭到游客的破坏等,这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部门需要处理好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让避暑山庄文化遗产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人民服务。

首先,我国要始终将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比如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充分地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定期开展消防应急演练活动。同时要做好科学保护,避免好心办坏事。其次,我国要让避暑山庄文化遗产活起来。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应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等联系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变得更加潮流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够赋予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进行多样化呈现、商品化开发以及年轻化植入。最后,我国对于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利用要适度。对于任何工作来说,物极必反,避暑山庄文化遗产利用工作更是如此,如果我国仅仅关注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开发,却不进行更好的保护,那么文化遗产的价值会逐渐丧失。为此,我国要在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下功夫,尽可能地控制和把握好文化遗产开发的力度,避免过度开发,让避暑山庄文化遗产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在必行。我国要加强对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避暑山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与延续。

课题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承德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创新研究”(202402018)。

(作者单位: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