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儿沟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
作者: 王红梅
桥儿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东北5公里处,1937年2月成为中共中央党校校址,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1939年至1945年为鲁迅艺术学院校址。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该旧址于200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按照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文件精神,免费对外开放。2020年5月,桥儿沟革命旧址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历程
中共中央党校校址。中共中央党校是为我党培养高级干部的主要场所,前身是1933年3月我党在江西瑞金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5年10月该校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同年11月在瓦窑堡以“中共中央党校”定名,恢复办学。1937年2月至1939年2月桥儿沟天主教堂被用作党校办学。在这里,学员发展到1000多人。天主教堂是当时上大课、开会和举行一切集体活动的唯一地方。桥儿沟全景(如图1所示)。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1938年9月29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天主教堂召开(如图2所示),11月24日会议结束,会期长达39天。会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正确路线,克服了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为党领导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会还首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说过:“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鲁迅艺术学院校址。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如下页图3所示为复原后的鲁艺校门),1938年4月10日成立于延安,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的我党最早的一所高等艺术学府。校址最初位于延安旧城北门外云梯山麓南侧,1939年2月,中共中央党校迁往延安小沟坪以后,鲁艺迁往桥儿沟天主教堂办学。从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它在党的文艺理论建设、团结和培养艺术人才、创作实践和群众革命文艺运动等方面,都曾作出过巨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在延安成长起来的鲁艺师生继续深入人民,深入生活,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做派的文艺作品,并创办了一大批文艺院校和文艺团体,为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文艺事业的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保护情况
桥儿沟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延安地区文化文物部门拨专款,对原音乐系的20孔窑洞、天主教堂等建筑进行修缮。1983年有关文物部门对旧址窑洞、砖木结构瓦房进行了抢险维修加固。198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旧址进行全面加固维修。1992年4月,延安新华陶瓷厂分二期从占用的旧址中迁出,移交文物部门管理。1996年11月,桥儿沟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3月,延安市政府办公会议决定将延安新华陶瓷厂移交回文物部门的旧址,由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使用,并负责保养维修工作。2006年至2009年,中央实施爱国主义建议“一号工程”项目,对桥儿沟革命旧址进行维修保护。2012年4月,桥儿沟革命旧址被列为延安市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工程。2014年3月起延安市对旧址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拆除大量民居和与旧址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对文物本体进行全面保护,对内部文化品质和展示水平进行提升。2014年11月,延安市启动了中国革命艺术家博物院建设项目。
价值评估
首先,桥儿沟革命旧址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革命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市域内纪念馆、革命旧址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各类机关、团体、学校以及社会大众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延安精神三大教育的基地。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干部教育频次与任务叠加。
桥儿沟革命旧址作为中央党校的办学地之一,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延安时期,为适应革命战争需要,使教育为战争服务,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校教育,毛泽东亲自制定中央党校校训并兼任校长,党校办学得到快速发展。中央党校在延安办学10年,培养了大批党的各级领导骨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在党的干部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中央党校在延安的办学以及形成的优良作风,是新时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资源。
桥儿沟革命旧址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党争取抗日战争领导权的方针;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在敌后和战区;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批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正确路线;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培训学院以及省委党校的指定教学点,在干部培养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桥儿沟革命旧址是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桥儿沟革命旧址作为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曾经汇聚了一大批寻求抗战救国的革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周扬、何其芳、艾青、柯仲平、冼星海、吕骥、塞克、张庚、力群、古元、蔡若虹等。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永垂不朽的经典艺术作品,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带着在延安形成的革命文艺传统走上各个文艺工作岗位,成为推动共和国文艺事业发展的脊梁。鲁艺是革命文艺的摇篮,是践行中共文艺政策的旗帜,是红色文化的圣殿。学习传承“鲁艺精神”,对新时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桥儿沟革命旧址是研究陕北地区天主教堂建筑的课堂。就目前陕北地区天主教堂规模、保存完整度和建筑精美度而言,桥儿沟革命旧址的天主教堂处于领先地位。其余数十孔窑洞也是陕北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处近现代窑洞建筑群,这对研究陕北地区天主教堂建筑艺术及窑洞民居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天主教堂还是一处重要的、复合型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该天主教堂在外形上融合了西方哥特式建筑和陕北窑洞建筑的风格,旧址窑洞在结构和工艺等方面将山体及住宅合二为一,充分体现了陕北民居建筑的特点,展现了陕北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这对研究陕北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利用经验
首先,陈列展示。深入挖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内涵,建成六届六中全会专题陈列馆。2016年聘请专家学者编写陈列方案,多次赴北京请教党史专家,并向国家博物馆征集复制党史资料。先后三次组织专家讨论评审陈列方案并反复修改,于2017年6月30日完成陈列布展,正式对外开放。
挖掘整理延安文艺优秀成果,推进研究和陈展工作。一是组织党史、延安文艺史和形式设计团队专家学者,历时5年对陈列方案进行编纂讨论,并于2020年5月23日完成陈列布展对外开放。延安文艺纪念馆全面再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革命文艺发展历程,是全国唯一一所革命文艺纪念馆。二是利用窑洞办展,在东山固有窑洞院落基础上,结合史料记载恢复文艺家旧址,目前已建成28位革命文艺家个体馆。三是编辑出版《安波传》《瞿维寄明传》《华君武漫画精选》,组织专家编辑《解放区文艺史图集》,编写《解放区文艺资料卷》。
开展馆际交流,策划优秀展览。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广州冼星海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在我旧址举办各种专题展。同时到广州冼星海纪念馆、北京鲁迅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举办了一批优秀展览。
其次,加强文物资料征集。一是利用各种机会登门看望采访贺敬之、孟于、黄准等鲁艺老人,为陈列布展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二是组织安排工作人员先后赴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采访鲁艺先辈及鲁艺后代,并征集文物资料。三是与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取得联系,复制了许多原始资料。四是积极与延安文艺的传承机构取得联系,向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人民艺术剧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单位征集相关文物资料,获得可喜的成效。五是向从事延安文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种途径开展文物资料征集工作,丰富馆藏种类,不断补充和充实藏品的数量,为学习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宣传教育。着力打造教学基地。先后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开设一日情景教学体验课,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北京舞蹈学院、喀什大学、中国交响乐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共同建立“艺术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开展“双向”教学,“七进”活动,讲好鲁艺故事。一是与延安的大、中、小学校共同举办“鲁艺故事进校园,校园课堂进鲁艺”双向教学,“七进”活动。二是多次举办系列社教活动。组织讲解员远赴深圳宝安区宣讲鲁艺故事,与桥沟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机关团体共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三是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培训工作。
成功举办六届六中全会、鲁艺成立80周年及8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演唱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为进一步弘扬鲁艺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举办了纪念大会、专场演出、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等系列纪念活动。
最后,文创开发。为了带动旅游,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桥儿沟革命旧址聘请外省具有文创产品研发经验的公司,同时组建文创产品研发团队,共同策划商议,并运用高科技理念研发适合桥儿沟的文创产品。经过多次的设计、修改、研究,最终设计出几十种创意新颖、理念先进、造型各异,能吸引各类人群、价格适中的文创产品。如,镶嵌有鲁艺教堂的水晶摆件,刻有鲁艺教堂的鲁艺校徽,印有鲁迅头像、鲁艺教堂等各种图案的T恤衫,印有鲁艺教堂的背包,装裱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装饰画摆件,能打开会发光的柳青书灯,印有鲁艺教堂logo的雨伞、餐具、杯垫、小胶带、手机壳、内存卡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文创产品,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桥儿沟革命旧址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对文物的价值与内涵进行了深度挖掘,推动了旧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进程,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延安鲁艺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