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背景下土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潘伟伟
文章以温州泰顺非遗土陶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面临技艺传承困难、知名度不高等困境,泰顺县及社会各界如何推动小众非遗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剖析了泰顺土陶文化的传承现状、发展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实现泰顺土陶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相关法律出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非遗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以及数字化保护等举措。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作为拥有丰富非遗文化资源的地区之一,其在非遗土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泰顺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历史渊源。泰顺土陶文化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清代,清代泰顺史料《分疆录》就有此记载:“洪口碗,大安陶”。泰顺县大安乡大丘坪村的手工制陶技艺,始于宋代,兴于明清,清至民国年间境内制陶作坊有20多处,主要分布于大安乡的大丘坪、柳埠、花坪头等村,村民们除了种地外,基本从事制陶,所制作的产品大到水缸、腌缸、酒缸、米缸,小到茶壶。
发展现状。近年来,大丘坪村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力挖掘土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开展“寻找大安民间艺人”“探寻大安文化”等活动,建立了大安文化人才库、非遗文化资料库等。为了让土陶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政府以打造“土陶小镇、大美大安”为工作重点,全力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力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始终遵循“高定位、巧布局、显特色、出亮点”的要求,推进非遗文化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泰顺土陶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传承人老龄化。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历程中,师徒制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热情日益消退,这将加剧传承人队伍的老龄化趋势。据调查,仅有54.79%的受访者表示曾听说过温州泰顺土陶,这一比例暗示了公众对土陶文化认知的不足,进而影响了年轻一代对土陶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技艺失传风险。从老一代非遗传承人杨宗尾的口中了解到,随着资深手艺人的相继离场,泰顺独特的土陶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威胁到土陶技艺的多样性,也对土陶文化的传承构成了挑战。
传承方式有限。喀什土陶、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陶瓷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都成功地融入了现代元素,推出了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新产品。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也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相比之下,泰顺土陶技艺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头传授和示范,这限制了技艺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泰顺土陶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较为欠缺,产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市场定位不明确。泰顺土陶正面临着在传统韵味与现代风尚、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之间寻求恰当市场定位的挑战,旨在迎合多元化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达59.28%的受访者表达了对那些设计精美、价格合理且兼具高度实用性的土陶产品的购买意愿,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市场对于泰顺土陶产品的积极需求潜力。
市场认知度不足。泰顺土陶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相对薄弱。喀什土陶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龙泉青瓷以其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景德镇陶瓷则依靠其规模和工艺多样性,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市场认知度,而泰顺土陶的品牌建设投入和成效不够显著,导致其在更广阔的市场中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文旅融合度低。文旅融合可以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景德镇,作为江西的陶瓷之都,通过巧妙融合旅游业,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这一举措极大地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显著增强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相比之下,泰顺土陶在文化旅游领域的探索尚显浅薄,未能充分挖掘并利用其丰富的土陶文化资源来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从而错失了提升本土文化知名度及促进经济收益增长的宝贵机遇。
泰顺土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政府助力培育土陶技艺传承人。在政府的鼎力扶持下,泰顺县积极采取行动,致力于传承与发展大丘坪村的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泰顺县计划创建一系列专注于土陶文化传承的机构,旨在通过组织各类面向年轻群体的活动,激发他们对泰顺土陶的浓厚兴趣,并激励他们投身于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与传承中。
以南山斋顺陶研究所为例,该所在政府的引导下,成为土陶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土陶传承人曾焕念亲自指导游客体验土陶制作的全过程,从取土、拌土到拉坯等各个环节,让年轻人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土陶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大安乡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托非遗工坊这一平台,组织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深入儿童之家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如“百名青少年学非遗”“小小传承人培育计划”以及“大师进课堂”等,旨在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让土陶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与此同时,泰顺县还不断完善和推广“带薪学徒”制度,为年轻人提供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机会和平台。以张甜清为例,他正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通过这一制度,他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手艺,还成为技艺高超的师傅,并创办了泰顺县张甜清米塑工作室,免费培养了6位学徒,为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借助线下路径传承土陶文化。深入挖掘土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根据传统制作工艺和历史故事,设计并制作一系列精美的宣传册、海报等,并在人流密集区或各大高校内分发宣传,展示土陶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文旅结合推广。在旅游景点、文化街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开设土陶相关店铺吸引游客购买。同时,定期举办土陶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以互动式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土陶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同时,与当地文化机构、旅游景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土陶文化。
保护陶土资源。泰顺土陶的原材料主要取自于泰顺县大安乡大丘坪村,大丘坪村拥有丰富、优质的陶泥原材料。对于泰顺土陶所需的陶土资源,应采取合理开采的方式,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这需要制定科学的开采计划,并严格监督执行。同时可以建立陶土资源储备库,对优质的陶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拓宽线上渠道发扬土陶文化。借助移动社交媒体的强大客户黏性与颠覆性的信息检索习惯以提升泰顺土陶文化的全球影响力。通过在微博、知乎、微信等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精心策划并发布一系列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内容——涵盖土陶产品的精美展示、匠心独具的制作过程揭秘以及蕴含深厚底蕴的文化故事,最大幅度提升泰顺土陶的品牌曝光度与认知度。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于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及Instagram等海外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上注册并精心运营企业官方账号,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土陶品牌形象,实施精准的社会化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宽泰顺土陶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线上销售领域,积极拥抱数字化趋势,于淘宝、拼多多、1688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设立土陶产品专区,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购物体验。此外,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等数字化出口贸易平台,精心打造融合大丘坪土陶文化精髓与西方审美特色的海外贸易网站,以吸引并服务更广泛的国际消费群体。
在短视频营销方面,深入布局bilibili、抖音及TikTok等热门短视频平台,携手高校学子及社会专业人才,共同创作既贴合时代特征又符合海外受众口味的短视频内容,生动展现土陶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积极寻求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红或意见领袖合作,邀请他们亲身体验泰顺土陶文化,并通过他们的社交平台分享给广大粉丝,以此提升泰顺土陶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探索打造土陶IP创新之路。设立土陶IP文创馆。通过广泛征集与精心收藏当地土陶工艺品,以及与艺术家们的深度合作,汇集一系列珍贵展品在文创馆内展出,为访客呈现土陶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携手周尔桥、林允博、张甜清等文艺乡贤创办的工作室,开发一系列富有土陶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涵盖土陶餐具、附着土陶纹样的服饰、土陶制作的日用品等多个领域,旨在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并进行广泛销售与推广。
在服饰设计中,可以将鱼纹、鸟纹、云纹等经典土陶纹样印制或绣入服饰中,赋予服饰以独特的艺术美感。精心挑选黄、红、黑等土陶代表颜色,以及模仿土陶质感的设计元素,如粗糙的表面、泥土的气息等,让服饰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也兼具装饰性与艺术感。
美食与土陶文化的巧妙融合。利用土陶的多种用途,如制作茶具、盛盐装酒等,结合大丘坪乡的特色食品,如九层糕、米面层等泰顺美食,共同打造独特的美食体验方式,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土陶文化的独特魅力。
利用土陶丰富文旅体验。在泰顺县民宿中增添土陶文化元素,对于发展泰顺县非遗土陶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利用古民居内的堆叠土陶,将其改造成观赏鱼缸、鲜花绿植容器等实用物品,或者作为装饰品摆设在家中。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或形状奇特的陶片,通过创意摆放与粘贴搭建,创作出山水盆景、动物造型等艺术作品,为民宿增添一份别样的艺术氛围。
泰顺土陶文化作为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重要非遗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也遭遇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市场定位模糊和品牌建设不足等挑战。为了推动泰顺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实施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制作技艺水平、推动产品创新与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工作以及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形成泰顺土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机制,推动泰顺土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同时,泰顺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泰顺县应继续加强对泰顺土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同时,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泰顺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