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南昌道观园林空间特征量化

作者: 刘子西

基于空间句法的南昌道观园林空间特征量化0

青云谱是南昌著名的道观园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实际的物质价值。文章采用空间句法理论及UCL-Depthmap10软件,对青云谱的建筑凸空间和视域进行定量分析,从可行层和可视层出发,对比连接值、深度值与整合度,并结合现场调研验证分析的精确性,旨在填补南昌道观园林空间定量研究的空白。文章发现:西园建筑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轴线,空间序列层次丰富;东园庭院空间依托水景旷奥有致、移步异景;整体空间的连接和渗透上隔而不断,不同景物相互因借,以缓解空间的局促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树一帜的造园艺术令世人赞叹,其展现出的空间美学,更激发了无数学者深入探究的热情。对古典园林空间的早期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学者们大部分基于自身的经验感受,通过文字描述、照片分析、图式语言来增强说明,系统分析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与空间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定量研究逐渐成为主流,不仅为解读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定性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依据。

空间句法理论(Space Syntax)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创新的定量分析手段,专门用于研究空间组织的内在规律,也为理解和表述复杂的空间关系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空间句法技术的成熟,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古典园林的研究中。陈烨首次于2009年利用Depthmap对古典园林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空间句法用于揭示园林空间特征的可行性;此后,不少学者以拙政园等私家名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探究了不同古典园林的空间对比、不同时期园林的空间演变作用。

道观园林作为中国寺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物质价值,更是道教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生动体现。因此,选取南昌典型道观园林青云谱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和UCL-Depthmap10软件,对青云谱的空间布局和特点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观察游人活动及游线选择,探索园林空间结构与游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青云谱的空间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保护、复建和未来规划园林空间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概述

青云谱位于南昌市城南的定山桥畔,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由道士朱道朗所建,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江西净明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青云谱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区以园林为主,西区以古建为主,保留着乾隆时期“十二景”布局。西区建筑沿中轴对称,由三进院落组成,东园以水景为中心,打造出丰富的景观。

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图示语言转化。运用UCL-Depthmap10软件对青云谱西园建筑进行凸空间分析,导入建筑平面模型,并依据视域可见性原则确定空间边界,分析空间的连接值、深度值与整合度。参考《江西传统名园录》,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绘制青云谱总平面图、可视层和可行层平面图。可行层主要绘制游人可进入的空间;可视层考虑建筑门窗开口及植物的遮挡关系,将视点定为1.6米(我国平均身高)。利用视域分析法(VGA),以连接值、整合度、深度值指标表明各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见性关系,并在量化图示中直观地以颜色冷暖表示各指标数值高低。

现场调研人流数据采集。实地调研观察游客在园林中的活动模式,探讨空间布局与游客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检验空间句法在道观园林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在青云谱中选择主要节点位置作为卡口,每个卡口观测3分钟,统计卡口的人流量,并分析游客的行为习惯及行进路线选择。

结果与分析

第一,青云谱建筑凸空间分析。本研究对青云谱西园的建筑空间进行了划分,并基于空间单元间的联系进行了整合,通过量化分析表现各空间节点的连接值与深度值(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青云谱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网状结构,具有11个纵向空间层次,且空间上存在强烈的轴线关系。空间组织中,节点18的吕祖殿前广场和节点14的许祖殿过道作为主要空间(图a中红色区域),各自连接了7个其他节点,显示出空间结构的复杂性。青云谱西园建筑中吕祖殿前的过道具有最低的深度值,为2.35,可达性最强,而入口广场的深度值最高,为5.38。吕祖殿前的过道拥有最高的整合度,为1.88,显示出其最强的交通吸引力,而入口广场的整合度最低,为0.58,表明其交通吸引力最弱。

第二,青云谱空间句法视域分析。一是空间可视层分析。可视层分析显示(如图2所示),除吕祖殿两侧小院、莲池、鹤巢小院和素梅一岛北部区域,园子大部分整合度均较高,入口广场-八大山人像空间最高(红色虚线标注处),为橙红色,因为在此处人视点高度植物遮挡较少,空间较为开阔。八大山人像的连接值和整合度较高,而平均深度值较低(如下页表1所示,白色虚线标注处)。这表明八大山人像及其周边节点空间最容易成为吸引游客的焦点,即视域集成的核心区域。这种视域的空间分布显示了开阔空间中标志性景观对游客行进路线和视觉焦点的强大影响力。二是空间可行层分析。建筑前广场、八大山人前广场和白莲同池前过道的整合度高(如下页图3所示,红色虚线标注处),表明这些地方最容易到达,它们构成了游客从西园直接进入东园并前往香月凭楼的路径。吕祖殿两侧的庭院整合度较低(白色虚线标注处),这些庭院位于园林的边缘,被墙壁或建筑隔离,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游览的趣味。许祖殿的连接值和整合度均较高,深度值偏低(如下页表2所示),这说明在可行层中吕祖殿相较于其他建筑空间更容易到达,这也突出了建筑空间的中心性。连接值分析揭示,入口广场空间以橙红色突出,拥有最高的连接值,显示出极强的空间连通性。相比之下,吐珠山至香月凭楼的路径呈蓝绿冷色调,连接值较低,表明游客偏好直接路线,不愿绕行复杂路径。三是可视层与可行层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多数节点空间在可视层具有高整合度,但在可行层中,仅关帝殿和吕祖殿保持了高整合度。相较之下,柳岸闻箫的视域与可达性对比尤为显著。在可视层中,该景点整合度高,但在可行层中整合度最低。这一景点以其湖滨风光著称,却隐于园林深处。游客虽能窥见一斑,但需绕道而行才能接近,增添了园林的神秘性与探索乐趣。这种视觉与路径的巧妙分离,不仅丰富了空间体验,也体现了园林设计中对空间联想与流动性的重视。

第三,空间布局与游客活动模式的关联性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观察,选取八大山人像、八大山人墓、香月凭楼等八处节点作为卡口,统计各卡口的人流量。发现吕祖殿、许祖殿、八大山人像处人流量较大,与视域分析相契合。但八大山人墓与香月凭楼处人流也较为集中,主要因为八大山人人物的特殊性和香月凭楼的商业性,吸引了一定的人流驻足。观察发现,青云谱中游客倾向于在视野宽广、景观丰富的静态空间停留,而动态空间主要是狭窄的道路,用于引导游客流动,多数游客遵循顺时针方向及中轴线游览。

第四,青云谱空间特点。一是建筑布局井然有序,轴线关系明显。西园部分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建筑群为主体,存在明显的轴线,空间层层递进,院落开合有致,彰显了主殿的庄严。殿旁的庭院空间深度值及连接值依次递减,使得整个空间序列呈现出明显的主次之分。二是空间旷奥对比鲜明,设计巧妙。在可行层与可视层的参数图中,高数值与低数值空间的交错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得益彰,灵活运用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使得有限的园林空间展现出深远感。如吐珠山被多条园路分割为零散空间,和旁侧的入口广场相比,不仅让开阔空间更加开阔,更令山石区域更加封闭曲折,构成不同的游览体验。三是空间隔而不断,游线与视线布局合理分明。在可行层中,建筑外墙、假山、植被等限制了游客的行动,而在可视层中,视线可以穿透这些障碍,视线上的渗透增强了不同空间的联系,将各种景物串联,形成相互借景的效果。较低的连接值和整合度区域如竹林筛月、素梅一岛,也因其与周围空间的隔离,意外地创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感和情趣。

文章运用空间句法理论,采用Depthmap软件对青云谱的平面布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通过对建筑凸空间与空间视域的量化研究,揭示了其空间布局的内在规律;为进一步验证空间句法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还结合实地调研对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文章旨在深入挖掘和展现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独特魅力,为青云谱未来的保护规划、改造以及游线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