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观念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利用方法

作者: 赵新春

保护观念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利用方法0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承担着保护和教育公众的双重责任。博物馆文物不仅包括各种藏品,也包括地上的历史遗迹以及艺术品,即古建筑、雕塑等。近些年,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博物馆文物的合理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以保护观念为指引,科学合理地利用文物,不仅能够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能促进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华严寺的地上文物保护现状进行简要叙述,分析保护观念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工作的意义,并深入探究保护观念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利用方法,旨在发挥博物馆的效能,让文物“活”起来,确保博物馆文物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博物馆文物利用是指在确保文物安全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使文物发挥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服务于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承。文物的保护是利用的前提,而合理利用又能够增强文物的保护意识和促进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博物馆之所以在保护观念指导下进行文物利用,是因为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因此,博物馆需要在尊重文物原貌和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的展示和教育方式,使文物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确保其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华严寺的地上文物保护现状

华严寺有“辽金艺术博物馆”之称,是中国辽金时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辽代三大寺院之一。该寺由上寺和下寺构成,上寺以壮观的大雄宝殿为标志,下寺则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如图1所示)。自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华严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级的肯定和保护。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华严寺的保护工作受到了更多的关注。2008年,大同市实施名城复兴计划,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对华严寺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大雄宝殿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辽金佛殿之一(如下页图2、图3所示)。其明代雕塑群、双鸱吻和琉璃瓦等,都成为保护工作的重点。而薄伽教藏殿作为辽代殿堂建筑的典范,主要结构为歇山顶。内部的辽代塑像、石经幢、藏经柜以及天宫楼阁等珍贵文物,都得到了细致保护和维护。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研究辽金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料。

保护观念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工作的意义

在保护观念的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工作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途径。究其原因,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展示,其能够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每一代人,确保文化的连续性和活力。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成为满足此需求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能够提升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说,博物馆文物工作在保护观念的指导下,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文化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保护观念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利用方法

第一,实现信息化与数字化管理。在保护观念的指导下,要想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能够被合理地利用和展示,博物馆应积极拥抱信息化时代,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工作理念和模式,以提升文物利用的效率,确保文物在展示和研究过程中的安全。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建模,可以创建文物的数字副本,在不直接接触原物的情况下,研究者和公众依然可以细致观察和学习文物的每一个细节。博物馆还可以应用数字化展示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公众提供全新的互动体验方式。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近距离接触文物,甚至参与到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中,从而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增强公众的体验感。博物馆还可以建立官方网站,发布高质量的文物视频和互动内容,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文物的魅力。博物馆更应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优化文物的管理。通过建立全面的资料库,统一管理文物信息,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藏品信息的安全。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确保文物信息的安全。

第二,重视文物日常养护与修复。因为温湿度的波动、光照、灰尘、微生物的侵蚀以及游客的不当接触等,都可能对文物的保存状态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博物馆需要加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通过制定严格的日常养护计划,定期对文物进行清洁、保养和环境监测,以预防潜在的损害。修复工作应基于详尽的分析和调查,选择合适的技术以保持藏品原貌。在进行修复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确保所采用的修复方案既科学又有效。修复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可逆的材料和技术,以便未来若有更先进的修复方法出现时,可以重新进行修复而不损害文物本身。同时,修复工作应由专业的修复师来执行,其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还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以确保修复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符合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物保护应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辅,以提升文物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博物馆要将文物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结合价值利用,增强公众对文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展览、教育活动和互动体验,让公众更加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从而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此外,博物馆应安装监控系统,确保文物的安全。通过与执法部门合作,打击非法文物交易和盗窃行为,保护文物不受非法侵害,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三,做好文创产品的开发工作。在保护观念指导下,博物馆文物利用应致力于开发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不仅是文物的衍生品,更承载着体现实用价值和提升公众文物意识的双重使命。文创产品通过将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用品中,使得文物以一种更加生动和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从而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在开发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博物馆需要注重创新,避免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具有馆藏特色的多样化文创产品。如,可以将古代艺术品的图案和色彩应用到现代生活用品中,包括家居装饰品、文具、服饰等,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韵味。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还可以开发与文物相关的数字内容,包括AR体验、互动游戏和手游等。此种新颖的形式能够吸引年轻一代,使其在娱乐中学习和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此,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接触和了解文物的机会,还能增强公众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为博物馆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此种利用方法既符合保护观念,又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是博物馆文物利用的创新途径。

第四,组建专业化工作人员队伍。在保护观念的指导下,博物馆文物的利用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和系统。而组建专业化工作人员队伍是博物馆文物利用工作的基础,能够确保在文物保护和开发方面有充足的人才保障。在此过程中,博物馆应注重提高薪酬福利,以吸引和留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选拔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拥有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的人员。在此基础上,应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专业能力。博物馆还应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能力。文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涉及市场化和设计,还要求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和价值。因此,培训内容应涵盖各个方面,以确保文物的合理利用。此外,博物馆可以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支持新时期文物利用的需要。如此,便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科学合理利用文物复制品。文物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艺术和科学上,更在于其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文物利用的过程中,博物馆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利用文物复制品是博物馆文物利用的重要方式,既能够满足公众对文物的观赏需求,又能够有效保护原文物不受损害。在这一过程中,仿真复制技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高科技手段,复制品可以达到几乎与原文物无异的逼真程度,从而在展览、教育和研究中替代原文物使用。当然,复制文物并非随意进行,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复制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博物馆在选择复制对象时,应优先考虑价值高、易损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如此,既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文物的使用频率,又能通过复制品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复制品的制作和利用也能够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创意与文化的结合,可以开发出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物利用的探索和实践,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在保护观念的指导下,博物馆文物的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未来,博物馆文物利用应继续在保护观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最大程度发挥文物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