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辛地名语言文化考
作者: 叶佳明
地名是地域的语言符号,是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它与周边环境、空间方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记载着历史的年轮,反映着生活的轨迹,常被学界称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解读这些语言符号可以深刻认识其蕴含的地域文化。
文章从语言与文化的双重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利辛地名在音节构成、内部结构、专名通名运用等方面的特色,并对部分地名予以简析,以期发现利辛地名命名的规律特征。资料来源方面,文章以安徽省第四测绘院编制的《利辛县地图》(2021年版)为蓝本进行不完全统计,爬梳出23个乡镇、361个行政村(社区)以及1893个自然村的地名信息。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地区南部。该县辖地先秦时属楚地;秦朝时分属汝阴、下蔡县地;汉朝时分属城父、山桑等县地;南北朝时城父县并入浚仪、山桑县地置涡阳县;隋唐复置城父、山桑县;明洪武年间,城父县入亳州,下蔡县入寿州;清雍正年间,凤台县和阜阳县设立。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委以利辛集为中心,沿西淝河两岸,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4县析置出利辛县。
利辛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地名作为语言符号,其形成与演变与语言学紧密相连。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地名尤为重要。笔者将从音节结构和词汇构成两方面分析利辛地名。
音节是指从听觉上最易分辨出的最小语音单位,在汉语中,一个汉字常对应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一个汉字来书写。利辛的地名主要由双音节和三音节组成。笔者整理的2277个地名中,双音节地名1138个,如阚疃、康洼、东门,占比49.98%;三音节地名1068个,如刘家集、纪王场、杜竹园,占比46.9%;四音节地名68个,如门东王庄、沟沿张庄,占比2.99%;五音节及以上地名3个,如茆老家前庄、诸王中心村,占比仅0.13%。
在利辛地名中,双音节地名和三音节地名占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这种地名简短易记且表达明确。因地名在日常交流中被频繁使用,而简短的地名正好满足语言表达的便捷性需求。“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但从历史上看却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展的过程。”地名和其他汉语词汇一样,遵循语言演变规律。对于地名命名,先秦时地名多为单音节,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变迁,逐渐演化为双音节、三音节甚至更多音节的地名,以区别或避免重名。如利辛地名中的栗土楼与栗寨孜、郑小集与郑大楼等,均属此类地名。
地名结构特点反映了人们的逻辑思维和认知方式。利辛地名的词汇结构以偏正式为主,前面的语素修饰限制后面的语素。偏正结构地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显示人们在认知上多使用说明法来创造新词。
程湖这个地名,前面的姓氏“程”修饰后面的中心成分“湖”,构成偏正结构。巩店、江集这些地名是双音节的偏正结构。刘家集、纪王场这些三音节地名是“2+1”模式的偏正结构,前两个音节的结构更紧密,组合后再修饰限制后一音节。孙老家、张板桥这种偏正结构的三音节地名属于“1+2”模式,后两个音节的结构更紧密,组合后再受第一个音节修饰限制。说明法指通过对事物的说明来创造新词语,通常从形状、用途、颜色、数量等方面加以说明。利辛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繁,人们通过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宗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来区分地理实体,形成大量的偏正结构地名。如前潘、淝东等地名通过相对方位修饰并限制通名;雁沟、双河等地名则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命名村庄。此外,还有以姓氏结合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命名的地名。如河湾李用“河湾”修饰“李”姓,诸如碱土王、马湾套等地名亦遵循此命名模式。
利辛地名中的专名通名
汉语标准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构成。地名的专名指专用的名称部分,是识别个体地名的主要标志;地名的通名指通用的名称部分,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一般专名在前,表特殊性,通名在后,表共性。利辛的地名专名主要标明某地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如姓氏、地形地貌、动植物名称等。通名包含行政区划、地貌特征和功能用途等类别。这些通名因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利辛地名中常见的通名“庄”在行政区划中代表基本聚居单位,常与姓氏类专名结合形成村名,如栗庄。姓氏重复时,根据村落规模大小可能会细化,如小侯庄、大侯庄。除以姓氏为专名外,聚居地功能或其主导产业亦可作为命名依据,如安绠村、菜园。
利辛的地貌类通名包括沟、洼、坑、口、坡、湾、河、拐、塘等多种类型。该县地处淮北平原南部,境内有西淝河和芡河两大水系,西淝河流域覆盖总面积的84.4%,芡河流域则占15.6%。淝河古称夏淝水,《明史·地理志》中称西淝水,清已称西淝河。芡河发源于涡阳花沟集南杉木桥,东南流经公吉寺至郭寨东入利辛县境,再东南流经旧城集西、过芦沟集入蒙城县地,境内长度为34公里。
笔者统计,西淝河穿境沿岸的127个地名(含自然村和行政村地名)中有39个与地形相关,占31%,通名以水和湾为主;芡河穿境沿岸的42个地名(含自然村和行政村地名)中8个与地形相关,占19%,主要通名为圩、湖、湾。
从地名中体现的地理方位来看,村庄地名中使用“东、西”方位的地名较多,使用“南、北”方位的地名较少;相对方位中,“前、中、后”地名的使用频率较高,“上、下”相对方位的地名未见使用。这些方位常用于修饰地理和人文景观。
西淝河对利辛地貌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形成以剥蚀堆积为主导的地貌特征。宏观上审视,利辛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28米。然而,细致观察则发现,河道沟洫多淤积,导致地形起伏不定,形成半封闭的碟形洼地,出现口、沟、滩、坑、洼、河、湾、拐、塘等地貌特征,如许沟口、辛沟、纪大滩、康洼、新河、杨湾、楚沟拐、陈塘。这些独特的地貌特征也反映在利辛地名的命名中。除了自然地貌外,人为因素也塑造了相关地貌,如“圩(wéi)”指的是江淮低洼地区用于防水护田的堤岸,或指被圩围住的区域,如东圩、前圩。值得注意的是,与湘、赣、粤、桂等地区所指的“圩(xū)”虽字形相同,但后者指的是集市,与商业活动相关。
利辛县功能类通名主要涵盖军事、商业等领域,其形成深受历史时期该地区所承担功能的影响,具体包括营、寨、市、集、店、铺、坊等。
“营”“寨”等通名均与军事活动有关,旧时军队驻地叫营或寨。利辛地处淝水与淮河之间,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民多且聚族而居,扎寨结营,因此该类地名较多,如路寨、长营。先秦时期,该地为吴楚边境的缓冲区,多次成为两国交战地。“公元前536年,楚国令尹子荡率军征伐吴国,驻扎于豫章。后移师乾溪,吴军在房钟将其击败。”乾溪即今张村铺一带,房钟则对应今阚疃一带。
“市、集、店、铺、坊”则是与商业活动有关的通名,如王市、李集、巩店、张村铺、王油坊等。这些地名所在区域多处于交通要道,人们往来逐渐形成集市进行商业活动。利辛县城便是由驿站始,后演变为商业中心,援用利辛集名。“利辛”之名源于驿站,自颍州至蒙城,途设插花铺、桃园铺、利现铺、中瞳铺等供古时过往官吏歇脚、换马。“利辛集”则为旧时利现铺,“利现”二字在口口相传中音转字衍,误为“利辛”,遂成定例。
“楼、台、窑、城、堂”等通名则与建筑有关,如张楼、庙台、牛窑、旧城、法堂。“路、桥、港、渡口”是与交通有关的通名,如后路、丰桥、郑港、邵渡口。此外,还有些地名的专名为姓氏,通名为交通里程,如三里赵、四里何、五里孙。将这些地名标注在地图上,发现其并非呈直线排列,而是以张村铺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这些村庄与张村铺的直线距离与地名中的里程数大致相符,据此推测,这些地名的形成或受张村铺商业活动的影响,无独有偶,阚疃附近也出现类似地名。
特殊通名还有孜、郢等。地名举例:马店孜、姜郢。“孜”,《说文解字》:“孜,汲汲也。”本义指勤勉,不懈怠。笔者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检索“孜”字,发现以其作为通名的地名多集中于皖北,但通观皖北各地志书并未见孜字地名。故笔者推测该通名或为俗名雅化,其出现为较晚近之事。“郢”字地名主要分布在皖北和皖中地区,该独特文化现象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现有研究提出三种解释:一是楚移民命名说;二是盐引说;三是“营”字转化说。据徐进、蔡佞等学者的研究,楚移民命名说和盐引说均缺乏史料支撑,“郢”应是“营”的雅化写法。
利辛地名中的文化考察
利辛的众多地名深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如同历史篇章,承载并传递着先辈的记忆,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笔者选取部分地名予以简析。
王人集亦称王老人集,在县城之西,居阜涡河、新河交汇处。“唐朝称西城。明朝称五樟林。”相传清朝有一钦差途经此地,闻集内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遂令止行,遣人相问,知一对王氏夫妇双庆双甲,赞道“真是一双老人”,留贺仪而去,此地遂改称王老人集。与西城相对的东城,今为王市下辖社区。东、西城近旁都有汉墓群,且出土了鼎、铜釜、新莽货币等文物,说明二城在汉代为较大规模聚落。明正德《颍州志》载:东城西城俱在州北七十里,两城相去三十里。相传唐置府兵于此,筑城屯营,遂名。今东城的东、北两方护城河尚存,西城的西、北两方护城河尚存。
天官李是利辛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元朝状元李黼的故乡。其族人为纪念李黼,以天官李命名该地。明正德《颍州志》载:“李黼以明经科状元及第,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出江西行省郎中,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后人在该村西侧为其筑衣冠冢,2009年利辛城北新开凿的河流也由此得名“状元河”。
除可考的历史地名外,还有些地名与民间传说有关。如解甲集位于永兴镇,相传伍子胥逃难时在此解甲求饭,后伐楚经此地,当地人得知求饭者即伍子胥,为纪念其忠贞,兴集市命名为解甲集。
相较传统地名,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和区划调整带来许多有美好寓意的地名,称为寄意地名。这些地名大多镌刻着时代印记,如“和平”“复兴”。伴随城市化,一些传统地名发生改变,原有特征逐渐抹去。如“张村铺”改为“张村镇”;“刘家集乡”改为“城北镇”。地名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保护它们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综上所述,利辛地名主要由双音节和三音节组成,结构以偏正式为主,通名种类丰富。地名蕴含着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色。随着城市化推进,寄意地名涌现,原有地名逐渐抹去其呈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色彩。面对这种冲击,利辛地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与保护。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